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卷七 辨兴亡第三十四

【原文】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译文】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译文】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报应。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使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却不想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等到隋朝大乱,又恃强深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子孙,都遭到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原文】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译文】
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大雪,百姓饥荒,羊和马都死了。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没有忠诚正直的可取之处。首领颉利又不关心百姓,恣意妄为,我用人情世故来分析,他又怎么可能长久呢?”魏徵进言说:“从前魏文侯询问李克:‘诸侯之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灭亡。’魏文侯问:‘为什么呢?’李克说:‘屡战屡胜,经常胜利就会骄傲,而经常发动战争就会使民生疲弊,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入侵中原,到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太宗对此非常赞同。

【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徵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①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②、齐主若为优劣?”徵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偄弱③,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注释】
①齐主:指齐后主,名纬,世祖之子。
②天元:北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
③偄(ruǎn)弱:软弱,怯懦。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读北周、北齐的史书,发现末代亡国的君主,所从事的坏事多数都很类似。齐主高纬非常奢侈,府库所藏,几乎都被他挥霍光了,以至于关隘市集,没有哪一处不征收赋税的。我常说,这就像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样,肉吃完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不停地征敛赋税,百姓既已疲弊,他们的君主也就灭亡了,齐主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后周天元皇帝与齐主相比较,谁优谁劣呢?”魏徵回答说:“这两个君主虽然同样亡国,他们的做法还是有所区别。齐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国家没有纲纪,以至灭亡。天元帝生性凶悍好强,作威作福独断专行,国家的灭亡,都由他一手造成的。从这方面来看,齐后主要劣一些。”

【评析】
国家兴亡是贞观君臣讨论的重点,太宗深刻认识到前朝覆亡的原因,能够及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避免覆亡。这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旨所在。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垾鎰佹綎缂備焦蓱閸欏繘鏌熺紒銏犳灈闁活厽顨婇弻娑㈠焺閸愵亖妲堢紓鍌欒閺呯娀寮婚悢纰辨晬婵犲﹤鍠氶弳顓烆渻閵堝啫鍔甸柟鍑ゆ嫹 | 闂傚倷娴囧畷鍨叏瀹曞洨鐭嗗ù锝咁潟娴滃綊鏌i幇顒備粵閻庢艾顭烽弻锝夊棘閹稿孩鍠愰梺宕囩帛閺屻劑鍩為幋锔藉亹闁告劕寮堕幆娑㈡⒑闁偛鑻晶楣冩煙閸戙倖瀚� | 闂傚倸鍊风欢姘缚閼姐倖瀚婚柣鏃傚帶缁€澶愬箹濞n剙濡奸柛姘秺楠炴牕菐椤掆偓婵′粙鏌涚€Q勬珕缂佺粯鐩畷鍗炍熼崫鍕秹闂備礁鎼鎴﹀箯閿燂拷 | 闂傚倷娴囬褍顫濋敃鍌︾稏濠㈣泛瀛╅幊宀勬⒒娴e憡鎯堥柣顒€銈稿畷鐗堟償椤垶鏅梺闈涱槴閺呪晠寮繝鍥ㄧ厽闁规崘娅曢崬澶屾偖閿燂拷 | 闂傚倷绀侀幖顐λ囬锕€鐤炬繝濠傜墕閽冪喖鏌曟繛鍨壄婵炲樊浜滈崘鈧梺闈涒康缁茶偐鑺辨繝姘拺闁告挻褰冩禍婵囩箾閸欏澧电€规洘绻堥弫鎾绘晸閿燂拷
CopyRight ©2008-2025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銈傚亾濮樼厧寮鐐村姈缁绘繂顫濋鈧崵鎴︽⒑閸涘﹤濮﹀ù婊勭箞瀹曞灚绻濋崶銊у帗閻熸粍绮撳畷婊冣槈濮橆収娼熼梺鍝勫暙閻楀﹪寮查幖浣圭叆闁绘洖鍊圭€氾拷(ewenyan.com)闂傚倸鍊烽懗鍓佸垝椤栫偑鈧啴宕ㄧ€涙ê浜辨繝鐢靛Т閸婂绱撳鑸电厱妞ゆ劗濮撮崝姘辩磼閻橆喖鍔﹂柡灞界Х椤т線鏌涢幘璺烘瀻妞ゆ洩缍侀幃浠嬪川婵犲啯顏熼梻浣芥硶閸o箓骞忛敓锟� 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瀹曟劙鎮滈懞銉モ偓鍧楁煥閺囩偛浜為柡浣告缁绘盯骞嬪▎蹇曚痪闂佺粯鎸搁崐鍧楀蓟濞戙垹唯妞ゆ梻鍘ч~顏堟⒑閼规澘鐨哄┑鐐╁亾闂佸搫鐬奸崰鎾诲焵椤掍胶鈯曞畝锝嗗閺呭爼顢旈崱娆戯紳闂佺ǹ鏈粙鎺斾焊閻㈢數纾兼い鏃囶潐濞呭洭鏌嶈閸撱劎绱為崱娑樼獥婵°倐鍋撻柍缁樻崌瀵噣宕奸悢鍝勫箞闁诲骸绠嶉崕閬嶅箠濮椻偓閹澘饪伴崨顖滐紲闂佽褰冮鍡欌偓姘炬嫹
闂備浇顕у锕傦綖婢舵劕绠栭柛顐f礀绾惧潡鏌熷▓鍨灓缂佺姵妫冮弻锝夊籍閸屾艾浠樺┑锛勫仒缁瑩骞冨鈧幃娆撴倻濮楀牏鍚圭紓鍌欐祰椤曆兾涘┑瀣摕闁绘梻鈷堥弫鍥╂喐瀹ュ鍊堕柣妯肩帛閸婄敻鏌涢…鎴濅簽闁告瑢鍋撻梻浣告惈閼活垶鎮ч幘缈犵箚闁归棿绀佸敮濡炪倖鏌ㄨぐ銊╂晲閸涱亝鏂€闂佹枼鏅涢崰姘枔閺冨牊鐓熸俊銈傚亾缂佺粯甯掑嵄闁逛即鍋婇弫鍌炴煕椤愶絿绠橀柣鎾村灴濮婃椽宕ㄦ繝鍌滀户闂佺ǹ锕ラ〃鍫㈠垝閿濆鏅搁柨鐕傛嫹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柤濮愬€楅惌鍫熴亜閵夛絽鍙婂┑鐘垫暩婵即宕规總鍓叉晩闁圭増婢樼粻顖炴煥閻曞倹瀚�08010315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