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人三洞日记
【原文】
十六日① 东岭坞内居人段姓,引南行一里,登东岭,即从岭上西行。岭头多漩窝②成潭,如釜③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为井,或深或浅,或不见其底,是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珑,上透一窍,辄水捣成井。窍之直者,故下坠无底;窍之曲者,故深浅随之。井虽枯而无水,然一山而随处皆是,亦一奇也。又西一里,望见西南谷中,四山环绕,漩成一大窝,亦如仰釜,釜之底有涧,涧之东西,皆秦人洞也④。由灌莽⑤中直下二里,至其处。其涧由西洞出,由东洞入,涧横界窝之中,东西长半里,中流先捣入一穴,旋透穴中东出,即自石峡中行。其峡南北皆石崖壁立,夹成横槽,水由槽中抵东洞,南向捣入洞口。洞有两门,北向,水先分入小门,透峡下倾,人不能从。稍东而南入大门者,从众石中漫流。其势较平;第洞内水汇成潭,深浸洞之两崖,旁无余隙可入。循崖则路断,涉水则底深,惜无浮槎⑥可觅支机片石。惟小门之水,人峡后亦旁通大洞,其流可揭厉⑦而入。其窍宛转而披透⑧,其窍中如轩楞别启⑨,返瞩捣入之势⑩,亦甚奇也。西洞洞门东穹,较东洞之高峻少杀,水由洞后东向出,水亦较浅可揭。入洞五六丈,上嵌围顶,四围飞石驾空,两重如庋悬阁,得二丈梯而度其上。其下再入,水亦成潭,深与东洞并,不能入矣。是日导者先至东洞,以水深难入而返,不知所谓西洞也。返五里,饭于导者家,日已午矣。其长询知洞水深,曰:“误矣!此入水洞,非水所从出者。”复导予行,始抵西洞。余幸兼收之胜,岂惮往复之烦。既出西洞,过东洞,共一里。逾岭东望,见东洞水所出处;复一里,南抵坞下,其水东向涌出山麓,亦如黄雩之出石下也。土人环石为陂,壅为巨潭,以灌山塍。从其东,水南流出谷,路北上逾岭,共二里,始达东岭之上,此由州入坞之大道也。登岭,循旧路一里,返宿导者家。
【注释】
①十六日:指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六日。此时作者已入茶陵州(今湖南茶陵县)境内。
②漩窝:水流回旋下落的样子。
③釜(fǔ):古代一种类似于锅的炊器或量器。
④秦人洞:位于今茶陵县枣市乡岩口村,相传为秦朝时人躲居之处。
⑤灌莽:丛生的灌木荒草。
⑥浮槎(chá):小木筏。
⑦揭(qì)厉:涉水。《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⑧披透:通透。披:开。
⑨如轩楞(lénɡ)别启:就像亭子专门开出一个角。轩:亭、阁之类较为开敞明朗的建筑物。
⑩返瞩:回头看。捣入:指水流进洞里。
少杀:稍差,略逊。
庋(ɡuǐ):安放。
其长(zhǎnɡ):指导者的长兄。
惮(dàn):畏惧。
黄雩(yú):溪流名,作者从江西永新进入茶陵时曾路过。
陂(bēi):堤坝。
壅(yōnɡ):堵塞。
塍(chénɡ):畦田。
【译文】
十六日 东岭坞内一个姓段的居民,导引我往南走一里,登上东岭,然后便从岭上往西行。岭头上有许多水流回旋下落冲出的深水坑,如同锅仰放着,锅底都有洞穴直通向下成为井,它们有的深有的浅,有的见不到底,这地方是九十九井。这才知道这山的下面都是玲珑的石头,上有一洞,就被水冲捣成井。有的洞直下,所以下坠无底;有的洞曲折,所以深浅随情形的变化而不同。这些井虽然干枯无水,然而整座山到处都是,也是一个奇观。又往西一里,望见西南面山谷中,四面山峰环绕,水流回旋下落冲成一个大洼坑,也如一口仰放着的锅,坑底有涧流,涧的东西两边都是秦人洞。从茂密的草木中直往下走两里,到了那大洼坑处。洼坑中的涧流从秦人洞西洞流出,进入东洞中,它横界在洼坑的中间,东西长半里,流到中途先捣入一个洞穴中,旋即穿过洞穴从东面流出来,便从石峡中流走。那山峡南北两边都是耸立如壁的石崖,夹峙而形成一条横槽;水从横槽中流抵东洞,向南捣入洞口。东洞有两个门,朝向北面,有一股水先分流入小门内,透过夹壁向下倾泻,人不能随水而入。稍往东而向南流入大门内的水,从众多石头中间漫流,水势较为平缓;只是洞内水流汇聚成潭,深深地淹没了洞内的两边崖壁,旁边没有别的缝隙可以让人沿着走进去。顺崖走则道路断绝,涉水过则水太深,可惜的是没有木筏乘着进去,以便可以觅取潭水边的支矶片石。