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曾巩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①

【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②,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③?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④?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⑤,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⑦;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栗⑧。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⑨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⑩,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止。而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烦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早夜惫心力不少懈,事巨细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殓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始终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释】
①越州:治所在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县。
②前:在……以前。
③廪:官方供给粮食称为“廪”。
④僦(jiù):雇用。
⑤羡粟:余也,多余的粮食。羡:多余。
⑥蹂:践踏。二日之食:两天吃的东西。
⑦粜:卖出粮食。
⑧籴:买进粮食。
⑨息:利息。
⑩病坊:收容病人的地方。
瘗(yì):埋葬。
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绥辑:安顿。
科条:规程,条例。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还没有遭到饥荒威胁的时候,他就给所属各县下达文件,询问:“有多少个乡遭受了灾害?有多少户百姓能够养活自己?还有多少人要靠政府提供救济?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工程有多少?仓库里的钱粮还可以发出去多少?有多少富户可以征募粮食?和尚、道士那存了多少多余的粮食?”各县都要呈报文书给知州,并且小心地为灾荒做好准备。
州县官吏经过登记,报告上说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没有生活能力的一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以往的规矩,官府每年都要给穷人发救济粮,但是发到三千石粮米就不再发了。赵公通过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与和尚、道士的余粮,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用来补充不够的救济粮。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救济粮一升,幼小的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人多,领粮食的时候容易出现践踏的事情,他又给男人和女人规定了不同的领粮食的日子,而且每人一次可以领两天的口粮。他还担心人民将要流亡在外,就在大小城镇和郊外地区设置了五十七处发粮点,使他们就近领粮,并下通知说,凡是离开家的人都不给粮食。这样计算一下,官员就不够用了,于是就把那些不在职但是家在当地的官员们就召集来,发给他们口粮还给他们安排工作。对于那些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用这些措施来解决困难。对那些有能力买粮食的人,就告诉富人们不能不卖给他们粮食。又为他们调出官仓里的粮食五万二千余石,按平常的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十八处卖粮点,使百姓买粮食就像领救济粮一样方便。
他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利用工时三万八千个,还给这些雇工发工钱,并给他们两倍的粮食。老百姓中有愿意出利息借债的,官府就劝说富贵人家尽量把钱借出去,等到有了收成,官府会出面为债主讨回借款。被人扔掉的小孩子,也都由官府来收养。
第二年春天,瘟疫盛行。于是官府又设立了收养病人的处所,来收养无家可归的病人。他还找来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有所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所在地随时将其收殓埋葬。
按规定,遇灾年只给穷人发放三个月的救济粮,这一年却发了五个月。凡是不合公文规定需要处理的事情,赵公都揽到自己身上了,不想使下属官员受到连累。下面向他请示的事情只要对救灾有好处,就立即批准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身心疲惫、劳心费力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事无论巨细一定亲自去办。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都是他自己出的。百姓不幸遭遇上旱灾和瘟疫,能够避免在逃亡、流浪中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葬身野外,都是赵公的努力。
这时,干旱、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饱受饥荒、瘟病的折磨,人口减半,这是最大的一次灾情。天子为此忧劳,州县推广布施皇上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能力。赵公对百姓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抚慰,百姓都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和归宿了。赵公对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各件事的轻重缓急以及如何开始和结束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非常周到细致,考虑周全。他的德政虽然只限于越州,但他的仁爱之心却可以作为天下人的示范;他的措施虽然只是适合于短时间,但是他的方法值得传给后人。对于灾害的发生,即使在太平时期也是没办法避免的,只是能够预先对其做些防备。等老百姓受了灾,出于困境之后再来想办法,和事先就谋划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不经过学习就去办事情,和平时注意学习、积累经验,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把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整理下来,并高兴地把它详细记载下来。我这样做仅仅是抚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吗?我是想让那些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时,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并得到实践的办法,这样一来救灾的章程条例就会很快制定出来,那么赵公的恩泽还能说只是很小、只影响眼前吗?
元丰二年,赵公被封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的正直善良的行为被朝廷所重视,不像我只是有功于自己,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为了使大家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我写了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

【作者逸事】
曾巩到襄阳任职,遇到的第一件事就很麻烦,那就是襄阳严重的旱情。这些见于《襄州岳庙祈雨文》:“自从秋天就没下过雨,到了冬天温度还很高。麦田饱受干旱,老百姓饱受灾病。”面对这无法抗拒的天灾,曾巩非常着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助于神灵,求降雨。从他留下的二十篇祈雨文中,足见他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的可贵品质。为了祈雨,他跑了很多寺庙,登山临水,诚心诚意祈求上苍。当降下大雨后,他比谁都高兴。他还一连写了《诸庙谢雨文》、《薤山谢雨文》等祭文来感谢上天。祈雨、谢神,在今天看来,是很荒谬的,但在封建社会,他的这种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