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曾巩

曾巩 墨池记①

【原文】
临川之城东②,有地隐然而高③,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临川记》云也⑤。羲之尝慕张芝⑥,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⑦?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⑧,而尝极东方⑨,出沧海⑩,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①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的请求撰写的。
②临川:指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抚州市临川县。
③隐然:突起来的样子。
④王羲之:字逸少,晋朝临沂人,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后人把他称作“书圣”。
⑤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⑥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⑦信:真。
⑧强以仕:勉强做官。
⑨极:穷尽,这里指游遍。
⑩沧:深绿色。海水呈现出深绿的颜色,所以称“沧海”。
徜徉:徘徊。肆恣:放纵,没有拘束。
休:止息,停留。
晚乃善:到了晚年才特别好。
则其所能:他所擅长的。
致:达到,取得。
州学舍:指抚州州府所设立的学校。
教授:官名,宋朝的路学、州学、府学都设置了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的生员。
章:同“彰”,显著的意思。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悬挂。
虽一能不以废: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能让它埋没。
因以及乎其迹邪: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吗?
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对象的人。遗风余思:留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

【译文】
在临川郡的城东,有一块地方地势是突起来的,比较高,它靠近溪水,我把它叫做新城。在新城上面,有一口水池,它地势低洼,形状是长方形,这个池子被称作王羲之的墨池。在南朝宋人荀伯子所编著的《临川记》里能找得到。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王羲之所仰慕的人,王羲之常常在水池旁练字,因为一练完,他就在池水中洗笔,时间长了,整个水池都变黑了,这就是他旧日的遗迹。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吗?当王羲之下决心不想再做官的时候,他就游历完了越东各地,还到了东海泛舟,沉浸在水光山色的喜悦之中。莫非他在逍遥邀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是在这个地方歇脚了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顶峰,他的书法能达到这么高深的造诣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并不是他天生就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后世没有人的书法造诣能赶上王羲之,这大概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工夫没有王羲之多的缘故吧?学习所下的工夫是不可以少的啊!更何况那些想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成就的人呢?
在墨池旁边现在建设了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非常担心墨池的事迹被湮没,后世再也不知道了,就在上面题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在门前两柱之间高高地悬挂着,他还告诉我说:“我希望你能写一篇叙记文章。”我揣摩他的心意,可能是因为他爱惜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他也希望能够得到保存,所以就连王羲之的遗迹也同样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把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推广开来,并借此使这里的学生受到勉励吗?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代将他们推崇到这样的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是如何影响到后世人的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为墨池作记。

【评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散文,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文章中,像《墨池记》这样把记作为附,把议论作为主要的手法是非常少见的。《墨池记》中记叙“池”的文字不多,议论文字却占了很大篇幅。不是记叙完一件事才发表议论的,而是把记事、议论糅合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尽管议论部分比记叙部分多,但是没有一点如断线风筝、游离意外的弊端,读起来仍然觉得整篇文章是自然天成的。可以说《墨池记》摆脱了其他人的弊端,真可谓是独辟蹊径啊。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