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周公世家第三 赵季 译注 【说明】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太史公说:我听说孔子曾说“鲁国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极了!洙水泗水之间人们争辩计较不已。”看看庆父、叔牙和闵公即位之时,鲁国多么混乱不堪!隐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杀嫡立庶;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本是臣子,却亲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们虽一直遵循礼仪揖让之节,但实际行事又多么与此违背啊!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①,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②,用事居多③。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 ,以夹武王⑥,衅社⑦,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⑧。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继殷祀⑩。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⑿,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笃仁:忠厚诚实仁爱。 ②辅翼:佐助辅弼。③用事:处理政务。④《牧誓》: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战役前发布的战斗动员令。誓词中的内容包括揭露殷纣的罪行和对自己部队战斗鼓励及作战要求。《牧誓》被收在《尚书》中。司马迁在《周本纪》中载录了全文,对其中的古僻词语进行了改写,可参看。 ⑤把:手持。 钺:古代用于斫杀的金属兵器,其状如大斧,有穿孔可装柄。⑥夹:在左右辅助。⑦衅社:衅,杀牲血祭,社,地神。⑧箕子之因:殷纣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暴虐,比干强谏,纣剖其心,箕子害怕装疯为奴,被纣囚禁。 ⑨傅:辅助。但这种辅助又有教育及监视的意思。 ⑩中国古代以子孙不断、祭祀不绝为光荣。作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灭绝敌方子孙祭祀,所以让武庚禄父继承对殷祖先的岁时香火祭祀。 (11)戚:亲戚。 (12)虚:同“墟”,区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穆卜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④”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⑤,设三坛,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⑧:“惟尔元孙王发⑨,勤劳阻疾⑩。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11),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无坠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17)。今我其即命于元龟(18),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19),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20)。”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21),信吉。周公喜,开籥(22),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23)。兹道能念予一人(2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25),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本句指天下统一之业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后代从这个典故引申,称天子有病为“不豫”。 ③穆卜:恭敬地占卜。此处的占卜是用火灼烧龟板,通过龟板上出现的纹路来预测吉凶。 ④戚:忧愁悲伤。先王:此处指周室祖先太王、王季、文王。 ⑤质:人质。此处指周公以自己身体为保证物来请求先王让武王恢复健康,由自己来代替武王去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见君,要脸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着。璧:一种圆环状的玉制礼器,其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秉:手持。圭(guī,归):古代一种长条形的玉制礼器,上端为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祭神时以璧为尊神的主要礼品,而以圭为陪献品。 ⑧策祝:将祈祷之辞写于简策之上而祝告于神。 ⑨元孙:长孙。本来武王发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时长子伯邑考已死,故称长孙。又因为武王虽是文王之子,但这里是向几代祖先祈祷,所以概括地称“孙”。⑩阻:遭到困厄。 (11)负子之责:责,同“债”。即欠子之债。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们牺牲一个子孙,让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们欠上天一个子孙,那么让我代替武王发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于天帝之庭。 (13)敷:普遍。佑:佑护。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定:安定。下地:指人间。 (15)罔:无。 (16)无:勿。坠:丧失。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给的宝贵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时运。葆,通“宝”。 (17)本句意为:如果我能代武王发去死,武王发必能使国运长久相传不绝,那么先王就会永远在周王室的宗庙里受到祭祀。有所依归: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听命。元龟:大龟。 (19)归:通“馈”,奉送。 (20)屏:藏而不给。 (21)发书:翻开占兆书。 (22)籥(yuè,月):本为古代一种管状乐器,但古代的锁也是管状的,所以称锁为“籥”。(23)维:通“唯”。全句意为:现在您只要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就可以了,不必再为自己的病担心。(24)念:考虑。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予一人”,此处指武王发。 (25)金縢匮:金丝缠束的柜子。縢:缠束。匮,同“柜”。 (26)有瘳:(chōu,抽):病体痊愈。 其后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强葆之中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④。