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容斋三笔 卷十

唐夜试进士
【原文】
唐进士入举场得用烛,故或者以为自乎旦至通宵。刘虚白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之句,及三条烛尽①之说。按《旧五代史·选举志》云:“长兴二年,礼部贡院奏当司奉堂帖②夜试进士,有何条格者。敕旨③:‘秋来赴举,备有常程④,夜后为文,曾无旧制⑤。王道以明规是设,公事须白昼显行,其进士并令排门齐入就试⑥,至闭门时试毕,内有先了者,上历画时,旋令先出,其入策亦须昼试,应诸科对策,并依此例。’”则昼试进士,非前例也。清泰二年,贡院又请进士试杂文,并点门入省⑦,经宿⑧就试。至晋开运元年,又因礼部尚书知贡举窦贞固奏,自前考试进士,皆以三条烛为限,并诸色举人有怀藏书册不令就试。未知于何时复有更革。白乐天集中奏状云:“进士许用书册,兼得通宵。”但不明言入试朝暮也。

【注释】
①三条烛尽:考试时间以三条蜡烛为限。
②堂帖:文件,规定。
③敕旨:皇帝的诏令。
④常程:一般的规程。
⑤旧制:惯例。
⑥其进士并令排门齐入就试: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服从命令在门外排好次序一齐进入考场。
⑦点门入省:指定进入特别的官署部门。
⑧经宿:经过一宿,即第二天。

【译文】
唐朝进士入考场得用蜡烛,因而有人以为要从天刚亮考到第二天通宵。刘虚白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的诗句,又有三支蜡烛燃尽为限之说。《旧五代史·选举志》中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礼部贡院奏当司奉宰相下的文件(堂贴)夜间考试进士,专门有人拿着文件的条款。皇帝的诏令说:‘秋天来参加考试,准备有一般规程,入夜后才写文章,不曾有旧的制度。王道都是按明白的常规设立的,公事必须在白昼公开进行,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服从命令在门外排好次序一齐进入考场,到关门时考试结束,其中如有先考完的人,记好他的时间,就令他先出去,他们入策也须要白天考试,应试各科对策,并仍照此例。”白天考试进士,不是以前的惯例。后唐末帝清泰二年,贡院又请示计进士考试杂文,并且指定进入特别官署部门,过一夜晚就参加考试。到了后晋出帝开运元年,又因为礼部尚书知贡推举窦贞固的奏折,以前考试进士,都以三支蜡烛的时间为限,并且各种举人有怀藏书本的就不让他参加考试。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再有革新。白居易集中奏状说:“进士允许参考书册,并且得通宵达旦。”但没有说明白入试的时间是清早还是晚上。

纳绸绢尺度
【原文】
周显德三年。敕,旧制织造绸、绢布、绫罗、锦绮、纱縠等,幅阔二尺起,来年后并须及二尺五分。宜令①诸道州府,来年所纳官绢,每匹须及一十二两,其绸只要夹密停匀,不定斤两。其纳官绸绢,依旧长四十二尺。乃知今之税绢,尺度长短阔狭,斤两轻重,颇本②于此。

【注释】
①宜令:命令。
②本:根源。

【译文】
后周太祖显德三年。皇帝下诏,按旧方法织造的粗绸、绢布、绫罗、锦缎、绉纱等,幅宽二尺以上,来年后并一定要达到宽二尺五分。命令各道、州、府,来年缴纳给官府的绢,每匹必须达到十二两重,粗绸只要稀密均匀,不定斤两。缴纳给官府的绸绢,依旧长四十二尺。于是才知道如今纳税的绸绢,尺寸长短宽窄、斤两轻重,都根源于此。

朱梁轻赋
【原文】
朱梁之恶,最为欧阳公《五代史记》所斥詈①。然轻赋②一事,旧史取之,而新书不为拈出。其语云:“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余,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候③,内辟污莱④,厉以耕桑⑤,薄其租赋⑥,士虽苦战,民则乐输⑦,二纪之间⑧,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⑨,亦未至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园可恋故也。及庄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⑩,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饥馑,不四三年,以致颠陨。其义无他,盖赋役重而寰区失望故也。”予以事考之,此论诚然,有国有家者之龟鉴也。《资治通鉴》亦不载此一节。

【注释】
①斥詈:斥责。
②轻赋:减轻赋税。
③外严烽候:对外严密注视烽火台,防止外敌入侵。烽候,古时有烽火台,专门用来关注外族的动向。
④内辟污莱:对内避免自然灾害和盗贼。辟,避免。
⑤厉以耕桑:严格要求农民努力耕织。
⑥薄其租赋:减轻他们的赋税。
⑦民则乐输:百姓乐于为士兵输送给养。
⑧二纪之间:二十四年后。一纪为十二年。
⑨辇运:军用物资的运输。
⑩峻法以剥下:用严苛的法令来盘剥民众。
颠陨:崩溃倾颓。
寰区:广大民众。

