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容斋续笔 卷四

周世宗
【原文】
周世宗英毅①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②,震慑夷夏③,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没半岁④,国随以亡。固天方⑤授宋,使之驱除。然考⑥其行事,失于好杀,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⑦,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⑧,此其所短也。薛居正⑨《旧史》纪载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其子,获正贼⑩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窦仪乘驲往按之。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仪之用刑,伤于深刻,知州赵砺坐除名。此事本只马氏子一人遭杀,何至于族诛二十四家,其他可以类推矣。《太祖实录·窦仪传》有此事,史臣但归咎于仪云。

【注释】
①英毅:英明果决。
②威武之声:威望和雄强的名声。
③夷夏:四夷和华夏,意即整个中国。
④身没半岁:死后半年。身没,指身死。半岁,半年。
⑤天方:天意,上天。
⑥考:考察。
⑦小有不举:稍微有一点过错。
⑧开宥:开脱,宽容,原谅。
⑨薛居正:字子平,开封人,北宋大臣,少有大志,好学不倦。曾监修《五代史》,又名《梁唐晋汉周书》。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改作《旧势胜学五代史》,通称《旧五代史》。
⑩正贼:主犯。
勘断:审查判断。
坐:定罪。族:亲属,泛指同姓之亲。
旨:旨意。
坐除名:因此受牵连而丢掉官职。

【译文】
周世宗柴荣是个英明果敢的豪杰,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仅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威望和名声便震慑了整个中国,真可谓是一代贤能的君主,可是他却没活到40岁,死后不过半年,国家就随之灭亡了。这恐怕是天意属于宋,才让他为宋朝建国扫清了道路。但是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其失策的地方在于他的好杀,动用刑法太严,他手下的官员,稍有一点过错,往往要处以重刑杀掉。所以他虽具富有才干的声望和名声,而不知道宽容,这是他的短处。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记载有翰林院医官马道元曾进状子给世宗,诉说自己的儿子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境内被贼杀死,现主犯已存宿州(今安徽宿县)被捕,当地州官不认真断理此案。世宗大怒,派大臣窦仪乘驿站快马去处理此案。审理结果,牵连处死了24个人及其家属。这是因为窦仪奉命的时候,世宗的旨意十分严厉,所以窦仪用刑便过于深刻,知州赵砺亦因此被撤职。这件事本来只是马氏的一个儿子遭杀,怎能够连诛24家的族人呢?其他事也可类推了。《太祖实录·窦仪传》都记载了这件事,但史官却把这件事的过错归罪到窦仪身上。

郑权
【原文】
唐穆宗时,以工部尚书郑权为岭南节度使,卿大夫相率为诗送之①。韩文公作序,言:“权功德可称道。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僦②屋以居,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③。”《旧唐史》权传云:“权在京师,以家人数多,奉入不足,求为镇④,有中人之助,南海多珍货,权颇积聚以遗之,大为朝士所嗤。”又《薛廷老传》云:“郑权因郑注得广州节度,权至镇,尽以公家珍宝赴京师,以酬恩地⑤。廷老以右拾遗上疏,请按⑥权罪,中人由是切齿⑦。”然则其为人,乃贪邪之士尔!韩公以为仁者何邪?

【注释】
①为诗送之:写诗为他送行。
②僦:租赁。
③效:仿效。
④求为镇:请求到地方镇上做地方官。
⑤恩地:唐以来对师门的称呼,此处指代郑注,因他帮郑权谋官,对郑权有恩。
⑥按:考察,探究。
⑦切齿:痛恨,咬牙切齿的样子。

【译文】
唐朝穆宗时,把工部尚书郑权外调到岭南任节度使,朝内百官先后写诗为他送行。韩愈作了一篇序说:“权的功绩和道德可以称得上人的楷模,家属有100人,却没有一所几亩地大的住宅,只好租赁别人的房子居住,真可以说是身居显贵而又能过贫苦生活,这是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应该仿效的。”《旧唐书·郑权传》里说:“郑权在京都时,因家里人口太多,薪俸不够家庭开支,求到地方上做地方长官,得到掌权太监们的帮助。南海地方有很多珍贵的出产,郑权到任后积累了不少送给太监们,这件事受到朝内官员们的耻笑。”又有《薛廷老传》里说:“郑权因有郑注的帮助才得到广州节度使的职务,权到任后,把官库里藏的珍宝统统运到京都,用以酬谢郑注。薛廷老当时担任右拾遗的官,因此上奏疏给皇帝,请把郑权治罪,为此宦官们非常痛恨廷老。”根据这些记载,郑权是个贪婪的赃官,韩愈却又说他仁德,又是为什么呢?