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⑥,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⑦,一饭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⑨。” ①崩:古代称天子之死为“崩”。②强葆:同“襁褓”。③畔:通“叛”。④践阼:登上帝位。阼,堂前两台阶中东面一个。宾主相见,客人走西面台阶,叫作“阶”,主人走东面台阶,叫做“阼”。天子主持祭祀时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但周公并未即位,而只是代理天子之事,此处太史公是简略言之。摄:代理。行政:处理政务。当国:主持国家大权。 ⑤弗辟:不避让。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稳定之大业。 ⑦沐:古代洗发为“沐”,洗身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国骄人:认为自己是有封国的国君而看不起别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②。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封殷祀。宁淮夷东上④,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数部族,西周时居住在今淮河下游。 ②《大诰》:《尚书》篇名。周公东征之际对各国诸侯及官员所做的讲话。 ③放:流放。 ④宁:平定。 ⑤咸:都。 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④,作《馈禾》⑤。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馈禾》⑦。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⑧。王亦未敢训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茎。③母:草木能结果实者为母,不结果实者为牡,结果实不饱满为童。颖:禾穗。 ④馈:古代赠送食物叫作“馈”。于东土:当时周公东征未归,尚在东方。 ⑤《馈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赐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鸱鸮》:后被收在《诗经·豳(bīn,宾)风》中。是周公用象征的手法,写鸱鸮建巢之事,来隐喻自己的心迹。 ⑨训:责备。据《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公摄政,管蔡流言,成王怀疑周公将篡位,因此周公东征之后,写《鸱鸮》诗说明管蔡不能不诛,成王亦虽然不悦,但未敢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丰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④。 ①朝:朝拜。此处指成王到武王之庙朝拜,祈告营造成周洛邑之事。周:此指镐(hào,浩)京,武王之庙在此。 ②丰:文王之庙所在地丰邑。至丰:去到文王庙祈告。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国:建都。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诸侯②。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②。”亦藏其策于府③。成王病有廖。及成王事,人或谮周公④,周公奔楚⑤。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断。蚤:通“爪”,指甲。沈:沉入水中。 ②奸(gān,甘):冒犯。 ③府:储藏文书之处。 ④谮(zèn,去声“怎”):说坏话诬陷别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惧不敢荒宁⑥,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⑦。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⑧,作其继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欢⑾,不敢荒宁,密靖殷国⑿,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13),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16),帝无不配天者(17)。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18),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9),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①淫佚:荒淫放荡。 ②《多士》:今存于《尚书》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遗民中的奴隶主阶级发表的诰令。《多士》并非告诫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后边的“《多士》称曰”一句当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书》中,作《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讲话。 ④严:同“俨”,庄重的样子。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⑥震惧:小心谨慎常怀恐惧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国家)。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⑦飨:通“享”,享有。飨国:拥有国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的劳动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丧。 (11)言乃欢:指他一旦说话就很贤明,臣民非常喜悦。(12)密:安。靖:定。(13)不义惟王:以自己做天子为不义。惟,为、是。《集解》引马融的话说:“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15)保:安。施:惠。 (16)率:遵循(礼制)。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与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诞:大。厥:其。 (19)昃(zè,仄):太阳偏西。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于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别其宜③。作《立政》④,便百姓。百姓说⑤。 ①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今存《伪尚书》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③官别其宜:划分出每种官职合理的职责范围。 ④《立政》:今存《尚书》中。主要向成王讲述天下安定以后,用人和理政方针。 ⑤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说:“同“悦”。 