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本来没有国君,没有大夫,这里为什么提到有国君、有大夫呢?这是认为季于是贤者的原故。为什么认为季子是贤者呢?因为他推让了君位。他推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谒、余祭、夷昧和季子同母所生共四人,季子年少而有才,兄弟几个都喜欢他,共同想立他作为国君。大哥谒说:“现在若是仓促将君位传于季子,季子仍然不会接受。请大家不要将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弟兄轮流做国君,从而将君位传于季子。”余祭和夷昧都说:“好。”所以各个做国君的,都以不怕死为勇敢,吃喝时一定祝告说:“上天如果保全吴国,还望迅速降祸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了,余祭即位;余祭死了,夷昧即位;夷昧死了,君位就应当传到季子了。季子借口出使他国而不回来,僚是庶兄弟中最年长的,即了位。季子出使归来,一到就拜僚为国君。
夷昧的儿子阖庐说:“先君之所以将君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原故。要是依从先君的命令呢,君位就应当传给季子;如果不依从先君的命令呢,我就应当立为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然后将君位让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死我的国君,我接受你的君位,便是我同你一起实行篡夺了。你杀死我的兄长,我又杀你,便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终身没有完结了。”于是离开国都去到延陵,终身不进吴国都城。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正义的行动,认为他不杀害子侄是仁爱的表现。
《春秋》认为季于是贤者,为什么就提出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因为季子是臣子,那末,就应当有国君了。“札”指的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字。《春秋》对贤者不称名,这里为什么称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中的人,不因为一件事而对他满足。季子这个人,是被《春秋》当作贤者的人,为什么又对他不满足?因为赞许做人臣子的人,一定要使他象个臣子;赞许做人儿子的人,一定要使他象个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