【译文】
朱梁的罪恶,最为欧阳修先生在《五代史记》中所斥责的。然而朱梁主张减轻赋税一事,旧的史书上有记载,而新的史书却没有注意这一点。朱梁说:“梁朝的先祖开国的时候,正是黄巢起义大乱将要结束之时,先祖凭借夷门一个城镇,对外要严密注视烽火台,防止外敌入侵,对内要避免自然灾害和盗贼,严格要求农民努力耕种,而减少他们的赋税,士兵虽然饱尝战争之苦,百姓们却乐于为之输送给养,24年间,很快成就了霸业。到了末帝与后唐庄宗两军对垒于黄河上时,黄河以南的民众,虽然被运送军物搞得疲惫不堪,也没有逃亡的。民众思想上没别的,都因为赋税轻而且家乡故土值得留恋的缘故。到了庄宗平定梁朝王室时,任用官吏孔谦为租庸使,严格法度来盘剥民众,厚征暴敛来奉献皇上,民众的物产虽被榨取干净,可军队的食品还不够用,再加上战事频繁,又因为饥荒严重,不到三四年,国家就面临崩溃的边缘。造成这种局面没有别的原因,全是赋税劳役惨重而广大民众失望的缘故。”我用历史事实考证,这一论点真实可信,这是拥有国家的人应当借鉴的。《资治通鉴》也没记载这一点。

祢衡轻曹操
【原文】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①,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②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③,不肯往,而数有恣言④,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⑤,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唯善⑥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⑦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⑧,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⑨,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⑩,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牺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其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注释】
①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品质光明磊落,英才超绝。贞亮,忠贞诚信。卓跞,超绝,特出。
②若:类似。
③衡素相轻疾: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
④恣言:不恭敬的话语。
⑤疾:病。
⑥善:看重。
⑦僭篡:篡夺皇位。僭,僭越,以下犯上。篡,篡夺。
⑧自况:刻画自己的状况。
⑨妄:盲目。集:集结。
⑩配鸾皇而等美:要与凤凰相匹共美。鸾皇,即凤凰。
矧:况且。
阶乱:招致灾祸。
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此处代指鸟。

【译文】
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认为他“品质光明磊落,英才超绝,志怀纯洁,疾恶如仇,他比任座、史鱼有过之而无不及,像祢衡这样的人,实在不可多得”。这样数次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打算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数次说不恭敬的话。曹操很气愤,就召他击鼓,并以赤身裸体表示污辱。孔融因而又见曹操,说祢衡有疯狂病,现在愿登门谢罪。曹操高兴了,就告诉守门人有来客就让进,用上等宴席招待。祢衡来后就坐在营门口,说话极不礼貌,曹操大怒,把祢衡送给了刘表。祢衡被孔融所举荐,苏东坡说在孔融看来,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雄,他们二人势不两立,不是孔融杀掉曹操,就是曹操害了孔融。祢衡平生只与孔融和杨修友好,他常常称道:“我的大儿子是孔融,小儿子是杨修。”孔融、杨修都是死于曹操之手,祢衡并没有办法保全他们。汉代史书上说祢衡志气高傲,卓而不群,这大概是他看不起曹操,所以才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放不羁的人,一定会被斥责为有篡夺大权的野心。刘表也不能容祢衡,又把他给了黄祖。读祢衡所写的《鹦鹉赋》,看来是专门写自己的,一篇赋里,三番五次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如说:“嬉游于高山峻岭,栖息在幽林深山。飞行不盲目集结,翱翔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殊志异心。要与鸾凰相匹共美,怎能与众禽比翼齐飞?”又说:“看那些圣哲遭遇祸患,还是暂时休养生息。况且禽鸟这些小东西,怎能在驯扰中平安处世。”又说:“可叹那爵禄之命运多么衰微薄弱,为什么会遭到这么艰难的道路。哪里是言语造成的祸乱,完全是不靠近权贵才带来的危险。”又说:“看到翅膀已经残毁,虽然想奋飞又不知向何处。内心想归去又没有结果,躲在一隅怨恨又有什么用。”文章结尾时又说:“即使想尽心竭力于所干的事业,又怎能违背良心忘掉初衷。只有等待用死来报答恩德,甘愿把话说完来尽力而为。”我每次读都要反复吟诵这些文字,而且为之悲伤不已。李白的诗说:“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李白在这里对祢衡的论述最为精当。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