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
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
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
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
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由此可见主张“胃家实”专属之有形之结,是不全面的。把白虎症称为阳明经症,也是不恰当的,不应该墨守下去。要之,胃家实是胃与大肠的邪实,既指有形热结,也寓无形热盛,前者宜用下法,后者宜用清法,所以清下两法,都是治疗胃家实的症治方法。

【原文】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②,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释】
①不更衣:不大便。古人登厕,托言更衣,因此,更衣又为大便的通称。
②内实:肠内有燥屎结滞。


【译文】
问:阳明病是怎么得的呢?答:患太阳表症,若太过地发汗,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即所谓的阳明病。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本条补充了太阳病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不管发汗、利小便,或是攻下,只要用之不当,都会损伤津液,津液伤则胃肠干燥,因而转属阳明。阳明既病,胃肠阻滞不通,必然大便秘结,肠中燥实,或大便困难,程度虽然有轻重不同,但都是阳明热实症,所以说此名阳明也。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①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释】
①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译文】
问:阳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的外症。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所谓阳明病外症,就是指阳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阳明外候,使医者对阳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阳明病的辨证。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阳明病。阳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邪入阳明,大都从燥而化。因此太阳病的恶寒,到了阳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阳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

【原文】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译文】
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也会自行停止,旋即有自汗而怕热的症候出现。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初起恶寒的特点。

【原文】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①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注释】
①主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隶属于土。由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病态表现的不同,所以有脾属阴土,胃属阳土的分别;又因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说阳明居中主土。

【译文】
问:恶寒症状,为什么能够自罢?答:阳明为中央戊土,土者,万物所归,也就是说诸经的病症,都可传并阳明。阳明病已是阳热亢极的阶段,所以很少传变他经。因此,开始虽有怕冷,第二日自会停止,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病。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恶寒自罢的机转。
阳明病初起恶寒,是阳气被郁未伸,很快就寒罢而热炽,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阳明以燥气为本,不论感受何种病邪,必从燥化,不论何经病症,只要传到阳明,也必从燥化热。柯韵伯“阳明为成温之薮”的推论,即是据此而言。至于所谓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以五行学说来假释阳明病的病理,此不过譬喻之词,不可机械看待。

【原文】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释】
①濈濈(jī jī)然:汗出连绵不断貌。

【译文】
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

【原文】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译文】
伤寒第三日,病在阳明则脉大。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的主脉。
阳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因此,阳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阳明病。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阳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所以不能看做绝对。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①。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释】
①系在太阴:系,联系、关系。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

【译文】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患者身体应当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而不会发黄;到了第七、第八天,若大便是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转属阳明的病理机转。

【原文】
伤寒转系阳明①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释】
①转系阳明:转属阳明的意思。

【译文】
伤寒由他经转属而为阳明病的,病人就会连绵不断地微微汗出。

【评析】
本条讲邪转属阳明的另一特征。
伤寒表症是恶寒发热无汗,如果连绵不断地微汗出,便是转属阳明。濈然微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液外泄的缘故,所以可作为邪转系阳明的另一根据。

【原文】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译文】
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评析】
五爪风本条讲阳明中风兼表,禁用下法。
风必兼夹,中风有兼寒兼热的不同,太阳中风症是风寒之邪,故治以桂枝汤。风寒之邪,必待化燥传入少阳,始出现口苦、咽干;阳明中风为风热之邪,故初病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的少阳胆热症状,阳明热壅气滞,所以腹满微喘。至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乃是外兼太阳表症,症情比较复杂,已经出现阳明里热症,辛温发表自不可用,但是热而未实,下法亦不可用。假使误用下法,表邪内陷,胃气愈滞,则腹满必然更甚,误下伤津,小便也就愈加不利了。

【原文】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译文】
阳明病,如果能食,称为中风;不能食的,称为中寒。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中风、中寒的辨证依据。
本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故能食,名为中风;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不能化谷,而寒为阴邪,故不能食,名为中寒。由此可见,中风与中寒,也不是单指六淫的外因,而是内外因综合的病机概念。

【原文】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①,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②,水谷不别③故也。

【注释】
①固瘕:寒气结积的症候名称。
②胃中冷:胃阳不足,胃中寒冷。
③水谷不别:因水湿不能从小便而去,易与不消化的谷物相混。

【译文】
阳明中寒症,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初出干硬,后见稀溏。这是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中寒欲作固瘕的症候和病理机转。
本条进一步提出阳明中寒症可能发生的其他症候和病机特点,以便与阳明燥实症作鉴别。从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推断这是欲作固瘕,并举出必大便初硬后溏为诊断的旁症。

【原文】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①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②,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释】
①奄然:突然。
②谷气:水谷的精气,在这里相当于正气。

【译文】
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评析】
本条讲水湿郁于表分,狂躁汗解的机制。

【原文】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译文】
阳明病,将解的时间,是下午四时到八时之间。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欲解的大概时间。
每日午后四时到八时这段时间,为阳明经气当旺的时候,所以阳明病将解,多在此时。但是,阳明病的症势增重,也多在这个时间,如日晡所发潮热,就是明显的例子。

【原文】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译文】
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中寒症,误攻可能发生的变症。
不能食有实热与虚寒的不同,热实症治宜攻下,虚寒症治宜温中,绝对不能误用。本条所举,即是阳明中寒不能食,误攻其热的变症,由于误攻其热,致中焦更加虚寒,胃气上逆,故发生呃逆。文中虽未出治法,但可以推知当不外温胃降逆。

【原文】
阳明病,脉迟①,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②,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释】
①脉迟:脉搏跳动得慢。
②头眩:头晕眼花。

【译文】
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阳明虚寒,欲作谷疸的脉症。
由于水谷之湿郁阻中焦而致肌肤发黄的,名为谷疸。本条所述就是欲作谷疸的预断。胃寒故脉迟,阳虚不运,故食难用饱,过饱则阻滞不化而水谷之湿郁蒸,故微烦,中焦既阻,则清阳不升,故头眩,浊阴不降,故小便难。此时论治,自应选用温健中阳,泄浊升清等方剂,而医者竟治以下法,所以虽下之腹满如故,可见此症的腹满不属实症而是虚候无疑。

【原文】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①,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释】
①差:临床症状已经解除,而尚未康复。

【译文】
阳明病,本来是自汗出,医生又重用发汗方法,病症已经差解,还有些微烦不爽适的,这必定是大便干硬未得排解的缘故。因为汗出过多而津液耗伤,肠中干燥,所以使得大便干硬。这时应当询问病人一日小便几次,如果小便本来一日三四次,现在一日只有两次,就可知道大便不久自出。现据小便次数减少,推知津液当还入肠中,所以知道不久必解大便。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差后微烦的机制与预断大便不久自通的依据。

【原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①。

【注释】
①攻之:此处是指泻下方法。

【译文】
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腑实症,治疗时也不能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呕多是病势向上,禁用攻下。
呕是少阳主症,虽有阳明不大便等里实症,也不可攻下。因呕多为病势上逆,同时也标志着正气有祛邪向上之势,治病必须顺其病势,不应逆其所治,否则,反致病变增重。本症呕多,可用小柴胡汤先治少阳,如果用下,也只能以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少阳阳明同治,决不可径用大承气汤专攻里实。

【原文】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译文】
阳明病,胃脘部硬满的,不可用泻下方药。误用泻下,而致腹泻不止的,有生命危险;腹泻停止的,还能痊愈。

