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与朱山人①
【原文】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③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④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⑤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⑥月色新。
【注释】
①朱山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的邻居,隐士。
②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
③芋栗:芋艿、栗子。
④阶除:堂屋前面的台阶。
⑤恰受:刚好容纳。
⑥柴门:简陋的门。
【译文】
锦官城里住着一位头戴黑角巾的隐士,他的园子能收获芋艿和栗子,因而不算太贫穷。家里的孩子都已看惯了宾来客往,往往会笑脸相迎,在他家的台阶上找东西吃的小鸟也不怕见人。秋日的河水涨起后也不过四五尺深,野外的小渡船刚好可以坐下两三个人。白沙和翠竹笼罩在江村的暮色中,山人将客人送到柴门边,当时明月高悬,别有一番意境。
【赏析】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疏淡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安贫乐道、喜交朋友的隐士形象。
诗的开头先勾勒出朱山人的外形特征,以此揭示他的隐士身份。紧接着说“园收芋栗未全贫”,暗示朱山人的家境并不富裕,只能靠园子里收获的芋艿、栗子等勉强维持生计。但即使如此,他仍旧十分好客,就连他家的孩子也因看惯了宾来客往,都不怕见生人了。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他家的台阶上啄食的鸟雀,见有人来也不躲避。由此可见朱山人淳朴坦诚的交友之道和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
后四句写天色渐晚后,朱山人送别客人的情景。日落西山后,客人纷纷起身告辞,朱山人将他们一一送到柴门边,目送他们一个个乘船离去。当时,明月高悬,别有一番意境。而此情此景,恰被朱山人的邻居,也就是诗人看到了,他内心暗暗钦佩朱山人待人接物的风格,故将这些写在了诗里。
除了刻画朱山人高洁脱俗的形象外,诗人也对乡村的优美风景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描绘。只有四五尺深的秋水,只能载两三人的渡船,暮色中的白沙滩和翠竹,以及皎洁的明月,构成了一幅素淡恬静的乡景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