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杜甫

杜甫诗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⑤,公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⑧。俄顷风定云墨色⑨,秋天漠漠向昏黑⑩。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风本来没有怒不怒,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句是说风大,叫声响,
②三重:三层,指不会很厚。这句说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坏了。
③挂罥(juàn):挂结、悬挂。这两句是说因为屋上茅草被风吹得飞起来,有的茅草挂在了树梢上。
④坳:低洼的地方。
⑤这句描写群童的顽皮,故意到我这老头儿这儿搞恶作剧。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忍能:是说怎么能这样的当面做贼。能:这样。
⑥公然:明目张胆,这里描写顽童的行径。
⑦呼不得:形容喊不住。群童欺负杜甫年老,因为隔着一条浣花溪,所以诗人的吓唬孩童们根本不怕,任凭杜甫怎样叫喊,他们仍然闹。
⑧这句是诗人的感慨。因为要重新买这些茅草,对杜甫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所以说诗人非常着急。
⑨这句形容天将要下雨时候的情景。俄顷:不久,顷刻之间。云墨色:形容云黑如墨,指天要下雨。
⑩漠漠:天空浓云密布,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指将近。
布衾(qīn):棉被。这句说多年的老棉絮,又恰巧屋漏,因此特别冷。
恶卧:说的是小孩睡相不好,两脚胡乱蹬,因此被里破裂。
雨脚如麻:这里形容雨下的非常密,不是那种稀稀疏疏的雨。
丧乱:这里指安史之乱。自天宝十四年(755)到上元二年(761)的六年间,杜甫经历了千辛万苦。他睡眠的减少和他的逃难漂泊有关,也和他的年老多病有关。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他关心国事。
彻:彻晓。何由彻:是说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痛苦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特别长,特别难挨。
安得:指想要得到却不能得到,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广厦:大房子。大庇:指全部庇覆、保护起来。寒士:一般是指贫寒的书生,这里指那些饱受苦难的黎民。“风雨”二字很关键,承接上文。
突兀:形容高耸的样子,这里指广厦的高大。

【译文】
秋天八月,秋风狂啸,卷走了我屋顶上的茅草。茅草四处飞扬,飞到了浣花溪那边,散落在对岸的水边。被刮到高处的挂在了树梢上,刮得比较低的沉到了水塘中。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衰,竟然当面抢我的茅草,肆无忌惮地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丝毫用处,无奈之下,只好拄着拐杖返回家,独自叹息。很快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黑得像墨,秋天的傍晚天色阴沉。被子由于盖了很多年,又冷又硬,如同铁板。孩子们睡得不舒服,把被里都蹬破了。屋子里非常潮湿,但大雨依旧在下。自从发生战乱后,我睡眠的时间日渐减少,漫漫长夜,屋中漏雨,床被湿透,如何才能熬到天明呢。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明亮的房屋,让和我境遇相同的贫民有个落脚之地、全都笑逐颜开,又怎样才能使房屋不因大风而摇摆,稳固得如同大山一般?唉!如果真能出现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即使唯独我的草屋被风吹垮、我被冻死,那我也愿意啊!

【赏析】
本诗是杜甫以自己居住的茅屋为描写对象,写就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秋。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历经磨难的杜甫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定居下来。但第二年(761)秋,草堂屋顶上的茅草被一场秋风卷走,大雨又紧跟而至。面对屋漏床湿的情景,窘境中的诗人感慨良多,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名篇。
诗的开篇与题目相对应,前五句话句句押韵,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描写,勾勒出秋风卷茅草的景象。首句点明时间。“风怒号”写出了秋风的特点: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卷”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同时又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包含其中。“飞”是对“卷”的补充说明,告诉人们卷起的茅草已经“飞”过江去,落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说明“飞”走的茅草已经弄不回来了。“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六个紧密相接的动作不但给画面赋予了动感,更拨动起了人们的心弦。
六、七、八三句塑造出顽劣的群童形象,与衰老无力的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九、十句表明,即使只是面对一群顽童,诗人也只能受尽欺侮,无可奈何。“忍能”句中的“盗贼”,并非真的说群童是盗贼,而是着力表现诗人此时焦急气愤的心情。
接下来,“俄顷”两句,既写出了大雨来临前的征兆,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惨淡的气氛,这也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布衾多年冷似铁”到“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句,是诗人对现实窘境的描写。前两句写出诗人无以为家的痛苦,后两句看似絮叨,却不禁让人联想到诗人坐在床边独自叹息的凄凉景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前一句为纵,诗人从眼前的困境联想到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从自己破败不堪的小家联想到动荡不安的国家;后一句是收,再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等三句,是全诗关键所在。诗人在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期盼拥有“广厦”的愿望。三句诗蝉联而下,境界广阔;“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铿锵有力,气势不凡,迸发出如波涛一般的激情。这种情绪奔放有力,只能通过嗟叹来表达。“呜呼”等三句,诗人表达了牺牲自我来使天下穷苦者温暖的愿望。诗人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在这里尽展无余。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