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杜甫

杜甫诗选 饮中八仙歌


【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①,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②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③,恨不移封向酒泉④。左相⑤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⑥,衔杯⑦乐圣称避贤。宗之⑧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⑨,皎如玉树临风前⑩。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
①知章:即贺知章,他自号为四明狂客,酷爱饮酒,性格狂放。似乘船,形容他骑在马上的醉态,摇摇晃晃。
②汝阳: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杜甫曾为他的宾客。
③曲车:酒车。涎:口水。
④移封:改换封地。酒泉:即酒泉郡,据说郡城下面有泉,其水味如酒,故称之为“酒泉”。
⑤左相:即李适之。《唐书》本传以及《玄宗纪》上记载,李适之在天宝元年(742)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四月,受到李林甫的排挤陷害而罢相,同年七月被贬作宜春太守,到任以后服毒而死。
⑥长鲸吸百川:用来形容李适之豪饮的狂态。
⑦衔杯:指贪杯。
⑧宗之:即崔宗之,吏部尚书之子,官至侍御史,他同时也是李白的朋友。
⑨觞:酒杯。白眼:晋代阮籍能作青白眼,对于那些庸俗迂阔者,便加之以白眼,轻蔑视之。
⑩玉树临风:形容崔宗之的醉态摇曳,因宗之貌美,故喻之为“玉树”。写出了宗之的年少自负,狂傲不羁的样子。
苏晋:开元年间担任户、吏的两部侍郎,是太子庶子。长斋:长期斋戒,指佛教徒不吃荤腥,不饮酒等。绣佛:用彩色丝线绣成的佛像。
逃禅:指不守佛教戒律。这里写他一方面长斋,一方面却又贪杯好酒,所以说“逃禅”。
“李白一斗”四句:即使是天子也没有被李白放在眼里,将李白豪放桀骜的性格刻画得极为生动具体。一斗诗百篇:是说饮酒只一斗便可以写出诗作百篇,不但酒兴豪爽,而且文思敏捷。
张旭:吴中人,性嗜酒,善狂草,时人誉之为“草圣”,也就是草书之圣的意思,张旭有“三杯草圣传”的佳话。据说张旭每每于大醉之时,呼叫狂走,挥洒下笔,有时竟然会以头蘸墨书写,世人又称其为“张颠”。
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神态。
如云烟:形容张旭书写的草书飞动鲜活,宛如天上云烟。
焦遂:当时的布衣之士。卓然:神采飞扬,精神焕发的样子。五斗方卓然:是说喝了五斗酒之后才开始精神焕发,高谈阔论起来。
惊四筵:是说让四座的人都为之惊起。一般的筵席都是分四面而坐,故称为“四筵”。

【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五年(746),是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基调比较高昂欢快,而此后的生活则日益困顿,再也没有心情写如此欢喜的诗歌。这首诗是追述,诗歌中的八人,虽然都曾在长安待过,但又不是同时都在长安,苏晋已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去世,而贺知章和李白,也都在天宝三年(744)离开了长安,是杜甫把他们放在一起写的。诗中描写了他们嗜酒的爱好和各自醉后的形态,既写了他们共同的豪放不羁,又勾画了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这首诗充满浪漫幻想但也带有一定的真实面目,尤其是李白与张旭,一定意义上也可当做史料来看。
这首诗乍一看似乎很乱,实际上却甚有条理。八人中,以贺知章的资历最老(贺比李白年长四十一岁,比杜甫年长五十二岁),于是便放在了第一位。余下的人则是按照官职,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了平民布衣。分别吟咏八人,每人用二、三、四句不等,写李白最多,大概是因为八人中李白的成就最大,有意将他作为重点。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结构十分独特,别具匠心。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