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陆游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闂備礁鎲″缁樻叏閹绢喖鐭楅柛鈩冪☉缂佲晠鏌熼婊冾暭妞ゃ儻鎷� | 闂佽崵濮崇粈浣姐亹閻愬灚瀚婚柣鏂挎憸閳绘柨鈹戦悩鍐叉惛闁逞屽墾閹凤拷 | 闂備線娼荤拹鐔煎礉鎼淬劌鍚归幖娣妽閸嬧晜绻涢崱妯哄潑闁哄鎷� | 闂佽姘﹂~澶庢懌闂佸搫鐬奸崰搴敋閵夆晩鏁婇柣鎾虫唉琚� | 闂佸搫顦弲婊堝蓟閵娿儍娲冀閵婏絼绨婚梺鍓插亝濞叉牠宕濋敓锟�
CopyRight ©2008-2025 闂備礁鎼€氼參骞愭繝姘嚑闁告劦浜濋崵濠囨煃瑜滈崜娑氭閺冨牊鏅搁柨鐕傛嫹(ewenyan.com)闂備胶绮〃鍛存偋婵犲倴缂氶柛顐犲劚缁犮儵鏌嶈閸撶喎顕i悽鍛婃櫢闁跨噦鎷� 缂傚倷绀侀崐鐑芥倿閿曞偆鏁嗘繛鎴欏灪閻撳倿鏌涢妷顔煎闁艰尙濞€閺岀喓鈧稒岣挎晶顏嗙磽閸屾稒灏电紒顔规櫇閳ь剨缍嗛崰妤€鈻撻弮鍫熺厱鐎广儱鎳橀悰婊呯磼閹插瀚�
闁诲氦顫夐幃鍫曞磿閹殿喚绠旈柣鏃傚帶濡炰粙鎮橀悙鐑橈紵缂佽妫濋弻鐔碱敇瑜嶉悘鐘绘倵閸偆鍙€闁哄苯鐗撴俊鎼佸Ψ椤斿彨锝呪攽閳╁喚娈旈柣妤€绻掑Σ鎰邦敂閸繄鐓戦梺鍛婂灟閸婃绮i敓锟�闂傚倸鍊搁崐鑽ょ矈椤ャ弰濠电姰鍨奸鎰板箯閿燂拷08010315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