周公在丰,病,将没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没:同“殁”,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毕,所以说陪从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谦称,此处是成王口气。 周公卒后,秋未获①,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②。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穆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④。岁则大孰⑤。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⑥。鲁有天子礼乐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获:收割庄稼。 ②周国:周王都,此处指周都之人。 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谦称。 ④筑:培土并坚实。⑤孰:同“熟”,丰收。 ⑥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仪式在郊外举行,故称“郊”。只有天子才能祭天。这里周成王允许鲁国进行郊祭,是一种特殊的奖赏和荣誉。祭文王:指庙祭文王。鲁国得以庙祭文王,也是一种天子赐予的特殊荣誉。 ⑦本句意为:鲁国国君可以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礼仪和乐舞。天子之礼乐,据《礼记· 明堂位》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⑧:褒:嘉奖。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①。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②,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①报政:汇报施政效果。 ②革:变革。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①。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②,曰:“陈尔甲胄③,无敢不善。无敢伤牿④。马牛其风⑤,臣妾逋逃⑥,勿敢越逐⑦,敬复之⑧,无敢寇攘⑨,逾墙恒⑩。鲁人三郊三隧⑾,歭而刍茭、糗粮、桢幹⑿,无敢不逮(13)。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14),有大刑(15)。”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①徐戎:古东夷部族之一,西周时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曾联合淮夷等抗周。又称“徐夷”。兴反:造反。 ②《肸誓》:今存于《尚书》中,作《费(bì,必)誓》。③胄:头盔。 ④牿:关牛马的圈栏。无敢伤牿:深意是保护好牛马以备作战时使用。⑤风:走失。 ⑥臣妾:男女奴隶。逋逃:逃跑。 ⑦越:远离。逐:追赶。 ⑧复:归还。 ⑨寇攘:劫掠侵扰。 ⑩逾墙恒:跳墙,指偷窃物品。 (11)三郊三隧:古以城外为郊,郊外为隧。三郊三隧,此指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因东方面临徐戎,需要防守敌人。所以只向三郊三隧之人征发军用物资。 (12)歭:准备,备办。刍茭:牲口吃的草。糗粮:干粮。桢幹:筑土墙之工具,夹土之板叫“幹”,支持幹之木桩叫“桢”。 (13)逮:达到,此处指达到要求的物资数量。 (14)及:到来 。 (15)大刑:指死刑。 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炀公筑茅阙门①。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②,子真公濞立。 ①茅阙门:简称“茅门”,实际应为“雉门”。《说文·隹部》:“雉古文作。”或省为“弟”,与茅形近,而误为“茅”。诸侯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外朝在雉门之外。因雉门两旁有高台,称作“阙”,故又名“茅阙门”。 ②本段所记之鲁国各君谥号及年代,因在我国历史记载正式纪年以前,故与他书多分歧,今择其要一并录于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炀公熙六年卒,《汉书· 律历志》作“六十年”。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魏公,《世本》作“微公弗”。献公三十二年卒,《汉书· 律历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①,共和行政②。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①奔:逃亡。 ②共和行政:周厉王因国人暴动逃亡后,周公与召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①,犯王命,必诛之②: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③;行而不顺,民将弃上④。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诸侯⑤,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⑥;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①犯王命:干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②诛:诛灭。 ③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权威。 ④弃上:不服从其统治者。 ⑤建:立。 ⑥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①,以为鲁后②。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③,敬事耆老④;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⑤,不干所问⑥,不犯所(知)〔咨〕⑦。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⑧,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①道:同“导”,启发。顺:通“训”,教戒。 ②鲁后:鲁国君位的继承人。 ③明神:敬神。 ④耆老:此处泛指老人。 ⑤遗训:此处指先王之遗训。咨:询问。固实:固,通“故”。故实即已往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应处理方法。 ⑥干:干犯。⑦犯:抵触。 ⑧夷宫:《集解》引韦昭注:“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于祖庙。”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大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②。 ①周幽王二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犬戎人宗周攻杀幽王。 ②幽王死后,平王继位,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晋人弑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晋人又弑其君孝侯。 ①长庶子:古人称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息虽为庶子,但在众嫡庶中年龄最大,称“长庶子”。