【评析】
本条讲心下硬满,病位在上,禁用攻下。
心下指胃脘部位,胃脘部硬满,表明邪结在胃,与大肠燥结不同,所以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不仅心下的硬满不除,势必损伤中气,中虚气陷,发生下利的变症。如下利不止,则脾胃之气,有降无升,下焦亦无约束之权,所以预后不良。如下利能够及时停止,则胃气未败,还有向愈的可能,不过,已是十分侥幸了。

【原文】
阳明病,面合色赤①,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注释】
①面合色赤:满面颜色通红。

【译文】
阳明病,满面通红的,治疗时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面合色赤为邪热怫郁于经,禁用攻下。
阳明病,满面通红,是热郁于经,不能透达而向上熏蒸的缘故,与二阳并病面色缘缘正赤的转机略同。郁热于经,内无有形燥结,所以禁用攻下。如误用攻下,则怫郁之热更加怫郁,同时脾胃为下药所伤,水湿不能输运下行,因而小便不利,怫郁之热与在里之湿相合,纠结不解,湿热郁蒸,于是必发热色黄。之所以会发热色黄,小便不利又是主要条件,最后提出小便不利,旨在突出这一症状的辨证意义。

【原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译文】
阳明病,没有经过催吐和泻下治疗,而心烦不安的,可以给与调胃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胃家实热上扰的心烦,可用调胃承气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外候。未经过催吐或泻下法的治疗,而心烦不安,这是胃肠燥热壅结所致。《内经》说:“胃络上通于心。”胃热炽盛,心神被扰,所以心烦。提出不吐不下,意在表明本症心烦为有形之实热,以便与汗吐下后无形之热留扰胸膈之烦作鉴别。这种心烦是因有形之实,当然非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所能治,所以宜用缓下泄热的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原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译文】
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评析】
本条论表里症的辨别与大小承气汤的运用。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两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原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①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释】
①转失气:肠中屎气下趋,俗言放屁。

【译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有硬结的,为燥屎内阻、里实已成,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若大便不硬结的,是内无燥屎,则大承气汤不能用。若六七天不解大便,恐有燥屎内阻,预测的方法,可给予少量小承气汤。服药后若屎气转动而放屁的,即为有燥屎的征象,才能够攻下;若服药后不放屁的,则是大便初出硬结、后部稀溏,不能攻下,若攻下就会形成腹部胀满,不能进食,甚至饮水就呃逆的变症。若攻下后又出现发热的,这一定是燥屎复结,大便再次变硬而量较少,此时,应当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而攻下。可见,若服小承气汤不转屎气的,千万不能攻下。

【评析】
本条论大、小承气汤的掌握运用。

【原文】
夫实则谵语①,虚则郑声②,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释】
①谵(zhān)语:语言错乱,没有伦次,声音粗壮。
②郑声:语言重复,没有变化,说过又说,声音低微。

【译文】
凡阳热实邪,多为谵语;精气虚怯,多为郑声。所谓郑声,就是语言重复。如果两目直视而谵语,又兼见气喘胀满的,多为死候;如兼有下利的,也是死候。

【评析】
本条讲辨郑声及谵语死候。

【原文】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①,谵语,脉短②者死;脉自和③者不死。

【注释】
①亡其阳:应指亡心阳。
②脉短:脉形短,是上不至寸,下不至尺,只有关脉搏动。
③脉自和:与脉短相对而说,也就是脉象平和。

【译文】
发汗太过,或重复发汗,大伤阳气,出现谵语,脉象短的,属于死候;若脉与症相应的,不属死候。

【评析】
本条讲心神外亡谵语,凭脉以决死生。
谵语一般以实症为多,但是也有属于虚症,本条即是讨论虚症谵语的成因、病机和预后。汗出已多,再重发汗,不但津液大伤,而阳气亦必大伤,所谓“亡其阳”,即指阳伤的程度比较严重,心阳亡而心神烦乱,因而谵语,这种谵语的症情十分危险,预后究竟怎样?此时脉诊极为重要,如果脉的搏动仅见于关部,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这是气血津液损伤迨尽,行将阴阳离决,所以断为死候;如果脉尚平和,则知症势虽重,尚有治疗余地,所以说脉自和者不死。

【原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译文】
阳明病,因病人出汗太多,以致津液外泄,肠中的津液减少而干燥,大便必定结硬,大便硬则会发生谵语,可用小承气汤主治。假使一服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评析】
本条讲肠燥便硬谵语的治法和主方。
阳明病,里热本已炽盛,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多,汗多则体内的津液消耗愈多,肠内的津液减少,则大便干燥结硬,硬便阻结,则秽浊之气上攻,心神被扰,就会发生谵语。这种谵语是因硬便所致,所以治宜下法。不过,燥结的程度尚不太甚,因而不宜峻攻的大承气汤,只须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至于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的医嘱,也不可忽视,这是告诫凡用攻邪之剂,都应该注意中病即止,即使是小承气汤也是如此。

【原文】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译文】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是肠中燥屎已成,应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若尚能进食的,只是大便硬结,应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

【评析】
本条讲据能食不能食,辨燥结的程度。
谵语潮热,是阳明燥结的主要见症,本条提出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鉴别燥结程度方法,就是参考病人的进食情况。一般是进食尚能如常,为燥结未甚,只宜小承气汤;如果不能食,则因燥结太甚,而胃气窒塞,非用大承气汤峻攻,不足以下其燥结实滞。所谓“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也是部位概念,实际是指大肠,胃中是不会有燥屎的。末句“宜大承气汤下之”,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句下,不是用于能食便硬,这是不难区分的。

【原文】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濈然汗出则愈。

【译文】
阳明病,下血并有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当刺期门穴,以泄去实邪,如能周身濈然汗出,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热入血室的症治。
太阳篇所载热入血室症三条,均有经水适来适断等情况,可作诊断的参考。本条所述的谵语,头汗出症候,颇与阳明气分燥结症相似,所不同的,仅是大便下血一症,因此下血即成为本症的辨证眼目,也即热入血室与阳明气分燥结症的辨症关键。本证由于邪热入血,血为热迫,故便血;内热蒸腾,故头上汗出;血室隶于肝脉,肝主藏魂,热入而魂为所扰,故谵语。所以也宜治以刺期门法,以泄血分之实邪。如果刺后周身濈然汗出,表明血分之邪转由气分外出,则邪随汗解而病愈。

【原文】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①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过经:意指太阳经表症已解。

【译文】
汗出谵语的,这是外有太阳中风,内有燥屎阻结。燥屎内结必须用泻下法治疗,但是须待太阳表症解除后才能攻下。若过早攻下,则会导致表邪尽陷而里实益甚,出现神昏语言错乱。若表症已解而里实未除,用攻下法治疗则会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里实兼表虚症,必须表邪解后,方可攻下。
本症是肌表之邪未解,阳明里实已成。汗出为风邪在表,谵语是燥屎内结。然而阳明病法多汗,但本症汗出是太阳表虚,仲景深恐医者误认作阳明汗出,所以着重指出“此为风也”,以期引起注意。表里症同具的治疗原则之一,里实者治应先表后里,表解乃可攻里,一般不得违反,所以接着指出“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所谓“过经”,就是太阳表症已经解除之后。唯恐认识还不够清楚,所以又补充说明本症的病机特点是“表虚里实”。如果表未解而误下,则表邪尽陷而里热益甚,谵语必然更加严重而语言更加错乱了。关于“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也是倒装文法,当接在“过经乃可下之”后面。

