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月夜忆舍弟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③。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④。
【注释】
①戍鼓:将入夜时候戍楼所击的禁鼓。戍鼓响起,就没有人出来走动了,但可以听到长空中有雁鸣叫,写出了战时肃杀的气氛。这正是忆弟的根。一雁:单独的雁。古人经常用雁行比喻兄弟,这里说一雁,隐含兄弟分散之意。
②露从今夜白:露没有经过夜不会变白,这里说在今夜,指恰逢白露节,所以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节令时序的变易,更增加人的思亲之情。月到处都明亮,但是心在思念故乡,所以说“月是故乡明”。虽然头上看见是秦州的月亮,诗人却把月亮想象成故乡的月亮。
③这两句是说如果因为分散而各自成家,那么谁死或者谁生,还可以从家中问知;现在情况是既分散又没有家,因此连死活都没有地方问。
④最后两句是说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重新攻占洛阳,十月的时候,史思明进攻河阳,被李光弼打败。所以说没有收兵。
【译文】
戍楼响过更鼓后,路上便没了行人的踪影,秋天的边境,传来一阵阵孤雁悲伤的鸣叫声。今夜恰逢白露,望月怀乡,觉得还是故乡的明月更亮。虽有兄弟,但都失散,如今家已残破,他们的消息更是无处可寻。亲人们四处漂泊,平时寄的信尚且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战事频繁。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杜甫因思念离散的亲人而写的思乡之作。当时史思明起兵作乱,诗人遂弃官前往秦州。战乱之中,他与亲人走散,并失去了联系。担忧之下,诗人思念之情也愈加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既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又点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说明战乱不断;鼓声雁声,是诗人听到的声音。他从所见所闻中,描绘出边塞荒凉的景象,时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氛。领联前一句告诉人们此时已是“白露”,让人寒意顿生,倍觉凄凉。后一句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客观实景之中加入诗人个人的感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在颈联中由望月转为抒情。前一句说兄弟失散,后一句写家也不存,亲人生死难料。诗人这种对亲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加之月夜清冷,更逢乱世,所以诗人在惆怅之中夹杂着一份对亲人的担忧。
尾联说平时写给亲友的书信经常无法寄到,更何况是现在战事频频之际,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难以预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同时也婉转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使主题得到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