因为他不是嫡子,所以按嫡长子继承制他不能为君,只能代理。 ②適:通“嫡”,正妻为嫡。 ③登:高升。 隐公五年,观渔于棠①。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②,君子讥之③。 ①渔:渔人捕鱼。这句是指让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此举不合君礼。事详见《左传·隐公五年》。《谷梁传》亦谓“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 ②易:交换。事详《左传· 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因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同母弟,所以赐给郑国祊(bēng,崩)邑,令其在天子祭泰山时,郑国助祭。又因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时,想迁都于洛邑,所以赐给周公洛邑附近的许田,以便鲁君朝见周王时住宿。后周天子泰山之祀废弃,故祊邑对郑国无用,又因祊远离郑国(祊在今山东费县附近),而许田(在今河南许昌附近)又远离鲁国,所以郑庄公想用郑之祊换鲁之许田。但天子所赐之邑不能随便交换,所以想出一个借口,说让鲁祭祀泰山,而郑祭祀周公(许田有周公庙)。此事至鲁桓公元年才交换完毕。 ③君子讥之:指作史者评论此事时讥贬鲁郑二国擅自交换天子赐邑。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①:“百姓便君②,君其遂立③。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④,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⑤:“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⑥,齐于社圃⑦,馆于氏⑧。挥使人弑隐公于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①谄:巴结献媚。 ②便君:以您当国君为合宜。 ③遂:终。隐公本为代理,公子挥功他最终还是自立为君,不再让位于太子允。 ④营:建造房屋。老:养老。 ⑤谮:说坏话诬陷。 ⑥钟巫:神名。鲁隐公祭钟巫的原因是,当鲁隐公还是公子时,在狐壤地方与郑国作战被俘。郑人把隐公囚禁在郑国大夫尹氏处。隐公买通尹氏,向尹氏家中所立钟巫之神的牌位祈祷,后与尹氏归鲁国,隐公就在鲁国也立起钟巫的神牌,经常祭祀,认为它有灵验。 ⑦齐:同“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洁身心。《礼记·祭统》说:“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指邪念),讫(禁绝)其嗜欲,耳不听乐。”社圃:园名。 ⑧馆:住宿。 桓公元年,郑以璧易天子之许田①。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②,君子讥之。 ①隐公八年时,郑已将祊邑给鲁国。本年郑国因为祊邑比许田小,故又加赠玉璧来补偿。交换祊邑与许田之事正式完成。可参见《春秋》及《左传》桓公元年记载。②宋之赂鼎:鼎名“郜(gào,告)大鼎”。原为郜国所铸,宋灭郜,占有此鼎。鲁桓公二年时,宋国太宰华督杀其君殇公,立宋庄公,用郜大鼎贿赂鲁桓公,又给齐、陈、郑三国礼物,争取支持。鲁桓公将此鼎放入太庙,鲁大夫臧哀伯谏止,公不听。其事经过及臧哀伯谏辞详见《左传· 桓公二年》。 三年,使挥迎妇于齐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 ①郑厉公于桓公十五年被大夫祭(zhài,寨)仲所逼,出奔。本年春天,鲁桓公与宋公、蔡侯、卫侯在曹盟会,夏四月伐郑。想支持郑厉公归国执政,但未成功。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夫人如齐。申谏止①,公不听,遂如齐。齐襄公通桓公夫人②。公怒夫人③,夫人以告齐侯④。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⑤,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⑥,公死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 ,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齐人杀彭生以说鲁⑦。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⑧,不敢归鲁。 ①申谏辞为:“女有家(夫),男有室(妻),无相渎(轻慢)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见《左传· 桓公十八年》。 ②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之妹,二人通奸。 ③怒:谴责。④据《公羊传· 庄公元年》,文姜向齐襄公说:“鲁君说太子同不是他的儿子,而是齐侯的儿子。”齐襄公听了大怒。⑤飨:用酒食招待。 ⑥摺(lā,拉)其胁:摺,折断。胁:肋骨。⑦说鲁:向鲁国解释。 ⑧因:于是。 庄公五年冬,伐卫,内卫惠公①。 ①内:同“纳”,用武力支持某人归国为君。卫惠公因谗毁其兄卫太子伋,致被国人不容,出奔于齐。此次被诸侯武力支持回国。可参见《卫康叔世家》。 八年,齐公子纠来奔①。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生致管仲②。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③。齐人相管仲。 ①齐襄公被杀后国内大乱,襄公之子子纠母是鲁国之女,因此来避难并寻求援助。本段史实详见《齐太公世家》。 ②生致:得到活的。齐桓公抢在公子纠之前进入齐国,成为齐君。又听鲍叔牙建议,想任用管仲为齐相,故欲生致管仲。参见《齐太公世家》及《管晏列传》。 ③与:给。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沫会齐桓公会于柯,曹沫劫齐桓公①,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桓公欲背约,管仲谏,卒归鲁侵地。十五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齐观社②。 ①劫:劫持。事详见《刺客列传》。 ②观社:参观祭祀社神之活动。按齐国祭社,聚男女以游观,本身不合于周礼。鲁庄公去观看别国诸侯祭社,也不合于周礼。因此曹沫(huì,会)曾谏止,“公不听,遂如齐”事详见《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国语·鲁语上》。 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①,见孟女,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②。”斑未得杀。会庄公有疾,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娶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③,生子开。庄公无適嗣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⑤,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庆父⑥,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命于针巫氏,使针季劫饮叔牙以鸩⑦,曰:“饮此则有后奉祀⑧;不然,死且无后。”牙逐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 ①临:毗临。 ②置:赦免。 ③娣:妹。 ④適嗣:正妻之子。 ⑤继:父死子为君。及:兄死弟为君。 ⑥曩者:不久前。 ⑦鸩:毒酒。