只有小门中的水,流入夹壁中后也向旁边通到大洞,那水流较浅,可以提起衣裤而走进去。那通往大洞的孔穴曲折而有缝隙漏着光,孔穴中如另有一间开着门的、有栏杆的小屋子,从那里回身观看水流捣入的态势,也很奇异。西洞的洞门朝东高高隆起,比起东洞洞门的高峻来稍逊一些;水从洞后面向东流出去,而且水也较浅可以提起衣裤走入其中。进入洞内五六丈后,上面镶嵌着围顶,四周石头凌空飞突,洞壁的第二层上如同悬空架着楼阁,若得到两丈高的梯子便可攀到上面。再往下走,水流也汇聚成潭,潭的深度与东洞中的一样,不能再进去了。这天向导先带领我到东洞,因为洞中水深难以进去,便返回了,不知道所谓的西洞。往回走五里,在向导家吃过饭,已是中午了。那向导家的一个长者询问后得知我们所到的那个洞里面水深,便说:“错了!这是入水洞,不是水从其中流出的那个洞。”于是又导引我前行,这才抵达西洞。我庆幸两个洞的优美景观都得以游览,怎怕路途往返的麻烦呢!出了西洞后经过东洞,共走一里,越过山岭往东望去,看到东洞的水流出山腹的那地方;又走一里,往南抵达山坞下,见那水从山麓向东涌出,也如黄雩江从石头下边涌出来的那样。当地人用石块砌成一个圆形的池子,堵起一大潭水用以灌溉山中的田畦。从池子的东面起,水往南流出山谷,路往北越岭而去,共走两里才到达东岭上,这是从茶陵州城进入东岭坞的大路。登上岭头,顺原路走一里,返回到向导家住宿。
【原文】
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先是,余按《志》①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为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②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出把七道。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③: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燕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飗④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⑤,乃燕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核岭之西矣。
【注释】
①《志》:指《大明一统志》。
②蛰(zhè):蛰伏,动物冬眠藏伏。
③派:支流。
④飕飗(liú):寒风凛冽的样子。
⑤粟:即俗话“鸡皮疙瘩”。
【译文】
早餐后,仍从新庵往北下了龙头岭,共走五里,由原路到达络丝潭下。起初,我查阅到志书上有“秦人洞分三个洞,然而上洞只有石门,不可以进入里边”的记载,后来我既然因为被误导而得以游览两洞,就无从寻觅所谓的上洞。当地人说:“络丝潭北面有个上清潭,它的门很狭窄,水由门中流出,人不可能进去,若进去便有奇异优美的景观。此洞与麻叶洞都是神怪龙蛇潜伏的地方,不只是难以进去,而且也不敢进去。”我听了这话,更加欣喜异常。过了络丝潭后,不渡涧流,就依傍着岭西麓往下走。因为渡过涧流为岭的东麓,那里在云阳山的西面,就是前时所走的、经过枣核岭的那条路;不渡涧流为岭的西麓,在大岭、洪碧山的东面,是通往把七铺的路。往北半里,遇到个打柴的人,他带领我到了上清潭。那洞就在路下边、涧流上边,洞门朝东,两边相夹如同两掌相合。水从洞中出来,有两股:从洞后出来的,汇聚成潭而不流动;从洞的左边,即洞南的支洞出来的,流得很急。随后我越过洞左边的急流,就将下入水中走进洞去。向导只提供火把,没有肯当先导的。我便脱了衣服匍匐在水中像蛇一样爬着进去。石头间的缝隙既低矮又狭窄,而且被水淹没了大半,必须身体没入水中,手举着火把子伸出水面上,才能进去。往西进去两丈,石头间的缝隙才高高地裂开一丈多,南北横向裂开的也有三丈多,然而都没有进入缝隙的通道。唯独正西面有个小洞,宽有一尺五,高两尺,然而水淹没着的部分也有一尺五,水面上剩余的缝隙不过五寸而已。我揣度若匍匐在水中爬进去,必然口鼻都被沾湿,并且我用火把探了一下,即使贴着缝隙的顶往里爬,火把仍有一半被水浸泡。当时顾仆在洞外守着衣服,若游着水进去,谁为我递火把?身体可以从水中过,火把难道能从水中过吗?况且秦人洞的水,也曾淹到我的膝盖、浸湿过大腿,都温暖不觉得寒冷,而此洞中的水寒冷,与溪涧中的没有差别。又加之洞当风口,风飕飕地刮得很猛。风与水交相侵逼,而火又成为阻止我往里进的一个因素,于是就放弃探险返身出来。出了洞披上衣服,还觉得周身起粟,于是在洞门边烧了堆火烘烤。过了好久,仍顺岭西麓随水往北行,这时已经是在枣核岭的西面了。
