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卷下 未刊手稿 不得其平而鸣

【原文】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①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②。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③。

【注释】
①“谁能”二句:出自《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②“物之”一句: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王国维乃引述其意。
③“欢愉”二句:出自唐代诗人韩愈《荆谭倡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王国维乃引述其意。

【译文】
古诗说:“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是事物失去它固有的平静而发出鸣声的产物,所以“欢乐愉快的辞句难以写得精巧,忧愁痛苦的话容易写得好”。

【评析】
王国维强调诗词要有感而发,要直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里引用韩愈的话来印证。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一般来说,事物失去它的平静就要发出鸣声。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扰动它就发出声音;水本来没有声音,风激荡它就发出声音。波浪腾跃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堵拦水势,水流湍急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阻梗水道,水的沸腾是有什么在烧煮它。金属和石头制造的乐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声音;人的语言也是这样,心里有了不得不说的话就要说出来。他们歌唱是有所思慕,他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念。凡是口里发出来而形成声音的,大概都是存在不平的因素。韩愈又在《荆潭倡和诗序》中说:和平的声音平淡浅薄,愁苦思虑的声音精要微妙,欢愉的辞句难以写得精巧,愁苦的话容易写好。所以作文章的原因,通常起于长期旅居在外或身屈下位。王公贵人,志得意满,不是天性能够作文章又喜欢作的人,就没有空暇作。韩愈的这两段话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国维的词学观不少即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闂佸憡姊绘慨鎾矗閸℃稑缁╅柟顖滃椤ワ拷 | 闁荤姳绀佽ぐ鐐垫嫻閻斿摜鈻斿┑鐘冲搸閳ь剨鎷� | 闂侀潻璐熼崝搴ㄥ吹鎼淬劍鍋╂繛鍡樺坊閺嬶拷 | 闁诲氦顫夎摫闁哄瞼鍠庨銉╊敊閻撳氦袝 | 闁哄鏅滈弻銊ッ洪弽銊d簻闁割偅娲栭崝锟�
CopyRight ©2008-2025 闂佸搫瀚幐濠氬几閸愵亝鍤婇柍褜鍓涚槐鏃堟晸閿燂拷(ewenyan.com)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儱绠ラ柍褜鍓熷鐢告晸閿燂拷 缂備礁鍊烽悞锕傤敆濞戙垺鐓傞柛銉墯閼茬娀鏌熺€涙ḿ澧紓鍌涙尵缁晝鈧綆鍠楀▓鏃堟煕瀹ュ懘鐛滅紒鎲嬫嫹
閻庤鎮堕崕鎵箔閻旂厧妞介悘鐐烘?缁诲棝鏌熼褍鐏犻悗鍨叀閺屽牓濡搁妷顔叫e┑鈩冾殔閻楀繒妲愰鍫濈煑闁告垯鍊楃粣锟�闂傚倸鍊荤粊顥㏄婵犮垼顔愰幏锟�08010315闂佸憡鐟遍幏锟�-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