鸩相传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泡成的毒酒也叫作“鸩”。 ⑧言外之意是不杀你的后人。 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奔陈。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湣公。 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①,陈故佐送季友及子申②。季友之将生也,父鲁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③,为公室辅④。季友亡,则鲁不昌。”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为成季。其后为季氏,庆父后为孟氏也。 ①亡:逃亡。 ②佐送:帮助护送(季友和子申回鲁国)。 ③位于两社之间,意指成为执政大臣。古诸侯库门之内、雉门之外为外朝,左右有周社、亳(bó,博)社。诸臣多于外朝处理政事。 ④公室:即国君之家族。辅:辅佐之臣。 釐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季友为相。 ①据《左传》载,文公二年时晋国因为文公不朝晋,来鲁讨伐,文公去晋。晋君派阳处父与文公盟而辱文公。本年,晋人又认为去年做法太过火,所以重新进行盟约仪式。参见《〉左传· 文公二年、三年》。 十一年十月甲午,鲁败翟于咸①,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②,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②舂:通“冲”,直刺。 ③子驹之门:鲁国都北郭有三门,最西称子驹门。 ④此指用“乔如”来给叔孙得臣之子(宣伯)命名。按此次战胜翟人、追获长翟乔如,主要是鲁大夫叔孙得臣的功劳,当战斗时,得臣是主帅,富父终甥是车右(战车上位于右面保护主帅之人)的副手。详见《左传·文公十一年》。得臣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乔如”是为了纪念此战的胜利和自己的功绩。 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①,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翟于长丘,获长翟缘斯。晋之灭路,获乔如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北门。卫人获其季弟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①鄋瞒:北方狄族一部落名。亦称“长狄(翟)”。相传其为防风氏之后代,夏商时称为汪芒氏,周代称为长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晋。 ①嬖(bì,必),爱:宠幸。 ②私事:事,本意为事奉。此处私事指暗中笼络。③不道:即无道。④恶、视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所以说“杀適(嫡)立庶。” ⑤卑:衰微。 ⑥三桓:鲁桓公三个儿子形成的仲孙氏(庆父之后)、叔孙氏(叔牙之后)和季孙氏(季友之后)三个贵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强,围郑。郑伯降,复国之。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 成公二年春,齐伐取我隆①。夏,公与晋与郤克败齐顷公于鞌②,齐复归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③,乃不④。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⑤。十五年,始与吴王寿作梦会钟离。 ①其详载于《左传·成公二年》。 ②指“齐晋鞌(ān,安)之战”,详参见《齐太公世家》。 ③谏者乃季文子。据《左传·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服从晋国),未可以贰(背叛)。《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岂)肯字(爱)我乎?’公乃止。” 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记事之笔法。鲁成公送葬是一种屈辱,所以《春秋》讳言此事,并连正常的“葬晋景公”都不记载。 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文子有义,晋人弗许①。 ①此事详载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宣伯与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强迫成公除掉孟献子、季文子及其家族。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晋国大夫郤(vì,细)犨(chōu,抽)说二人坏话。当时季文子随成公与晋军在一起,宣伯想让晋人杀季文子,自己在国内杀孟献子。晋人囚禁季文子,晋大夫范文子说:“季孙(季文子)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慝而弃忠良,若诸侯何(怎么向诸侯交代)?”晋人终于释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 ①三君:指鲁宣公、成公、襄公。 ②见《左传·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评论。 九年,与晋伐郑。晋悼公冠襄公于卫①,季武子从②,相行礼。 ①冠:冠礼。古代童子长到成年须进行的一种礼仪。天子、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岁,应行冠礼。 ②据《左传·襄公九年》季武子说:“君冠(国君实行冠礼),必以裸(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飨”)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庙)处之。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借用诸设备)焉。”晋侯答应,到了卫国,借卫成公之庙及其钟磬而举行襄公冠礼。 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①。 ①此前鲁有二军,季武子想专权于鲁国,故增设一军,而由仲孙、叔孙、季孙三氏分别掌握。 十二年,朝晋。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晋平公。 ①参见《吴太伯世家》中季札观乐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鲁人立齐归之子裯为君,是为昭公。 ①指昭公幼稚不庄重。 ②钧:通“均”,相等。 ③义钧:贤能相等。④裯为襄公妾所生,为庶子。 ⑤戚:悲伤。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殡停约四个月。⑦衰(chī,崔):同“缞”,丧服。四个月穿坏了三件丧服,说明昭公顽皮止极。⑧不终:不得善终。 昭公三年①,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昭公称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灵王就章华台,召昭公。昭公往贺,赐昭公宝器;已而悔,复诈取之②。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狩竟③,因入鲁问礼。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 ①据《十二诸侯年表》及《左传》,应为“二年”。 ②据《左传· 昭公七年》载,楚王赠昭公大屈之弓,又后悔,楚大夫见昭公,说:“以前齐、晋、越三国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给。现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宝弓,防备三国起兵夺宝。”昭公害怕,把弓又还给楚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鸲鹆来巢①。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②:‘鸲鹆来巢,公在乾侯。鸲鹆入处,公在外野。’” ①鸲(qú,渠)鹆(yù,浴):即八哥鸟。据《集解》引《周礼》、《公羊传》之语,当时认为鸲鹆一般不到济水以北,而且穴居。现鸲鹆到了北方的鲁国而且巢居,是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②童谣详见《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与劶氏斗鸡,季氏芥鸡羽①,劶氏金距②。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臧、劶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和谋。”弗听。劶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劶昭伯。劶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⑥。”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⑦。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①芥:通“介”,护甲。 ②金距:在鸡爪上装金属套。距,鸡爪。 ③伪谗:造伪诬陷。 ④匿季氏:藏于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二十五家为一社。 ⑦顿首:叩地而拜。形容季平子由于把国君赶走而觉不安。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①。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②。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单位,十六斗为一庾。②有异:有许多怪现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①。季平子私于晋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③。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④。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国君归国为君。 ②私:贿赂。 ③“自”字应据《六国年表》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删。此乃齐景公称鲁昭公为“主君”。“主君”是对大夫的称谓,齐侯把昭公视同一个大夫,因此昭公以为耻。 ④去:至。《六国年表》作“之”,去往之意。⑤跣:赤脚。⑥因:通过。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 ,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①。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②。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车辆服饰等,代表着人的地位等级。名:指爵号。 ④假:给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私怒①,囚季桓子,与盟,乃舍之。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②。八年,阳虎欲尽杀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载季桓子将杀之④,桓子诈而得脱。三桓共攻阳虎⑤,阳虎居阳关。九年,鲁伐阳虎⑥,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 ①私怒:因私愤而发怒。②据《左传·定公七年》,春,齐国归还鲁国的郓和阳关二邑,阳虎占为自己的奉邑,在那里处理政务。夏,齐又伐鲁。③更:改。所善:关系密切的。 ④其事详载于《左传·定公八年》。阳虎想借在蒲园晏请季桓子之机杀之。林楚驾车载桓子,桓子说服林楚同人孟孙氏家避难。 ⑤事详见《左传·定公八年》。 ⑥详见《左传·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①。齐欲袭鲁君②,孔子以礼历阶③,诛齐淫乐④,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⑤。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⑥,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会的司仪。 ②据《齐太公世家》,齐景公怕孔子做鲁国相,鲁国称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计,想在盟会之时让莱夷之人奏乐,借机俘获鲁君。 ③历阶:拾级而上。 ④诛:斩。此指斩奏淫乐之夷人。⑤谢过:谢罪。 ⑥堕(hui,灰):毁。 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为哀公。 哀公五年,齐景公卒。六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 ①百牢:牛、羊、猪各一百头。 ②文身:即“纹身”。纹身断发是古代吴越的蛮夷之俗,吴王强调这一点,为自己的越礼行为辩解。 八年,吴为邹伐鲁,至城下,盟而去。齐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齐南边。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 ①功:成效。 十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于俆州。孔子请伐之,哀公不听。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贡为介①,适齐,齐归我侵地。田常初相,欲亲诸侯。 ①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①作难:发难。 ②间:仇隙。 ③有山氏:即陉氏。 悼公之时,三桓胜①,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①胜:兴盛。 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有之。 ①《六国年表》作“三十二年”,与《汉书·律历志》合,当是。②当以《六国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文公(七)〔元〕年,楚怀王死于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为顷公。 ①下邑:都城以外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绝祀:祭祀灭绝。此处指亡国。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適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②,而行事何其戾也③? ①龂(yǎn,掩)龂:争辩的样子。 ②从:遵守。 ③戾:背反。 |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