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未刊手稿 词家时代之说
【原文】
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竹坨①谓: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②后此词人,群奉其说。然其中亦非无具眼者。周保绪曰:“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③潘四农④曰:“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⑤刘融斋曰:“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南宋只是掉转过来。”⑥可知此事自有公论。虽止庵词颇浅薄,潘、刘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⑦,同一卓识,不可废也。
【注释】
①竹坨:即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与汪森合编《词综》。著有词集《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
②“词至”二句:意出清代词学家朱彝尊《词综·发凡》:“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③“南宋”数句:出自清代词学家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④潘四农:即潘德舆,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诗人,著有《养一斋集》。
⑤“词滥觞”数句:出自清代文学家潘德舆《养一斋集》卷二二《与叶生名澧书》。
⑥“北宋词”数句:出自清代词学家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
⑦云间诸公:即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徵舆、李雯,三人均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松江旧称“云间”,故称他们为“云间三子”。
【译文】
词家对时代的说法,在(清代建国之初)开始盛行。朱彝尊说词到了北宋开始壮大,到了南宋开始精深。他以后的词人,都奉行他的观点,但其中也不是没有具有眼光的人。周济说:“南宋下不犯北宋粗劣率意的毛病,高达不到北宋浑和蕴藉的境界。”又说:“北宋词多对景抒情,所以写得珠圆玉润,四面玲珑。到了辛弃疾、姜夔,改变成为因事叙景,使得深的反而变浅,曲的反而变直。”潘德舆说:“词发源于唐,流畅于五代,而意象气格的闳大深远、曲折沉挚,则在北宋为最盛。词有北宋,就如同诗有盛唐。到了南宋就稍微衰落了。”刘熙载说:“北宋的词,用密集的时候也疏朗,用隐晦的时候也透亮,用沉着的时候也痛快,用细微的时候也广阔,用精纯的时候也浑和。南宋只是反过来。”可以知道词的事自有公论。虽然周济的词较浅薄,潘德舆、刘熙载的词更差;但是他们推尊北宋,和明末云间各词人具有同样卓越的见识。
【评析】
此则引述数家词论,不仅表明其崇尚北宋词的基本立场,也示其词学渊源所在。
作为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的词学思想曾广泛影响到清初词坛,他与汪森合编的《词综》更是成为当时词人竞相师法的范本。浙西词派的理论以南宋词为极致,所以其导引的词风也就成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局面。王国维在前面两则极力贬低张炎词,也是为这一则的正面立说提供依据。
周济、潘德舆、刘熙载三家之论词虽然都偏尚北宋,但周济是在北宋与南宋的直接比较中显现出北宋词珠圆玉润的“浑涵”之境;潘德舆则立足词史发展过程,而将北宋词比喻为盛唐诗;刘熙载则是从北宋词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感受上,彰显了北宋词的独特魅力。三家角度略异,但殊途同归。都将北宋作为词体发展的巅峰时期,并以北宋词为词体典范。王国维认为此三家言论实渊源于明末云间词派的理论,因为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就是高举五代北宋的旗帜的。王国维应该是完全认同周济、潘德舆、刘熙载三家词论的,但对这三家的填词水平却评价甚低,以此来说明理论眼光与创作水平,不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