【原文】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译文】
病伤寒四五日,脉象沉而气喘胀满。沉脉是病在里,而反治以发汗法,以致津液随汗越出,大便因而困难。汗出为表虚,便难为里实,时间延久,就会发生谵语。

【评析】
本条讲里症误汗的病机变化及变症。
喘满症候,有因于表邪敛束,有因于里气壅塞。但表邪致喘必有恶寒、发热等表症,里实之喘必有恶热便秘等里症。同时表症之喘满,其满在胸部,其脉必浮;里症之喘满,其满在腹部,其脉必沉。本症 喘满脉沉,属里不属表可知,可是反用发汗剂以发其汗,以致津液外越,而肠中干燥,大便为难。所谓表虚,指汗出而津液越于外,里实,指便难而燥实结于内,但燥实程度尚不太甚,所以时间较久始发谵语。它与前条“表虚里实”的含义有所不同,前条表虚是指风邪在表而表虚症未罢,谵语是里实症已具,表里症同见,所以提出治疗原则,“过经乃可下之”。本条纯属于里症,表虚是指误汗而汗出津液外越,里实是指肠中干燥而便难,所以预断病的发展趋势为久则谵语。各有侧重,不应混同。有的注家认为表虚是表阳不足,有的认为表虚即表和之意,均不够确切。

【原文】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②,面垢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释】
①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同时发病。
②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③面垢:面部油垢污浊。

【译文】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转侧困难,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浊,谵语,小便失禁,如见身热、自汗出的,是邪热偏重于阳明,主治用白虎汤。若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谵语更甚;若妄行攻下,就会造成额上出汗,四肢冰冷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三阳合病,阳明气热偏重的治法及禁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译文】
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症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则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二阳并病,表邪已解的症治。
二阳并病,是先见太阳表症,继见阳明里症,治疗必须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凡是表症未罢的,只可小发其汗,切不可攻下,本条虽然也是二阳并病,但太阳表症已罢,全是阳明里实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都是典型的里实症候,虽然仅是大便难,也应当使用大承气汤。这表明大承气汤的运用,是综合全部病情来决定的。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③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愦愦:形容词,烦乱的意思。
②怵惕:恐惧貌。
③舌上胎者: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

【译文】
阳明病,脉象浮而且紧,咽中干,口味苦,腹部胀满而气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体沉重。如误用发汗,就会心中烦乱,反而言语谵妄;如误用温针,就会怵惕烦躁不得安眠;如误用泻下,则胃气损伤,邪热扰于胸膈,引起心中懊,若舌有黄白薄腻苔,可用栀子豉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症的治禁,及下后变症的辨治。

【原文】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译文】
如果误下后热盛津伤,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主治用白虎加人参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盛津伤的症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译文】
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主治用猪苓汤。

【评析】
本条讲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症治。
本症与白虎加人参汤症颇相近似,论中并举于此,寓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二症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但一是大渴大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盛津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不但热邪伤阴,而且兼有水气,所以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译文】
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评析】
本条说明猪苓汤的禁例。
猪苓汤症的口渴,虽说有阴虚里热的一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水气不化,津液不能上布,所以用猪苓汤,水汽一行则口渴自止。如果口渴是因为津伤太甚,猪苓汤则不可用。本条指出猪苓汤的作用是利小便,因而汗多胃燥的口渴禁用,这对于正确掌握猪苓汤的运用,是有参考意义的。

【原文】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译文】
病人脉浮而迟,表有热象,里是虚寒,泄泻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表热里寒的症治。
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运化水谷,则泄泻完谷不化。因此,见到下利清谷,就可知道是阳虚里寒。虽然兼有表热症状,也应当先温其里,这是表里症同具,里虚者应当先治其里的治疗原则。

【原文】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译文】
如果胃中虚寒不能进食的,饮水后,呃逆则会出现。

【评析】
本条讲胃中虚寒的辨证。
胃为阳土,主纳谷,饮食入胃,全赖胃中阳气以运化。若胃阳虚衰,不能熟腐水谷,则不能饮食;阳虚则寒邪必盛,饮水不得布化,而水寒相搏,胃气不降,则气上逆而发生呃逆。但是,不能食亦有属于阳明燥热结实的。本症在治疗方面,自当以温阳驱寒为主。

【原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译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将要发生鼻衄。

【评析】
本条讲鼻衄的预断。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乃阳明气分风热上炽,可能会发生衄血。所谓“能食者则衄”,并不是说能食是鼻衄的先兆,这应与“阳明病,能食者,名中风”,联系起来理解,“能食”表明是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上盛而口干鼻燥,由是推知热盛迫血上逆自清窍外溢,从而预断将要发生鼻衄。其机制即是由气入血,当然也并非绝对,假使早投清泄气分之剂,鼻衄是可以避免的。

【原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①,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释】
①饥不能食:言懊侬之甚,似饥非饥,心中嘈杂似饥,而又不能进食。

【译文】
阳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无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头部汗出的,主治用栀子豉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下早,热留胸膈的症治。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①,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释】
①小便自可:小便还较正常的意思。

【译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薄(不硬),小便还较正常,胸胁部闷满依然不除的,可治以小柴胡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里实未甚,少阳主症未罢,当治少阳。
本条所述是少阳之邪传于阳明的阳明病,但阳明虽实尚未太甚,而少阳症又未全罢,仍当先治少阳。阳明病,发潮热,里实症无疑,然而大便不是燥结,而是溏薄(不硬),小便不数而是自可,这就表明燥实的程度尚不太甚,先前的胸胁满症状依然存在,可见少阳病尚未全解,因此,应当先治少阳。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的主方,可是此处只曰“与”而不曰“主之”,可能是因为兼有阳明,尚有和解兼攻的大柴胡汤可供选择,用一“与”字,正是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原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①,身濈然而汗出而解。

【注释】
①胃气因和:胃的正常功能得到恢复。

【译文】
阳明病,胁下痞硬胀满,不解大便,呕吐,舌苔是白的,为柴胡症未除,治疗可用小柴胡汤。用药后,上焦经气得以畅通,津液能够下达,胃肠机能得以恢复,全身就会畅汗而病解。

【评析】
本条讲阳明少阳兼病,先治少阳。服小柴胡汤后汗解的机制。
本条论述阳明病宜用小柴胡汤的另一种情况。本条仅大便不通属于阳明,其他见症如胁下硬满、呕,均是少阳,特别是舌上苔白,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所以也不可攻下,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用之得当,往往有邪从汗解的可能。

【原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译文】
阳明中风,脉象弦浮而大,全腹胀满,两胁及心下疼痛,按压很久而气仍不畅通,鼻中干燥,无汗,嗜睡,全身及面目都发黄,小便解出困难,发潮热,呃逆不断,耳前后部肿胀。症属三阳合病,治疗当先用针刺法以泄里热。刺后里热得泄,病情稍减,而未除太阳、少阳症,病邪经过了十余天,脉象弦浮的,可用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邪。

【评析】
本条讲阳明中风症兼太、少的辨治。

【原文】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译文】
脉但见浮象,而没有其他里症的,可用麻黄汤治疗。如果没有小便,而腹满与呃逆更加严重的,是属不治的死候。

【评析】
本条讲里症已罢而表症尚在的,可用麻黄汤。并交代病情转加的不良预后。

【原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译文】
阳明病,自汗出,已伤津液,若再行发汗,而又小便通畅的,则更伤津液,导致肠中津液枯竭,引起大便硬结。此时大便虽硬结,泻下药攻下法也不宜用,必须待病人自己想解大便时,用蜜煎导引导通便,或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作为导药,以引导大便解出。

【评析】
本条讲肠中津亏便秘,可用外导法。

蜜煎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两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原文】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症仍未解除,可发汗,适宜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兼太阳表虚的症治。
阳明病并非都是热实症,也有虚症、寒症,本条阳明病脉迟,当是阳明寒症,汗出多,微恶寒,则是兼太阳表虚,营卫不和。所以说表未解也,表未解,自应发汗解表,但汗出已多,所以不用麻黄汤,而宜桂枝汤解肌表之邪。注家大多拟定阳明病为热实症,因而解释往往牵强附会。其实早在宋代的庞安常与朱肱等已经明确指出“阳明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如果是阳明热症,即使兼太阳之表,也不可用辛温性质的麻桂,否则岂不蹈“阳盛则毙”的复辙?

