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苏轼

苏轼 又答王庠书

【原文】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耶。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①,才尘忝后②,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注释】
①节目文字:指应试时较难较大的题目。《礼记·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②才尘忝后:才能低下,名列榜后。自谦之辞。

【译文】
你在来信中称颂我太过了,我如今年老多病爱忘事,如何能承受你这样的期望啊。我年轻参加科举考试时,那些需要死记的应试的科目,大概和近几年的依然相同。也有一些应试时较难较大的题目,我因才能低下,因此这部分的考试名列榜后。这些文章都已经被当年的考官拿走了,今天估计都不在了,不过就算在,也没什么用了。其实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像你这样天分高,学习能力又强,学习几年之后,自然会悟出学习的方法,不需要外力来辅佐。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被掌握,所以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就可以了。因此我希望求学的时候每次都能专心。如果想掌握古人是如何安定国家、治理祸乱的,学习古代的圣贤之人,就要像我说的这样去求学,不要有其他走捷径的想法。你还可以仿照古人的名文,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这个方法虽然有些笨拙,但将来必定受益匪浅,学成之时,可应付各种学问上的质难,那些博览群书却不作深入研究的人是无法与你相比的。这些都不是速成的方法,见笑见笑!

【评析】
王庠,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本篇是苏轼晚年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告诉王庠求学无捷径可走,必须勤奋学习,讲求方法,抓住重点,深入把握。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