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方山子传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④,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⑤?”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⑥,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⑦?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光州(治所在今河南光山)。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②朱家、郭解:均为汉时著名游侠。
③闾里:乡里。闾:里巷大门,代指里巷。
④方屋:帽顶呈方形。
⑤方山冠:汉代祭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遗像:遗留下的式样。
⑥岐山:岐山之下,指陕西凤翔。苏轼曾做凤翔佥判。
⑦山中之人:指一般的隐居山野之人。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少时他仰慕西汉时的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侠义的人都尊重推崇他。年纪稍大之后,改变以前的志向,转而潜心读书,想通过这条途径在当世干一番事业,但终究没有遇到机会。晚年便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镇上。住着茅草搭成的窝棚,吃着清淡的蔬菜,不过问社会上的事情。丢弃原有的车子马匹,毁掉原来的衣服和帽子,平日在山中总是徒步往来,没有人认识他。因看到他所戴的帽子,方方正正地耸起好高,便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帽子遗留下来的式样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谪到黄州任黄州监税,路过岐亭镇,正巧碰上他。我惊奇地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字季常)吗?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呢?”方山子也吃惊地问我为什么到了这里。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头没有回答,又仰头大笑起来。招呼我住在他家,只见他家四壁空空,显得寂寞冷落,但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态。
我既惊奇他变到今天这个样子,又想到了他年少时,放情饮酒,喜好刀剑,挥钱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做官,曾看到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人,背着两副弓箭游猎于西山。见有鸟鹊在前边惊飞而起,便让另两人追逐而用箭去射,结果没有射中。方山子驱马奔驰单独出击,一箭就射了下来。于是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术以及古往今来成功与失败的道理,自认为是当代的豪杰之士。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精明强悍的神色,还显露在眉宇之间,这难道能是山间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家中世代建有功勋,按理他也可受到荫庇而做官。倘若让他走这条路子,恐怕到现在已经有地位有声望了。并且他的家在洛阳,府第园林宏伟华丽,与公侯家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田产,每年可得丝帛千匹之多,也足可享受富贵之乐了。可是他把这些都放弃了,却偏偏来到这穷困的山乡之中,难道没有什么收获他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多有异人隐居,往往佯装疯狂而弄脏自己,使世人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面目,恐怕方山子见过他们吧!
【评析】
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了陈慥。此时的陈慥已成了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此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