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三字经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点评】
人生下来原本都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关注孩子,并认真教育孩子。

【点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致志,一刻也不能放松。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

【点评】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教育,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点评】
仅仅教育,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点评】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的必经之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分,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点评】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珍惜自己人生中的美好时光。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点评】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原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点评】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原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点评】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懂得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原文】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点评】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原文】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点评】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从这两点做起。

【原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点评】
一到十看起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非常深奥,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原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点评】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原文】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

【点评】
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永远和平。

【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
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点评】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四季变化。

【原文】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其他方位区分出来。

【点评】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
说到“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的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点评】
“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原文】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译文】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点评】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原文】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译文】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点评】
地球在不断地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原文】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译文】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点评】
我们国家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原文】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译文】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点评】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著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原文】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译文】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点评】
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屋脊。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原文】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译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点评】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们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原文】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

【点评】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原文】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译文】
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分布在陆地上和水里。

【点评】
人类食用的“五谷杂粮”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原文】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译文】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在天空中飞,有的在陆地上走,有的在水里游。

【点评】
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原文】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点评】
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爱惜每一粒粮食。

【原文】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
马、牛、羊、鸡、狗和猪,叫作六畜。这些动物和五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点评】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一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变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作爱,讨厌叫作恶,内心很贪婪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情感。

【点评】
七情是人生来就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作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得安乐而有意义。

【原文】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到的颜色。

【点评】
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称谓,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原文】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
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完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点评】
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作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原文】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点评】
人有视觉,可以分辨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辨各种滋味;有嗅觉,可以辨别气味;有触觉,可区分冷暖等各种刺激。

【原文】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及八音。

【译文】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点评】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操,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魅力。

【原文】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译文】
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点评】
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因为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

【原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点评】
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原文】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来,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点评】
九族之间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原文】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点评】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庭,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原文】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也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点评】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仪。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仪之邦,像“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今受到人们的佳颂。

【原文】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不能违背。

【点评】
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至今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原文】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译文】
在古代,亲人去世的时候,按照亲近程度的不同,服丧者穿着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丧服进行时间长短不同的哀悼。

【点评】
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等方式寄托哀思。

【原文】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
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点评】
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原文】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
在六艺中,只有书法流传下来了。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研究《说文解字》,这对于研究更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点评】
语文、数学、外语,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们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原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
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一定要记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点评】
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
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点评】
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研究学问也必须做到从大处着眼,理清思路,提纲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点评】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发音要正确,词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的含义和观点。

【原文】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点评】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原文】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点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原文】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点评】
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原文】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点评】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原文】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点评】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

【原文】
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点评】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原文】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点评】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并为此感到骄傲。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点评】
《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原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即起兵文告;六命,即国君的命令。

【点评】
《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来看,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原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点评】
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治理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原文】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了《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点评】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

【点评】
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原文】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了《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点评】
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状况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点评】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彩,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原文】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点评】
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原文】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点评】
“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像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非常有趣。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书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它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点评】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原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点评】
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之前的历史是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原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点评】
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原文】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点评】
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原文】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点评】
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清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原文】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点评】
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点评】
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老百姓受尽了战争的苦难。

【原文】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点评】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点评】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在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文】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译文】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点评】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终究也会以失败告终。

【原文】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点评】
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原文】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点评】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壮烈画面。

【原文】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点评】
南北朝时的南朝包括宋、齐、梁、陈。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所以也称为刘宋,刘宋统治的时间只有五十九年。

【原文】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译文】
北朝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点评】
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至于那些继承祖业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多数总是平平凡凡。

【原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译文】
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点评】
杨坚起兵东征西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建立的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其原因是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使得他众叛亲离。由此可见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译文】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反隋义军,取得天下,建立唐朝。

【点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都赫赫有名。但唐朝的天下其实是李渊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来的。

【原文】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译文】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区别开来,历史上称为后梁。

【点评】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人称“开元盛世”,但后期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开始衰落。对于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人们常把罪责归到杨贵妃和安禄山两人身上。其实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文】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点评】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由唐末的藩镇割据演变而来。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过的,所以各冠一个“后”字来区别。这是五个很短的朝代,一共只有五十三年。

【原文】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译文】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最后造成南北混战的局面。

【点评】
宋朝的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尽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弊端,但它过分削弱地方力量,使州县日益困弱、无力抵抗外侵,成了一个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朝代。

【原文】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
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点评】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原文】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译文】
中国的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点评】
《史记》是我国汉代大思想家司马迁所写,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共几千年的历史。《汉书》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记载的只是西汉这一时代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原文】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译文】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点评】
《后汉书》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写的是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晋统一的历史;《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以史为鉴的思想,所以叫《资治通鉴》。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点评】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过是个简单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必须翻阅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深入进行了解和研究。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吸取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点评】
我们应该立志努力学习。知识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知识是财富、是力量、是智慧。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间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它。

【原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点评】
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

【原文】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点评】
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不可中途停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生命终止。

【原文】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点评】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防止打瞌睡。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点评】
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现在我们有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就更应该好好学习。

【原文】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来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点评】
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都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原文】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点评】
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生活都非常贫苦,但仍能发奋读书。后来都成为很出色的人。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原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点评】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学问都很高,文章也都写得很好。被后人合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人物。

【原文】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
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点评】
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
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点评】
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会成功的。年轻人应首先立下志愿,失败了不要气馁,仍坚持努力、百折不回,一定会成功。

【原文】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我们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会前途无量。

【点评】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你想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吗?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光明的前途也会属于你。

【原文】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点评】
祖莹和李泌两人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这和他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但只是聪明而不学习终究还成不了才。祖莹和李泌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几乎是手不释卷,已经把读书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原文】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点评】
虽然祖莹和李泌从小就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努力,聪明反会被聪明误。所以我们现在求学,也应该效法他们,除了运用聪明才智外,更要努力用功求进步,才能有所作为。

【原文】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
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像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

【点评】
在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见她们在当时学习是多么不容易。

【原文】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
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

【点评】
当然,现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学读书,这是社会的进步。而我们更应该珍惜社会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男孩、女孩都应刻苦努力,多学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原文】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点评】
刘晏有一次回答唐玄宗提出的问题时,曾说:臣《四书》、《五经》都能正,只一个“朋”字正不了。后来玄宗一查证才知道,当时朝延里很多人朋比为奸,所以刘晏说无法正“朋”字,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
刘晏年纪这么小,就已经做官,担当起国家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点评】
刘晏长大以后,当了唐代宗的宰相。在他任职期间,非常爱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和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是一致的。我们也应该和他一样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译文】
狗在夜间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点评】
万事万物都有自然界所赋予的特质,如狗能看门、鸡会报晓。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该如何呢?人是有思维能力的,所以,自然赋予人的使命当然是掌握各门知识去征服自然。

【原文】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点评】
人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动物的活动不过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是无法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相比的。

【原文】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点评】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何用学到的知识为大众服务,不枉费自己一生所学,对后人也有所帮助,首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原文】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
如果你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感到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后代树立了好的榜样。

【点评】
我们应该提倡奉献精神,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对人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学识是奉献的资本,谁的学识越多,谁的奉献可能就越大,人民就会把更多的荣誉献给他们。

【原文】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译文】
有的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点评】
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再有钱,如果子孙不求长进,又有什么用呢,钱总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时,一无所长,什么也不会干,反而害了他们。而书中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才是取之不竭的财富。

【原文】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
反复讲了这么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一定会后悔的。

【点评】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思想和学识就越加丰富,也将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才不枉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