【原文】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译文】
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兼太阳表实的症治。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②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
①热越:里热发越于外。
②淤热:邪热郁滞的意思。

【译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主治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湿热郁蒸发黄的症治。
阳明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达,因而酿发黄疸。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乃是因湿热内郁而熏蒸于上的缘故。里热炽盛,所以渴引水浆。治疗湿热发黄,要在清热利湿。本症治以茵陈蒿汤,取其苦寒通泄,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去热清,则发黄自消退而愈。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两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原文】
阳明证,其人喜忘①者,必有畜血②。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释】
①喜忘:喜,作“善”字解。言语动静随过随忘,即健忘之意。
②畜血:畜,与“蓄”字同,淤血停留叫蓄血。

【译文】
阳明病,健忘的病人,则体内一定有蓄血。由于淤血久停,气血阻滞,故使人健忘。其大便虽然硬结,但易解出,且颜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淤血。

【评析】
本条讲阳明蓄血症的成因与症治。

【原文】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译文】
阳明病,泻下之后,心中嘈杂烦闷,肠中有燥屎的,可用攻下法。如果腹部微满,大便必然只是初硬后溏,就不可攻下。如果有燥屎内结的,可以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病下后里实尚在,可攻与不可攻的辨证。
攻下是阳明燥结症的正治方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很快收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用泻下法之后,病人仍然心中懊而烦,这有多种原因,应当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条就是讨论这一病情的辨证论治问题。如果有腹部大满,或绕脐痛、潮热、手足汗出等症,表明肠中仍有燥屎阻结,那么,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切不可拘于下后。文中虽没有记载这些症候,但从“胃中有燥屎”句不难推知。另外从“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也可作为反证。


【原文】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脐腹部疼痛,烦躁不安,定时发作,这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故导致大便秘结。

【译文】
病人五六日未大便,环绕脐周疼痛,烦躁不安,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因肠中有燥屎阻结,所以大便不通。

【评析】
本条讲肠中燥屎阻结便秘的辨证。
病人五六日不大便,如果是因肠中燥屎阻结,就会伴有绕脐疼痛,浊气蒸扰,则烦躁不安。其腹痛烦躁,所以会发作有时,乃屎气攻冲的缘故。正因为如此,烦躁腹痛发作有时,又可作为判断肠中燥屎已成的根据。燥屎既结,当然大便不通了。

【原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病人心烦发热,汗出之后已经解除。可是病又发作,且像疟疾一样,每至午后定时发热,这是属于阳明里热。脉实有力的,治宜下法;脉象浮虚的,治宜汗法。攻下可与大承气汤,发汗可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脉症合参以决定汗下治疗。

【原文】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译文】
用峻泻药攻下后,病人又出现六七天不解大便,烦躁不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肠中有燥屎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下后余热未尽,与肠内宿食相结合而成燥屎,治疗时适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大下之后,只要出现燥屎阻结症候,仍应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里实症,大下之后,便通热退,自然向愈。本条提出下后复见里实的一种情况,大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同时烦躁不解,而且腹满胀痛,这是燥屎复结,仍当再进攻下,不可因已用大下而印定眼目,遽尔改弦易辙,反而因循致误。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就是肠有燥屎的确据。关于大下之后,何以会仍有燥屎?当是因这六七日所进的食物,由于传导不畅,糟粕未能排出而滞留肠中,与余邪相合又形成燥屎的缘故,“本有宿食”,就是对燥屎复结原因的说明。当然,是否可以再下,还应以辨证为前提,如果烦不太甚,腹微满不通,那么攻下法就应慎用,尤其是大承气汤。

【原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①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喘冒:喘,因实邪壅滞,气息不畅而喘;冒,因浊气上逆,而头目昏冒。

【译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体表时有轻微发热,喘息昏冒不能安卧的,这是因燥屎阻结所致,治宜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症治。

【原文】
食谷欲呕①,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释】
①食谷欲呕:当进食时气逆要呕。

【译文】
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评析】
本条讲阳明寒呕的辨治。
阳明包括胃与大肠,本条提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主要指胃寒气逆。胃主纳谷,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寒则不能纳谷,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食谷欲呕。既是阳明虚寒,温中降逆,自对治法,那么吴茱萸汤也自对主方了。然而,病情是复杂的,临床上食谷欲呕,服用吴茱萸汤,也间有不是痊愈而是更加剧烈的,可能是上焦蕴热的缘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视作绝对。论中所以这样叙述,正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不但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所以尤为可贵。同时也可看出临床辨证必须周密细致,切忌马虎大意。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译文】
太阳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若无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是邪传阳明。若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不会有什么痛苦。若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若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若是其他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评析】
本条讲太阳表虚症可能发生几种不同症候的辨证论治。

【原文】
脉阳微①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②,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③,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释】
①脉阳微:脉浮虚无力。
②阳脉实:脉浮盛有力。
③阳绝于里:阳气独盛于里。

【译文】
脉象浮虚无力,而微有汗出的,是邪去表和,病将向愈。如果汗出得多,就是太过。脉象浮盛有力,由于发其汗而汗出多的,也是太过。太过则阴液耗伤,致阳气独盛于里,胃肠津液缺乏,大便因而干硬。

【评析】
本条说明津伤、阳绝于里的机转与症状特点。

【原文】
脉浮而芤①,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释】
①芤:脉中空无力,状如葱管,因名为芤,主治阴血不足。

【译文】
脉浮而芤,浮主阳气盛,芤主阴血虚,浮脉与芤脉相合,胃气偏亢则生热,阳热亢盛至极,阴液亏虚,因而大便硬结之症便形成了。

【评析】
本条讲阴虚阳盛的脉候与病理机转。

【原文】
趺阳①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注释】
①趺阳:冲阳穴,在足背第二、第三蹠骨间,属足阳明胃经。

【译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主胃热盛,涩因小便数而津液偏渗,浮脉与涩脉同时并见,表明肠燥便硬,这是脾的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不得正常输布,用麻子仁丸主治。

【评析】
本条讲脾约症的病理机转与主治方剂。
趺阳脉专候脾胃,趺阳脉浮,为胃中有热,胃气亢盛,故脉应之而浮;涩为脾阴不布,故脉应之而涩。胃强脾弱,则弱者受强者之约束,而气馁不用,因此,脾失转输,津液不能四布,而但输膀胱,所以小便数而大便干硬。由于胃热肠燥,所以治宜麻子仁丸润肠通便,而不宜单纯苦寒攻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两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原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①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释】
①蒸蒸发热:高热炽盛貌。

