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苏洵

苏洵 管仲论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亦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洵少时游荡不学,至二十七岁始发愤攻读,走上科举仕进之路。他先后两次举进士不中。苏洵目击时艰,既为国家前途渺茫而失望,又为自己仕路不通而灰心,于是“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十年之间,他闭户读书,“大究六经、百家之说,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外之际”,不仅思想发生质的飞跃,而且为文也进入新的境界。苏洵一生写的文章,如《几策》、《权书》、《衡论》、《六经论》、《洪范论》、《史论》等,仅有百余篇,却名满天下,被后人奉为一代文豪。
苏洵作为杰出的散文家,其文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务出己见,勇于创新;二是非特能文,更重用世;三是文贵自然,简切平易;四是学杂纵横,博辩宏伟。

【原文】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②,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③,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④,其祸蔓延,讫简公⑤,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齐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⑥,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⑦,不如孝公之厚宽⑧。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是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⑨,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⑩,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①威公:即齐桓公。宋避钦宗讳,作“威”。
②攘:排斥。戎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都是齐桓公的宠幸近臣。
④五公子:桓公之五子,即惠公元、孝公昭、昭公潘、懿公商人、公子雍。
⑤简公:即齐简公,名壬,公元前484—公元前481在位,为田常所弑。
⑥四凶:传说被舜流放的四个凶人,指浑敦、穷奇、梼杌、饕餮。一说指共工、兜、三苗、鲧。
⑦灵公:指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⑧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
⑨史䲡(qiū):即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字子鱼。
⑩蘧(qú)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名瑗。弥子瑕:卫灵公幸臣。

【译文】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死,齐国都很强盛,诸侯不敢背叛。管仲一死,竖刁、易牙、开方受到重用,结果致使齐桓公于动乱中死去,五位王子争着继承王位,这个祸乱不断蔓延,直到简公即位,齐国没有安宁过一年。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在成功的那一天就完成了,一定是有它的起因;祸乱的发生,不是在发生的那天才发生的,也一定有它的迹象。因此,齐国的强盛安定,我认为不是管仲的功劳,而是鲍叔的功劳。齐国的祸乱,我认为不是竖刁、易牙、开方的罪过,而是管仲的罪过。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搅乱国家的人,但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舜帝然后才知道流放四个坏人,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桓公能够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问他宰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会以推举天下的贤明之士来回答,而他的话却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近人情,不可信用”罢了。管仲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重用那三个人吗?管仲与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该了解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在耳畔不能停止,女色在眼前不能断绝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便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桓公最初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罢了。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三个人便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相互庆贺将受重用了。管仲认为临终前的遗言就能够缚住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只怕没有管仲。如果管仲在的话,那么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平常人罢了。否则,天下难道还缺少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有幸听从管仲的话,杀掉这三个人,但对其余的这种人,管仲能够把他们全都除掉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个不懂得治本的人啊。假如趁桓公询问之际,推举天下的贤人来接替自己,那么,管仲虽则死了,而齐国却不能说没有了管仲那样的人啊。哪会怕这三个人呢?不提他们也行啊。
五霸之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盛的了。晋文公的才能,超不过齐桓公,他的臣下又都不及管仲;晋灵公是个暴君,不如齐孝公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各国不敢背叛晋国,晋国凭借文公留下的威力,还能够做各国的盟主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因为晋国的国君虽然无能,但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臣下在呢。桓公死后,齐国却一败涂地,没有什么好疑惑的,因为他仅仅只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已经死了。天下从不曾没有贤能的人,恐怕只有有贤臣而没有英明的君主的情况。桓公在世的时候,却说天下不再有管仲那样的人,我是不会相信的。管仲的书中有记载他快去世时,评论鲍叔、宾胥无的为人,并分别指明了他们的短处。这是他自己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以托付治理国家的重任,并且又预料到自己将要死亡,可见这本书荒诞无稽,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䲡,因为生前未能劝卫灵公进用蘧伯玉而退斥弥子瑕,所以有死后的尸谏。萧何将死,推举曹参来接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这样啊。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又因为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死亡,而担忧他的国家衰弱,所以一定要再推举出贤明的人来接替自己,然后才能够放心死去。对那个管仲来说,怎能那样就死去呢?

【评析】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其才能与功绩获得了世代的称赞。苏洵的这篇文章却别开生面,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管仲政策上的失误,认为他不懂治国之本,临终未能推举贤能来代替自己,导致齐国在桓公去世后发生了一百多年的动乱,以此告诫当政者吸取教训,选贤与能以防奸臣作乱。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