【原文】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岭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初觅炬倩①导,亦俱以炬应②,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③,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④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
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⑤镰,耕者荷⑥锄,妇之炊者停爨⑦,织者投杼⑧,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⑨,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第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⑩,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
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由层石下北循涧底人,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涧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弄,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
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弄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乃取行囊于前村,从将军岭出,随涧北行十余里,抵大道。其处东向把七尚七里,西向还麻止三里,余初欲从把七附舟西行,至是反溯流逆上,既非所欲,又恐把七一时无舟,天色已霁,遂从陆路西向还麻。时日已下舂,尚未饭,索酒市中。又西十里,宿于黄(石)铺,去茶陵西已四十里矣。是晚碧天如洗,月白霜凄,亦旅中异境,竟以行倦而卧。
【注释】
①倩(qìnɡ):请。
②以炬应:即如上文的只答应“供炬爇火”。
③羽士:道士。
④殉:陪死。
⑤腰:别在腰间。
⑥荷(hè):肩负,扛。
⑦爨(cuàn):烧火煮饭。
⑧投杼(zhù):扔掉织布梭子,意为停止织布。
⑨矫首:抬头。
⑩一辙:一样。
溜:光滑。
不特:不但。
轰驾:高高叠压。
峤(qiáo):高而尖的山地。
值:遇到。
弄(lònɡ):小巷,胡同。
幄(wò):篷帐。
赍(jī):持,带。
顶额:把手放在头顶或额头上,表示惊讶、赞叹、庆幸等意思。
伫(zhù):伫立,守候。
【译文】
离开上清潭三里,找到麻叶洞。此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枣核岭的分支,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边。大岭折往东延伸,夹立在涧的下游,峰岭夹峙如同门一样,对着山门有座山峰,峰上石头高耸突兀,它是将军岭;涧流捣贯将军岭的西面,而枣核岭的分支往西延伸到这里结束。涧流西面有座石崖朝南环绕,如同鸟雀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瞰涧流中,大岭的分支,也往东延伸到此处而结束。回旋的石崖下,也裂开一条缝隙,但浅而不能进去。石崖前面有条小溪,自西向东流,经石崖前汇入大涧流中。