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杜甫

杜甫诗选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原文】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①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②,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③,山木尽亚④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⑤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释】
①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②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
③浦溆:岸边。
④亚:低垂。
⑤并州: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

【译文】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定居成都期间。王宰是四川著名的山水画家,和杜甫交情深厚。他的画作并没有流传于世,但通过杜甫的神来之笔,后人却可以有幸“看”到这幅气势恢弘的山水图。
开篇四句避而不谈画作本身,而是极力称赞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从不受时间的催逼,仓促行事。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胸有成竹之后,他才从容不迫地挥毫作画,将自己的笔墨留在人间。这实在是大家风范啊!难怪他的笔墨自然高超,深受人们的喜爱。接着,诗人开始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昆仑”乃传说中的西方神山。“方壶”是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并非实指某一座山,而是泛指高山。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遥遥相对,巍峨高耸,蔚为壮观。整幅画作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之感。“壮哉”一词,既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诗人观画时的体会。此画作显然不是画家对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他对祖国壮美山川的概括性描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想象瑰奇、构图巧妙的特色,令人称奇。
接下来的五句,诗人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描摹了画面上奇伟的水势,与巍峨的群山相呼应,尽显磅礴之气。“巴陵洞庭日本东”一句,描绘了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发源,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域,其一泻千里、波澜壮阔之势,令人震撼。诗中的地名并非实指,而是泛指,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和概括的手法。“赤岸水与银河通”,与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渺,连接云天,好像与高高的银河相通。诗人用绝妙的语言形容了水势的壮美,与之前描绘的雄奇山势相呼应,山水连为一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一语,巧妙化用《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描写,表示画面上云气弥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以云气烘托风势之猛烈,将难以捉摸的风力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出来,显得自然活泼、生动传神。在狂风急流中,渔人正驾着小舟急急忙忙向岸边驶去,山上的树木也被掀起惊涛骇浪的狂风吹得东倒西歪。这一传神的描绘,将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充满灵气。
最后四句直接称赞王宰画技的高超,艺术手法十分独特,“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描绘出了画中之景,又称赞了画家精湛的技艺,还将诗人自己观画的体验融入其中,堪称题画诗中的名篇。清朝著名学者方薰曾评价此诗说:“读老杜人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山静居画论》)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