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选 杜陵叟
【原文】
杜陵①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②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③,急敛暴征求考课④。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⑤。
白麻纸上书德音⑥,京畿⑦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⑧,手持敕牒榜乡村⑨。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⑩。
【注释】
①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②秀:指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③长吏:官员。申破:指向上级奏明真相。
④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以定职位的升降,此处指作为考核标准的征税任务。
⑤恻隐:怜悯、同情。弊:劳瘁困顿。
⑥白麻纸:在唐代,一般的诏书使用黄麻纸,重要的诏书用白麻纸。德音:一种诏书,内容多为免租、赦罪等与“施恩”有关的事。
⑦京畿:唐代设有京畿采访使,管辖都城长安周围的四十多县。这里指靠近京城的地方。放:免。
⑧里胥:里正,古代的乡村小官。方:才。
⑨敕牒:指免除租税的命令。榜:张贴、张挂。
⑩蠲:免除。
【译文】
杜陵老人在杜陵居住,靠耕种一顷多贫瘠的田地维持每年的生活。今年三月份无雨,又刮着旱风,庄稼大多没有抽穗开花就枯死了;九月份早寒,降下了寒霜,庄稼的子粒还未长饱就都干了。地方官明知灾情却不上报,反而凶暴地加紧征税,以求税收达标而获得升迁。卖掉了桑园和田地来缴税,可明年该怎么生活?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走我们口中的粮食,虐人害物的家伙便是豺狼,不一定非要长着钩一般尖锐的爪和锯一般锋利的牙。不知是谁将灾情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怜悯百姓的困苦,颁布了广布恩德的诏命,免除了京城附近一年的赋税。可是直到昨天里正才拿着公文到来,张榜宣布诏命。这时十家中已经有九家都交完了税,大家只是领受了皇帝的虚恩而已!
【赏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至次年春天,长安周边和江南的广大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新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疏为民请命,请求皇帝下诏减免租税。虽然唐宪宗批准了白居易的请求,并下了罪己诏,但百姓并没能得到实惠,免租成了一场骗局。白居易因此创作了《杜陵叟》和《轻肥》两首讽喻诗。
《杜陵叟》用严重的灾情为背景,展现了凶暴的官吏“急敛暴征”,强逼受灾的百姓“典桑卖地纳官租”,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才“手持敕牒榜乡村”,宣示皇帝的“德音”的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很有艺术感染力。白居易自称这首诗是因“伤农夫之困”而创作的。他通过“杜陵叟”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对天下所有农民共同的遭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因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他在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悲愤之情无法抑制,以致改用第一人称,借用“杜陵叟”的口,发出了“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的控诉,更作出了“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直接的判断。身为封建王朝的官员,能够用如此激烈的言辞抨击封建官吏,其勇气着实令人敬佩。而“杜陵叟”这一形象,至今仍极具艺术价值。
对于官吏的横征暴敛,尽管白居易只用了两句来进行正面描写,着墨不多,但他却通过前面严重灾情的铺垫和后面一针见血的控诉,将“明知”百姓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几乎颗粒无收,已经面临饥荒乃至死亡的威胁,却“不申破”,并且还要“急敛暴征”以“求考课”的官吏们凶暴的形象描写得更加逼真。
《杜陵叟》看似抨击了官吏却歌颂了皇帝,实际上诗人揭露了更为隐秘的社会矛盾。诗歌对于官吏的抨击,集中于“求考课”和“方到门”两点。官吏们“急敛暴征”的目的是“求考课”,而考课的标准,恰恰是皇帝决定的,因此官吏们“急敛暴征”实质上是为皇帝服务。“德音”乃是皇帝的诏命,地方官吏们如无强力的支持,怎敢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榜乡村”呢?一方面“恻隐”、“书德音”,另一方面却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皇帝是昏是明,岂不是昭然若揭吗?白居易能够凭着一颗“伤农夫之困”的心,挥笔揭露问题的本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