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杜甫

杜甫诗选 负薪行


【原文】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①。更遭丧乱嫁不售②,一生抱恨长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③,应当门户女出入④。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⑤。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⑥。筋力登危集市门⑦,死生射利兼盐井⑧。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⑨。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⑩?

【注释】
①半华:指头发斑白。形容老处女的样子。四十五十:这里是说有的到了四十岁,有的到了五十岁。
②嫁不售:嫁不出去。这句是说嫁不出是因为战争使得人民离散。
③土风:指当地的风俗习惯。重男轻女,因此男坐女立。
④这句以下就开始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⑤十犹八九:十有八九,说明非常普遍。应供给:指供给一家生活以及缴纳苛捐杂税等的钱。
⑥这句是说因为没有嫁出去,所以仍然结着双鬟(这是古代社会处女的标志)。因为穷,所以把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⑦登危: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这句形容妇女的辛苦劳作情状。
⑧这句是说这些年老的处女,为了生计,不顾惜死生的去挣点钱。除了负薪之外,还负盐,因此这里说“兼盐井”。
⑨这两句描写了负薪女的悲惨的生活和境遇,是诗人同情的话。石根:指山根。
⑩这两句是杜甫代为抱不平的话。说她们所谓的丑,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并不是由于地理环境之类的原因,这里诗人以昭君为证。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来出嫁到匈奴。在归州东北方向四十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做“昭君村”。

【译文】
那些头发已经花白的夔州女人,到了四五十岁尚且没有夫家。动乱不已的世道使她们嫁不出去呀,只能在终生的抱恨中悲伤叹嗟。当地的风俗使妇女恭顺地侍候男人,她们不停地出外奔波,男人则终日守家。十有八九的女人们整天背柴而归,靠卖柴的收入来供养全家。她们到老也只落得双鬟垂颈,把野花和山叶与头上的银钗并插。将竭尽全力打来的薪柴送到集市,还要累死累活地去背盐来挣钱谋生。与悲苦相伴的只有头上的饰品和满脸泪痕,衣着单薄地终生困居在狭窄的荒山脚下。难道说巫山的女人是因为粗丑才遭此命运,为什么这里又是养育了绝世美女的昭君之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诗中描写那“四十五十无夫家”的处女,为了一家生计,不惜砍柴、卖柴,甚至到盐井中背盐来过活的悲惨经历。她们未嫁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漂亮,而是生活劳作把她们的风姿给遮掩了。杜甫把贫苦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诗写土风,故文字也就朴素。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