资治通鉴
【原文】
司马公修《资治通鉴》,辟范梦得为官属①,尝以手帖论缵述之要②,大抵欲如《左传》叙事之体。又云:“凡年号皆以后来者③为定。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更不称隋义宁二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佑四年。”故此书用以为法。然究其所穷,颇有窒④而不通之处。公意正以《春秋》定公为例,于未即位,即书正月为其元年。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则次年之事,不得复系于昭。故定虽未立,自当追书⑤。兼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若《通鉴》则不侔⑥,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以为恭皇帝上,直到下卷之末,恭帝立,始改义宁,后一卷,则为唐高祖。盖凡涉历三卷,而炀帝固存,方书其在江都时事。明皇后卷之首,标为肃宗至德元载,至一卷之半,方书太子即位。代宗下卷云:“上方励精求治,不次⑦用人。”乃是德宗也。庄宗同光四年,便系于天成,以为明宗,而卷内书命李嗣源讨邺,至次卷首,庄宗方殂⑧。潞王清泰三年,便标为晋高祖,而卷内书石敬瑭反,至卷末始为晋天福。凡此之类,殊费分说⑨。此外,如晋,宋诸胡僭 ⑩国,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纤悉必书,有至二百字者。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卒,魏都坐大官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王穆观、镇远将军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其奴卒,皆无关于社稷治乱。而周勃薨,乃不书。及书汉章帝行幸长安,进幸槐里,岐山,又幸长平,御池阳宫,东至高陵,十二月丁亥还宫;又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又书魏主七月戊子如鱼池,登青冈原,甲午还宫;八月己亥如弥泽,甲寅登牛头山,甲子还宫。如此行役,无岁无之,皆可省也。

【注释】
①辟:征召、聘请。官属:官员。
②缵述之要:编辑的要点。
③后来者:延续下去的那个。
④窒:窒息,阻塞。
⑤追书:追记。
司马光⑥不侔:不能同等看待。侔,相等,齐。
⑦不次:不依寻常次序。意即超擢,破格。
⑧殂:死去。
⑨殊费分说:解释起来非常费力。殊,很。分说,解释,注解。
⑩僭:僭越,超越本分,多指地位低下者冒用上主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除:任命官职。
纤悉必书:连细枝末节都详尽记述。
幸:帝王到达某个地方称幸或者临幸。
如:到达。
行役:行旅,出行。
无岁无之:没有哪一岁没有,意即每年都有。

【译文】
司马光奉旨编《资治通鉴》,聘请范祖禹参加编辑,常常亲笔写一些手谕给他,讲述编辑要点,大体要求同《左传》一样编年叙事的体例。又说:“凡同一年内的年号,都要用后来延续下去的那个为准。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同时又是隋恭帝义宁二年,则从正月起便是唐高祖,不称隋义宁二年。五代梁开平元年正月,就不称唐天佑四年。”所以,这部书凡遇到同一年内有两个年号的都采用这种办法。但要仔细研究一下,就觉得有不通的地方。司马光的本意是以《春秋》鲁定公为例,在他没有即位时,就记正月是他的元年。但是,因为昭公死于去年十二月,第二年的事,当然不能再放到昭公名下,所以这时定公虽然还没有当国君,自然得把前几个月追记在他的名下。况且,《春秋》经文十分简单,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知。但《通鉴》就不能同等看待。比如,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便标题为隋恭皇帝上卷,但直至下卷末尾,恭帝即位,才改元义宁;紧接着便是唐高祖武德元年。这里前后共涉及三卷,而这时候隋炀帝还在世,内文说的是他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事。唐明皇后卷的开头,标明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到一卷的一半,才写到太子即位。唐代宗下卷又说:“皇上正在振奋精神努力治国,不断破格使用人才。”说的却是唐德宗的事。唐庄宗同光四年,便放到明宗纪年,而卷内却记载皇帝命李嗣源(明宗本名)去征讨邺郡(今河南安阳一带),到下一卷初,庄宗才驾崩。潞王清泰三年,便标题为晋高祖,而卷内记载有石敬瑭(晋高祖本名)叛乱,直到卷末,才有晋天福的年号。像这些东西,解释起来十分费力。此外,还有晋、宋等不属正统、割据一方的少数民族国家,他们封的王公位,以及任命的大臣、宰相,记得十分详尽,有的记到二百字之多。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连乞都病卒,魏国的章安侯封懿卒,还记有文正公崔宏、文成王穆观、平舒侯燕凤、平昌宣王和他的奴仆等人病故,都是无关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定的人。而有关汉朝历史变化的周勃之死,却没有记载。还有记载汉章帝出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并游槐里、岐山,又到长平,住进池阳宫,往东到高陵(以上各地均在今陕西省),十二月丁亥还宫;又乙未游幸东阿,北登太行山,到天井关,夏天四月乙卯回到宫里。又记有魏国国君七月戊子到鱼池,游览青冈原,甲午回宫;八月己亥又到弥泽,甲寅登牛头山游览,甲子回宫等。像这些游览情况,每年都有,完全可以省略不记。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