我顺小溪到达石崖西侧的乱石中间,水在石崖下面流尽,一个洞穴在上面张开,这就是麻叶洞。洞口朝南,仅如斗大,在石头缝隙中转折了几层而通向下。起初找火把请向导时,当地人也都只答应提供火把,而没有敢导引我游洞的。他们说:“这洞中有神龙。”有的说:“这洞中有精怪。除非是有法术的人,否则不能使那精怪畏惧而顺服。”最后出重资找到一人,将要脱衣进洞时,问知我是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骇而返出来,说道:“我以为你是有降伏神怪法术的道士,所以想随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岂能以身殉葬?”我于是到前村,将行李寄在那人家中,与顾仆各持火把走进洞。当时村民跟随我们到洞口的有几十人,打柴的腰插镰刀,耕田的肩扛锄头,妇女们做饭的停止了灶上的活计,织布的将梭子抛掷在一边,还有放牧的童子、背东西的行人等等,接踵而至,但都没有跟随我们进去的。我俩于是把脚先伸进洞,然后踩着石坎,从一些小洞中绕行,互相传递着火把朝下走,折了几次后到达洞底。洞底稍微宽一些,可以侧身昂首,于是才将火把举向前。洞东西两边崖壁上裂开的缝隙都没有通道可以进去,正北有个孔穴,低矮得只有一尺,宽也是一样,然而那孔穴下很干燥而且平坦;于是先将火把伸进去,而后像蛇一样往里爬,脊背摩擦着孔穴顶部,腰部贴着孔壁,下身向后翘起,才通过了这内洞中的第一关。孔穴以内洞壁上的缝隙既高,又是东西贯通,然而也没有进入的通道。又通过第二关,它的狭窄和低矮程度与前面一关完全相同,进入里边的方法也相同。进去后,内层同样横向裂开,西南边裂开的缝隙不很深。那东北边裂开的缝隙,斜向上过了一个石坳后,忽然又纵向裂开,上面穹隆下面狭窄,高不见顶,到了此处,岩石变化出不同的形态,表层纹理顿时改换,每一片石每一个孔都显得灵异。西北面的洞峡渐往里渐狭窄,两壁夹着一条缝,窄得不能容纳火把。折往东南面的洞峡走,依然下了一个石坳,洞峡底部砂石平铺,如同涧流底一般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无水,这不仅省了提起衣裤的麻烦,而且避免了水流弄湿弄脏衣服身体。洞峡的东南尽头处,乱石崩裂堆架,若楼台一样层层叠累,由石头的缝隙间都可以攀登着上去。那上面有一小条石缝,直通洞顶,光从缝隙中照射下来,宛若明亮的星星和如钩的月亮,可望而不可摘。层层叠累的石头下面,涧底通向南,覆盖的石头低低地遮压在沟涧上面,间隙仅有一尺左右高;这必定是以前通向洞外、涧流从其中淌进来的通道,只是不知从前为什么流水奔涌,如今又为什么成了干涸的洞,真是不可理解!从层层叠累的石头下往北顺涧底进去,那狭窄的通道很低矮,与外面所经过的两个关相似。稍微从它西面一点攀上一条石头间的夹缝,先转往北而后转往东,若像翻过马鞍似的地形越过尖而高的山头一样。两壁的石质石色,光洁如玉,像是水要往下滴一样,那垂悬的石柱、倒挂的石莲花,花纹好像是雕刻的,形态像是要飞舞起来。往东走下一个石阶,又到了涧底,便已经转入隘关以内了。从这里进去是一个小石巷,宽有两寸,高有一丈五,上面覆盖的石头平得如同布篷,涧底平而宽广若像大路。往北急行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块横伸出来,如同一张床,棱边匀称整齐;它顶上石莲花下垂,纵横的石条网织成石帐,结成宝盖,四周垂悬着帐幕,与床一样大小,帐幕中间圆而贯通,向上回旋,上面穹隆形成顶;它后面的西边,一根根圆形的像是用玉石做成的石柱直立着,有的大有的小,形态各不相同,而颜色都晶莹洁白,花纹都像是雕刻的;这是小石巷中的第一奇景。又直往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朝东北延伸而去,到洞上层从西北攀登。这时我们带的火把已经用掉了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途分辨不清;于是从前面所走的道路折了几次,穿过两道隘关,抵达透光处时,火把恰好燃尽了。穿过孔穴走出洞,仿佛投胎转世一般。洞外守着观看的人,此时又增加了几十个,见到我俩都将手举到额头行了礼,大称奇异,把我俩视为有大法术的得道之人。并且说:“我们守候很久,以为你们必落怪物的口中,所以我等想进去看看却不敢,想离开又不能。