【译文】
太阳病,三天过后,用发汗法治疗而病不除的,高热炽盛的,是转属阳明,主治则用调胃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太阳转属阳明的症治。
太阳病用发汗法,照理当汗出病解,可是却蒸蒸发热,这是表邪传里,化热成实的征兆。因此,断为属胃,随症转方,自以调胃承气汤为的治。因为蒸蒸发热,是阳明热实症的主要热型之一,所以特举出以做辨证的依据,它如腹满、便秘、烦躁等比较常见的里实症,虽然没有提及,也是不难推知的。

【原文】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译文】
伤寒,用过吐法以后,腹部胀满的,可治以调胃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吐后燥实腹满的治法。
用过吐法之后,见到腹部胀满,可以推知,在上之邪虽得到排除,而中焦之邪却化燥成实,这时自应治以下法。但吐后胃气必受损伤,又不宜峻下,调胃承气汤当是最适合的方剂,所以说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译文】
太阳表症,用催吐、攻下或发汗后,出现轻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硬结的,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攻下里实,则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误治后,邪传阳明成实,症势较轻的治法。
太阳病,或用催吐,或攻下,或发汗后,津液受伤,表邪传里化燥成实,邪热扰神则微烦,小便数则津液下泄,于是肠中干燥而大便结硬,但燥结的程度尚不太甚,故只宜用小承气汤以和下之。

【原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得病两三日,脉弱,没有太阳症和柴胡症,烦躁不安,胃脘部胀硬。到了四五日,虽然能食,可用小承气汤,但只能少少给与小量以微和胃气,使病人得到小安。到了第六日,再给服小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日未解大便,小便少的,虽然不能食,也不可大剂攻下,因为仅是初头硬,后必溏薄,未完全燥硬,误用攻下,必解溏薄大便。必须小便利,粪便始完全燥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症实脉虚,小承气汤的权宜给药方法。

【原文】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无表里证③,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②睛不和:眼珠转动不灵活。
③无表里证: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实症。也有认为无少阳半表半里症。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既无头痛畏寒等表症,又无谵语、腹满痛等里症,大便不易解出,体表有轻微发热的,这是燥热内结成实,而又真阴欲涸,应急下存阴,适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燥热灼烁真阴,治当急下。
本条为阳明急下症之一,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症,也没有典型的里实症,仅是大便难,身微热,但突然发生目中不了了,而且眼球转动不灵活,这是燥热灼烁,真阴将竭的反映,因此,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否则就将燎原莫救。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

【译文】
阳明燥实症,里热熏蒸而发热汗出很多的,治当用大承气汤急下。

【评析】
本条讲燥实迫津外泄的汗多,治应急下。

【原文】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发汗以后,不仅病未除,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是发汗伤津,燥热迅速内结成实,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发汗不解而腹满痛,治宜急下。
病在太阳,发汗则邪去正安。病在阳明,发汗则伤津而热邪更炽。今发汗而病不为解,则非表邪可知。汗伤津液,则肠中燥结更甚,气机窒塞不通,所以腹部胀而且痛,恐下缓则胀痛不除,故宜用大承气汤急下。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即使有时略有轻减,也是微不足道,应当治宜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阐述大承气汤症腹满的特征。
腹满有虚实之辨,虚寒腹满,由于脾虚不运而寒凝气滞,里阳时通时闭,其腹满常有缓解的时候。实热腹满,由于燥屎阻结,气滞不通,因而腹满无轻减之时,所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正是对阳明燥实腹满特征的描绘。这种腹满,必须治以攻下,所以宜用大承气汤。

【原文】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①者,为顺也。负者②,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释】
①其脉不负:阳明属土,少阳属木,若木不克土,未见少阳之脉,而见阳明之脉,是为“其脉不负”。
②负者:木邪克土,而纯见少阳弦脉,为负、为逆。

【译文】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若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为顺症;若木邪克土,纯见少阳弦脉的,为逆症。现脉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参考脉象以断病势的顺与失,并决定治法。
三阳病各有主脉,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何经的病邪偏重,即反映出何经的脉象。本症阳明、少阳合病,邪热下迫大肠,所以发生下利。此时脉象若实大滑数,则阳明偏胜,不受木克,就为不负,为顺症;如见少阳弦脉,则表明木邪偏胜,木必克土,所以为负、为失。如脉见滑数,多为宿食之症,宿食可下,故宜大承气汤。

【原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译文】
病人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症,发热已经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也可以用下法。假使用泻下法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日不大便的,有淤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阳明血分淤热的症治。

【原文】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译文】
若攻下后脉数不解,而又腹泻不止的,为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症。

【评析】
本条承接上条,说明下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下后脉数不解,里热未除可知。下利不止,是中气因下而伤;淤血被热所蒸腐,故协热而便脓血。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译文】
伤寒,发汗以后,皮肤与眼睛都发黄色,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治疗这种发黄,不可以用下法,应当在寒湿的治法内去寻求。

【评析】
本条讲病人素有寒湿在内,脾胃的阳气早已不足,患伤寒而用汗法,外邪虽去,里阳更虚,因而寒湿愈甚,湿淤不化,则郁而发黄。这种发黄为阴黄,与湿热发黄的阳黄不同。阳黄的黄色鲜明,且必伴有其他热症;阴黄的黄色晦暗,由于阳微湿困,必伴有其他寒症,不难区别。既然与湿热发黄迥异,当然不可用清泄方法,所以,当于寒湿中求之。

【原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主治宜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茵陈蒿汤症治。
本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湿热发黄的黄色鲜明,与寒湿发黄的黄色晦暗截然不同,特举出“如橘子色”来形容比喻,这样,就更有利于鉴别辨证。由于湿热郁滞,所以小便不利,腹部微满,病势偏重于里,故以茵陈蒿汤主治。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译文】
伤寒,周身发黄,并伴有发热,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栀子柏皮汤证治。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若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症的,主治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评析】
本条讲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症治。
本条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蕴不解的发黄症治。文中叙症甚简,从方剂的作用来理解,可以想见必有一系列的表症存在,如头痛、身痒、恶寒、无汗等;因病势偏重于表,所以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也)、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娑⑺囬悽绋垮瀭濡わ絽鍟粻娑樏归敐鍛础缂佸鑳剁槐鎾诲磼濮橆兘鍋撻悜鑺ュ€块柨鏇氱劍閹冲矂姊绘担鍛婂暈闁荤喆鍎抽幑銏狀潨閳ь剙顕f繝姘亜闁惧繐婀遍敍婊堟⒑闂堟稓绠冲┑顔炬暬閹﹢宕奸妷锔规嫼濠电偠灏褔鐛Δ浣典簻闁靛ǹ鍎婚煬顒傗偓娈垮枦椤曆囧煡婢舵劕顫呴柣姗€娼ф慨鍫曟⒒娴e憡鍟為柛鏃撻檮缁傚秹寮介‖顒婄秮瀹曞ジ濮€閵忣澁绱抽梻浣呵归張顒勬偡閵娾晩鏁婂鑸靛姈閻撴盯鏌涘☉鍗炵仩闁宠鐗忛埀顒侇問閸犳牠鈥﹂悜钘夌畺闁靛繈鍨归弸鍫ュ级閸稑濡芥繛鍛墬缁绘繈鎮介棃娴躲垽鏌ㄩ弴妯衡偓婵嗙暦閺夋娼╅悹铏瑰劋鏉堝牆顪冮妶鍡樺暗闁稿孩鍔曢妴鎺撶節濮橆厾鍘梺鍓插亝缁诲倿寮冲▎鎾寸厱闁哄啫鍊归弳顒勬煛瀹€鈧崰鏍х暦濞嗘挸围闁糕剝顨忔导锟�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圭€瑰嫭鍣磋ぐ鎺戠倞鐟滃繘寮抽敃鍌涚厱妞ゎ厽鍨垫禍婵嬫煕濞嗗繒绠抽柍褜鍓濋~澶娒洪弽顬℃椽濡搁埡鍌氬壒闂佺硶鍓濋ˇ楦裤亹閹烘挻娅滈梺鍛婄矆閻掞妇绱炲Δ浣虹閻庢稒岣块惌濠勭磽瀹ュ拑韬€殿喖顭烽弫鎰緞婵犲嫮鏉告俊鐐€栫敮鎺楀磹妞嬪骸鍨濋柣銏犳啞閻撶喖骞栧ǎ顒€鐏卞瑙勆戦妵鍕敇閻樻彃骞嬮悗娈垮枛椤兘寮幇顓炵窞濠电姴鍠氬Λ鐔兼⒒娴e憡璐¢弸顏堟倵濞戞帗娅婄€规洑鍗抽獮鍥偋閸碍瀚奸柣搴ゎ潐濞叉牕煤閵娧勬殰婵炴垯鍨洪悡娑㈡倶閻愰鍤欏┑顔煎€块弻娑㈠煛閸愩劋妲愬Δ鐘靛仜椤戝寮崒鐐村癄濠㈣泛顦伴惈蹇涙⒒閸屾瑧顦﹂柟璇х節瀹曟繈寮撮悜鍡楁闂佸壊鍋呭ú鏍不濮橆厾绠鹃柟瀛樼懃閻忣亪鏌嶉柨瀣伌婵﹥妞介、鏇㈠Χ閸涱剛鎹曢梻浣稿悑濡炲潡宕归柆宥呯柧闁煎摜鍋i崑鍛存煕閹般劍娅囬柛妯兼暬濮婃椽宕ㄦ繝鍌滀户闂佺ǹ锕ラ悧婊堝焵椤掍胶鍟查柟鍑ゆ嫹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亜顒㈡い鎰Г閹便劌顫滈崱妤€骞婄紓鍌氬€瑰畝鎼佸蓟閵堝棙鍙忛柟閭﹀厴閸嬫捇寮介鐔蜂壕婵﹩鍓﹂悡濂告煛瀹€瀣М鐎殿噮鍣e畷鎺戭潩椤戣法甯涚紓鍌氬€风拋鏌ュ磻閹炬剚鐔嗛柤鎼佹涧婵洨绱掗悩渚綈缂佺粯鐩弫鎰償閳ユ剚娼诲┑鐘殿暯閳ь剛鍋ㄩ崑銏ゆ煛鐏炲墽鈽夋い顐g箞椤㈡宕掑┃鐐妼铻栭柣姗€娼ф禒锕傛煟濡や焦绀夌憸棰佺椤啴濡堕崱妤€娼戦梺绋款儐閹告悂鍩為幋锕€鐏抽柤纰卞墰閻撴捇姊洪崫鍕拱缂佸鎹囬崺鈧い鎺戯攻閳ь兙鍎靛畷鐔碱敆閸屾氨绋荤紓鍌氬€搁崐鐑芥嚄閸撲礁鍨濇い鏍仦閸庡孩銇勯弽銊︾殤闁哄棴绠撻弻娑樜旈崘銊㈠亾閿濆鍋勯柣鎾崇凹缁卞爼姊洪崨濠冨闁告挻绋撶划鏃囥亹閹烘挴鎷婚梺绋挎湰閻熝囁囬敃鍌涚厵缁炬澘宕禍鐗堛亜閵忥紕澧垫鐐差儔閺佸啴鍩€椤掑倻涓嶆い鏍仦閻撱儵鏌i弴鐐测偓鍦偓姘炬嫹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