现在你俩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畏惧而顺服你们,怎能够有如此结果!”我分别道谢了各位,对他们说:“我遵从我的规则行事,我探游我所喜爱的风景名胜,烦劳各位久久站立守候,这叫我用什么来表达对大家的敬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处多一些狭窄的地方,洞中却洁净干燥,这是我所见过的洞都不能比的,不知当地人为什么那样害怕进去!于是到前村取了行李,从将军岭出来,顺山涧往北行十多里,抵达大路上。那里向东到把七铺还有七里,向西到还麻只有三里,我开初想从把七铺搭乘船只往西行,到现在去把七铺反而是溯流上行,已经不是我所希望的,又恐怕把七铺一时间没船只,而天色已经晴开,于是从陆路向西朝还麻走。当时太阳已落山,尚未吃饭,于是在集市中弄了些酒。又往西走十里,投宿在黄石铺,离开茶陵州城向西已经四十里了。这天晚上碧空如洗,月白霜寒,也是旅行途中的一处不同寻常的住宿地,但因为是太疲倦,倒下后就睡着了。
【原文】
黄石铺之南,即大岭北峙之峰,其石嶙峋插空,西南一峰尤甚,名五凤楼,去十里而近,即安仁道。余以早卧不及询,明日登途,知之已无及矣。
【译文】
黄石铺的南面,就是大岭北面耸起的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空,西南面的一座山峰尤其突出,名叫五凤楼峰,距此峰不足十里,就是通往安仁县城的路。我因头天晚上早早睡下,未能打听到这些,第二天踏上路途,知道时已经来不及了。
【原文】
黄石西北三十里为高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县东,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高峰渐伏。茶陵江北曲,经高暑南麓而西,攸水在山北。是山界茶、攸两江云。
【译文】
黄石铺西北面三十里为高暑山,另外又有座小暑山,它们都在攸县东境,我怀疑就是司空山。两山的西面,高峻的山峰渐渐低伏下去。茶陵江折往北,经高暑山南麓流向西去,攸水在高暑山的北面。所以此山分隔了茶陵江、攸水两条江流。
【评析】
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徐霞客已年届五十,一行四人踏上了“万里遐征”的漫漫长途。在浙江,长随夫王二逃走。以后同行者为仆人顾行和江阴迎福寺僧静闻。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他们进入湖南。《游秦人三洞日记》是徐霞客在湖南茶陵游记的一部分。
茶陵西部有秦人三洞,包括秦人洞、上清洞、麻叶洞。它们景色各异,探洞时碰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有自然因素,有人的因素,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随着这些困难的逐步展开,徐霞客不畏险阻、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精神益加彰显。秦人洞和上清洞皆水汇成潭,很难深入。徐霞客于正月十六日游秦人洞,因误导多走了很多路,但兼得东洞和西洞。“余幸兼收之胜,岂惮往复之烦”,成了他旅游寻胜的名言。十七日先后探上清洞和麻叶洞。此两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当地人认为“神龙蛰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徐霞客巧施百计,终为大水所阻,未能进入上清洞。对麻叶洞的考察极具戏剧性,当地人守在洞口,为霞客的生命安全担忧;徐霞客蛇身钻入,看到了千姿百态的洞内景观,而且考察十分顺利。出洞时洞外守视者更多,人们为他安然无恙出来而庆贺,因他的“神异”而表示敬礼!徐霞客却平静地说:“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这个真实的故事,显示了徐霞客不惧神怪、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