圭€瑰嫭鍣磋ぐ鎺戠倞妞ゆ帒顦伴弲顏堟偡濠婂啰效闁挎繄鍋涢埞鎴犫偓锝庡亝濞呭洭姊虹粙璺ㄧ効濠碘€虫川缁瑨绠涢弮鍌滅槇闂侀潧楠忕徊鍓ф兜妤e啯鍊垫繛鎴炲笚濞呭﹥顨ラ悙璇у伐闁伙絾绻堝畷鐔碱敄閼恒儱顏烘繝鐢靛仩閹活亞寰婃禒瀣疅闁跨喓濮寸粻姘舵煕椤愮姴鍔滈柣鎾跺枑閵囧嫰骞掗崱妞惧闂備線娼ч悧蹇旂仚闂佷紮绲块崗姗€骞冭瀹曞ジ鎮㈠畡鏉课ゅ┑锛勫亼閸娿倝宕㈡禒瀣瀭闁割偅娲栭悿鐐亜韫囨挾澧涢柍閿嬪灴濮婂宕奸悢鍓佺箒濠碘€冲级閹告娊寮婚敓鐘插窛妞ゅ繐鎳忛悵姘舵倵濞堝灝娅橀柛瀣噽閹广垹鈹戠€n亞鍊為梺闈浤涢崘銊ь啈闂傚倸鍊峰ù鍥綖婢跺﹦鏆︽俊顖濄€€閺嬪秹鏌¢崶銉ョ仼闁煎摜鎳撻…璺ㄦ崉閻戞ɑ鎷遍梺绋款儐閻楃娀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為悧鐘汇€侀弴姘辩Т闂佹悶鍎洪崜锕傚极閸愵喗鐓ラ柡鍥殔娴滈箖姊哄Ч鍥р偓妤呭磻閹捐埖宕叉繝闈涙川缁♀偓闂佺ǹ鏈划宀勩€傚ú顏呪拺闁芥ê顦弳鐔兼煕閻樺磭澧电€殿喖顭峰鎾偄閾忚鍟庨梻浣稿閻撳牓宕伴弽銊х彾闁告洦鍋€閺€浠嬫煟閹邦剙绾ч柍缁樻礀闇夋繝濠傚閻帞鈧娲橀敃銏ゅ春閳ь剚銇勯幒鎴濐仾闁抽攱鍨垮濠氬醇閻旇 鏋旈柟鍏兼尦椤ユ挾妲愰幒妤佸殤閻犻缚妗ㄥЧ妤呮⒑婵傚摜绱板鏉戞憸閹广垹鈹戦崱鈺傚兊濡炪倖鎸荤粙鎺斺偓姘偢濮婄粯鎷呴崨濠傛殘闂佺懓鎲″Σ鎺楀Φ閹版澘绀冮柍鍝勫枤濞茬ǹ鈹戦悩缁樻锭婵炲眰鍔庣划缁樸偅閸愨晝鍘卞┑鐐叉濞存艾危閸濆嫷鐔嗙憸蹇涘极閹间礁鐒垫い鎺戝枤濞兼劖绻涢崣澶呯細闁瑰箍鍨藉畷濂稿Ψ閵夛妇鈧剟姊洪悷鏉库挃缂侇噮鍨跺鏌ュ箹娴e湱鍙嗛梺缁樻礀閸婂湱鈧熬鎷�
CopyRight ©2008-2025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鐐烘偋閻樻眹鈧線寮撮姀鐘栄囨煕鐏炲墽鐓瑙勬礀閳规垿顢欑紒鎾剁窗闂佸憡顭嗛崘鎯ф濡炪倖姊婚悺鏂库枔娴犲鐓熼柟閭﹀幗缂嶆垵鈹戦鑲╁ⅱ缂佽鲸甯炵槐鎺懳熼懖鈺冩殼婵$偑鍊ら崑鍛崲閸儯鈧礁螖閸涱厾鍔﹀銈嗗笒鐎氼剟宕ヨぐ鎺撶厵閺夊牓绠栧顕€鏌嶉柨瀣伌闁哄本绋戦埥澶婎潨閸繀绱e┑鐘愁問閸n垳绮婚幋锔界畳婵犵數濮撮敃銈団偓姘煎枤缁鎮欑喊妯轰壕閻熸瑥瀚粈鈧梺璇茬箲濮樸劑骞戦姀鐘斀閻庯綆浜為崐鐐烘⒑闂堟丹娑㈠礃閵娧呮嚃闂傚倷娴囧畷鐢稿窗閹邦喖鍨濈€广儱娲ら崹婵嬫煙閹咃紞闁哄棴闄勭换婵囩節閸屾碍娈滃┑鈩冨絻閻楀﹪骞堥妸銉建闁糕剝顨呯€涳絽鈹戦悙璺轰汗闁哥姵鐗曢~蹇撁洪鍕炊闂佸憡娲﹂崑鍛枔椤撱垺鈷戠紓浣癸供濞堟棃鏌ㄩ弴銊ょ盎妞ゆ洩缍佸濠氬Ψ閵壯屽晣濠电偠鎻徊钘夛耿闁秴鐭楅柛鈩冪⊕閳锋垹绱撴担鑲℃垹绮堥埀顒勬⒑缁嬪尅宸ユ繝鈧柆宥呯劦妞ゆ帊鑳堕崯鏌ユ煙閸戙倖瀚�(ewenyan.com)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屾盯骞橀懠顒夋М闂佹悶鍔嶇换鍐Φ閸曨垰鍐€妞ゆ劦婢€閺夘參姊洪柅鐐茶嫰婢ь噣鏌涢悢鍛婄稇闁伙絿鍏樻俊姝岊槷闁稿鎸搁埥澶娾枍椤撗傜凹缂佸倸绉靛ḿ蹇涘Ω瑜忛惁鍫ユ⒑濮瑰洤鐏叉繛浣冲啰鎽ラ梻鍌欒兌鏋柨鏇樺€濋、姘额敇閻樻剚娼熼梺鍦亾閸撴艾岣块埡鍛厾闁告縿鍎查弳鈺呮煕濡搫鑸规い顏勫暣婵″爼宕卞Δ鈧~搴㈢節濞堝灝鏋熼柟绋垮暱閻e嘲鈹戦崱鈺傚兊闁哄鐗冮弲婵嬫晬濠婂牊鈷戠紓浣癸公娓氭盯鏌涢悩宕囧⒌鐎规洘绻堥弫鍐磼濞戞艾骞愰梺璇茬箳閸嬬喖寮查銏℃瘎濠碉紕鍋戞导鍥磼濠婂懐宕查梻浣告惈閺堫剟鎯勯鐐靛祦婵☆垰鍚嬪畷澶愭煟閹寸偍缂氶柍褜鍓濋褔鈥旈崘顔嘉ч柛鈩冡缚閳规稓绱撻崒姘毙$紒鑸靛哺閻涱噣宕橀埡鍐炬祫闁诲函缍嗘禍婊呯玻濞戞瑧绡€闁汇垽娼у瓭闂佸摜鍣ラ崹鍫曘€侀弮鍫熷亜闁稿繐鐨烽幏缁樼箾鏉堝墽绉┑顔哄€楀☉鐢稿醇閺囩喓鍘遍梺鎸庣箓缁绘帡鎮鹃崹顐闁绘劘灏欑粻濠氭煛娴h宕岄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氶梺璇叉唉椤煤濮椻偓瀹曟繂鈻庨幘宕囩暫濠电姴锕ら悧濠囧吹瀹ュ鐓忓璺虹墕閸旀鏌涚€n偅宕岀€规洜枪铻栧ù锝呮惈瀵娊姊绘担鍛婃儓婵炲眰鍔戝畷鎴濃槈濞嗘埈娲搁梺缁樺姉閸庛倝鎮″☉妯忓綊鏁愰崨顔兼殘濡炪們鍎抽崑鐔烘閹烘梻纾兼俊顖氬悑閸掓稑螖閻橀潧浠滄い鎴濇嚇閸┿垺鎯旈妶鍥╂澑闂佸搫娲﹀銊ノ涢鐐粹拻闁稿本鐟ㄩ崗宀€绱掗鍛仸妤犵偞鍔欓獮鏍ㄦ媴閸濄儻绱梻浣侯潒閸曞灚鐣堕梺钘夊暟閸犳劗鎹㈠☉銏犵婵炲棗绻掓禒濂告煕閻戝棗鐏犳い顏勫暣婵″爼宕卞Ο閿嬪闂備礁鎲¢…鍡涘炊妞嬪海鈼ゆ俊鐐€曠换鎰版偋婵犲洤鐓曢柟杈鹃檮閻撶娀鎮峰▎蹇擃仾缂佽埖鐓¢弻锝夊Ω閵夛附鍎撻梺瀹狀潐閸ㄥ潡骞冨▎鎾崇厸濞达絽鍢查ˉ姘舵⒒閸屾艾鈧绮堟笟鈧獮鏍敃閿旇棄鍓舵繝闈涘€绘灙缂佹劖顨婇弻鐔煎箲閹伴潧娈梺缁樺笒閻忔岸濡甸崟顖氱鐎广儱鐗嗛崢锟犳⒑閹颁礁鐏℃繛鍙夌墵閹儳鈹戠€n偅娅滈梺绯曞墲椤ㄥ繘宕电€n喗鈷戦柛婵嗗閸e綊鏌i弽褋鍋㈤柕鍡曠窔瀵噣宕煎┑鍡氣偓鍨攽閻愬弶顥為柛鈺侊功濡叉劙骞庨懞銉㈡嫽婵炶揪绲介幊娆掋亹閹烘垵鐝樺銈嗗笒閸婂鎯屽▎鎾寸厵闁绘垶蓱閻擄綁鏌i幒鎴含闁哄矉缍佹慨鈧柕蹇婂墲濮e嫮绱掗悙顒€鍔ら柛姘儔婵$敻宕熼姘辩潉闂佹悶鍎撮崺鏍礊閸績鏀介柣鎰级閸h绻涘顔煎籍鐎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圭ǹ鐖煎畷婵囨償閿濆棭娼熼梺缁樺姇閹碱偊鐛姀锛勭闁瑰鍋嶇紓姘舵煟濞戞牕鍔氶柍瑙勫灦楠炲﹪鏌涙繝鍐ㄥ鐎规洘鍨块獮妯肩磼濡厧甯楃紓鍌氬€烽悞锕佹懌閻庤娲栭惉濂稿焵椤掍緡鍟忛柛锝庡櫍瀹曟娊鏁愰崨顖涙婵犻潧鍊搁幉锟犲磻閸曨垱鐓曟繝闈涙椤忊晝绱掗悩闈涗槐婵﹨娅i幏鐘诲蓟閵夘喒鍋撳Δ鍐<闁绘ǹ灏欐晥閻庤娲樺ú鐔煎蓟閸℃鍚嬮柛娑卞灣閺嬪啯绻濆▓鍨灍闁靛洦鐩畷鎴﹀箻缂佹ḿ鍘靛銈嗘婵倗娆㈤崣澶樻妞ゅ繐鍟畵鍡欌偓瑙勬磸閸旀垿銆佸☉妯峰牚闁归偊鍠栫花銉╂⒒閸屾艾鈧嘲霉閸ヮ剨缍栧璺虹昂娴滃綊鏌涢幇闈涙珮闁轰礁瀚伴弻娑㈠焺閸愵亝鍠涢梺绋款儐閹告悂锝炲┑瀣€锋い鎺嗗亾妞ゅ骏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椤掑鏅悷婊冪Ч閿濈偛鈹戠€n偅娅囬梺绋跨焿婵″洨绮欒箛鏃傜瘈闁靛骏绲介悡鎰版煕閺冣偓濞叉粎鍒掓繝姘唨妞ゆ挾鍠撻崢鍗烆渻閵堝棗濮х紒鎻掑⒔缁牓鍩€椤掑倻纾奸柣鎰靛墮閸斻倖绻涚涵椋庣瘈鐎殿喖顭烽幃銏焊娴e湱浜栭梻浣稿閻撳牓宕板Δ鍛€堕柟鎯у绾捐棄霉閿濆懏鎯堥弽鈥斥攽閳藉棗浜滈柛鐔告綑椤曪絾绻濆顓熸珳婵犮垼娉涢敃锕傛儓閸曨垱鈷戠紒瀣濠€浼存煠閸︻厼浜剧紒鍌涘笒铻i悶娑掑墲閺傗偓闂備焦瀵х粙鎴犫偓姘煎墯缁傛帡骞掗弮鍌滐紲濡炪倖姊婚弲顐﹀箠閸ヮ煈娈介柣鎰絻閺嗘瑦銇勯锝囩煉闁糕斁鍋撳銈嗗笒鐎氼剛绮婚弽銊х闁糕剝蓱鐏忎即鏌涙繝鍕笡闁逛究鍔岃灃闁逞屽墴閹嗙疀濞戞ǹ袝闂侀潻瀵岄崢鍓у娴犲鐓曢悘鐐插⒔閹冲嫮绱掓担鍝勵暭闁靛洤瀚板鎾幢濡も偓閹晜绻涢幋鐐冩岸寮ㄦ禒瀣€甸柨婵嗙凹濞寸兘鏌熼懞銉︾婵﹨娅g槐鎺懳熼悜鈺傚闂備礁鍟块崲鏌ユ偋閹炬剚鍤曟い鎰剁畱閻愬﹪鏌嶉崫鍕偓鎼佸几閹达附鍊垫鐐茬仢閸旀碍銇勯敂鍨祮鐎规洘鍔欏畷濂稿即閻斿搫骞楁繝纰樻閸ㄧ敻宕戦幇顔芥殰婵炴垯鍨洪悡鏇炩攽閻樻彃顏柡鍡╁墴閺岋紕浠﹂崜褎鍒涢梺鐐藉劵缁犳捇鐛€n亖鏀介柛娑卞灡閺呭ジ姊婚崒娆戭槮闁硅绻濋幃鐑藉閵堝懐锛涢梺鐟板⒔缁垶鍩涢幒鎳ㄥ綊鏁愰崨顔兼殘闂佽鍨伴悧鎾诲蓟閵堝悿铏规嫚閼碱兛妗撻梻浣筋嚃閸燁偊宕惰椤旀帞绱撻崒姘卞ⅱ濠殿噣顥撶划璇差潩閼哥鎷洪悷婊呭鐢鏁嶉悢铏圭<闁逞屽墯閹峰懘宕ㄦ繝鍐╊唶濠电姷顣槐鏇㈠磻閹达箑纾归柡宥庡幖閽冪喖鏌曟繛鍨Ω濞存粌缍婇弻鏇熺箾閻愵剚鐝曢梺鍝勬噺閻擄繝寮诲☉妯锋闁告瑦岣块崙褰掓⒑閸濆嫬鈧敻宕戦幘缁樷拻闁稿本鐟ч崝宥夋煛鐎n亗鍋㈢€殿喗褰冮埥澶愬閻樼數宕舵繝娈垮枟閿曗晠宕楀鈧鎼佸籍閸喓鍘搁梺鍛婂姂閸斿孩鏅跺☉銏$厽闁规崘娉涢弸鎴澢庨崶褝韬┑鈥崇埣瀹曟帒顫濋銏╂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閸撲礁鍨濇い鏍ㄧ矋閺嗘粓鏌熼悜妯虹仴缂佷緡鍋婂缁樼瑹閳ь剟鍩€椤掍胶鈽夌€规挸妫濋弻娑氣偓锝庝悍闊剛鈧鍣崑濠傜暦閹烘鍊烽悗鐢登归獮鍫熶繆閻愵亜鈧牠宕濊瀵板﹦鎹勯妸褌绗夊┑顔姐仜閸嬫捇鏌″畝瀣М妤犵偞锕㈠鍫曞箣閻樿京绀夊┑鐘愁問閸犳牠鏁冮妷銉富闁芥ê顦遍弳锕傛煏婵犲繐顩紒鈾€鍋撻梻浣呵归張顒傚垝閸儱绠i柣鎴eГ閳锋帒霉閿濆懏鍤堢憸鐗堝笚閺呮繈鏌曟径鍡樻澓闁逞屽墮閸熸潙鐣锋總绋款潊闁绘ǹ灏欐禍浼存⒒娴g懓顕滅紒璇插€胯棟濞村吋娼欓悿楣冩煙闂傚鍔嶉柣鎾卞劦閺岋綁寮撮悙娴嬪亾閸︻厸鍋撳鐐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閻愵剙鍔ょ紓宥咃躬瀵濡堕崱妯哄伎闂佸綊鍋婇崗姗€宕戦幘婢勬棃宕ㄩ鐓庡闂備礁澹婇崑鍡涘窗閸℃ḿ顩叉繝濠傜墛閻撳繐顭块懜鐢点€掗柛鎺嶅嵆閺屾稑鈻庤箛銉ヤ紣闂佸疇顫夐崹鍧楀箖閳哄懎鍨傛い鎰剁稻閻﹀骸鈹戦悩鎰佸晱闁哥姵娲熷畷锟犲礃閼碱剚娈鹃柣鐔哥懃鐎氼噣姊介崟顖涚厱闁规儳鍟跨痪褔鏌¢崨顏呮珚婵﹥妞藉畷鐑筋敇閻戝棙姣夋繝鐢靛О閸ㄥ搫鐜荤捄銊ュ灊濠电姵鍑归弫宥夋煟閹邦剦鍤熼柛娆忔濮婅櫣绱掑Ο鑽ゎ槬闂佺ǹ锕ゅ﹢閬嶅焵椤掍胶鍟查柟鍑ゆ嫹08010315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娑⑺囬悽绋挎瀬闁瑰墽绮崑鎰版煕閹邦垰绱﹂柣銏狀煼濮婂宕掑▎鎴g獥闂佸憡鎸婚悷褏鍒掗弮鍌楀亾闂堟稒鎲稿☉鎾崇У閵囧嫰寮介顫勃闂佺粯鎸堕崕鐢稿蓟閿濆鍗抽柣鎰ゴ閸嬫捇宕烽娑樹壕婵ḿ鍋撶€氾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