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先识览 先识
【原文】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②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③,出其图法④,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⑤,爰近姑与息⑥,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⑦,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⑧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⑨,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⑩,故臣日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麇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辚、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注释】
①先识:即预言。本篇主要说明贤者有先见之明,当其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灭亡时都纷纷离去,以此论证君王“善听”、善用人才的重要。②“人”疑应为“户”。③“终古”之后应当补“见桀惑乱”。太史令:掌典册、祭祀、天文历法的官。终古:传说夏桀的太史令。④图法:图书、法典一类的书籍。⑤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不满纣王暴政,上谏遭拒后披散头发佯装疯狂。⑥姑:女子。息:男宠。⑦杀三不辜:纣的叔父比干谏纣,纣剖其心;纣砍一寒冬涉水者的脚,看他为什么不怕冷;纣剖一孕妇的腹,看其胞胎。⑧比:近来。⑨多以不当:应为“多不当”。⑩应为“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也”。“所”下当有“以”。切:磨。倚:近。切倚:互相偎依。此处应补“威公问其故。对”。薨(hōnɡ):诸侯的死。肂(sì):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饕餮(tāo tiè):贪食的恶兽。钟鼎器皿多琢其形为装饰。报更:报偿,报应。“仕”字疑衍,当去掉。中山五次割地给赵国求和,而公元前296年仍被赵国所灭。应为“悉起军而距燕乎济上”。距:通“拒”。
【译文】
凡当国家将灭亡时,有才华的人一定率先离去,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土地靠城池的围护,城池靠百姓的守卫,百姓跟从贤能的人。所以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得到城池,得到城池也就拥有土地。要取得土地,哪里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逐户劝说人民呢?只要抓住要领就可以了。夏朝太史令终古见桀迷惑昏乱,于是拿出自己的书籍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越来越暴虐昏乱,太史令终古就逃亡到商去了。汤喜悦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虐待百姓,使其父兄走投无路,侮辱他的功臣,轻视那些贤良的人,放弃德义,听信谗言,广大百姓都抱怨他,执管法典的大臣自愿来归顺商。”殷内史向挚看见纣王愈来愈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糊涂,于是用车载上他的书籍,逃亡到周去。周武王非常高兴,以此告诉诸侯说:“商王十分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耽于酒乐,疏远箕子,亲近女色与男宠,让妲己参政,赏罚没有原则,不遵用法规,杀死三位无辜的人,百姓非常不服从他,执管法典的大臣逃亡到周。”晋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大乱,看到晋公骄横而无德无义,就带着他的书籍归顺周朝。周威王接见他并问他:“天下的诸侯国哪一国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臣最近在晋国时,不敢照直说。于是向晋公显示天上出现妖象和日、月、星、宿运行不当,以此来启发他,晋公却说:‘那又怎么样?’我又启示他有许多人事不合理,百姓都郁积怨恨。他却又说:‘这对我又有何伤害呢?’我又启示他邻国不服,贤良的人不肯顺从,他又说:‘这怎么能伤害我呢?’像这样,是不懂得国家存亡的原因,所以我说晋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道:“哪国接着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灭亡。”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上天生下人并使他们之间有所区别。有区别是人的法度,以此来区别走兽飞禽,君主和臣下上下之间的等级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中山国的风俗习惯就有所不同,他们把白天当成是晚上,日夜不停,男女之间,偎依在一起,经常得不到休息。他们这些人把淫乐当做是快乐,还喜欢唱着悲伤哀怨的歌曲。他们的国君对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反对。这就是国家灭亡的风气。所以我说中山国很快就跟着要灭亡了。”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就灭亡了。于是,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又到哪个国家要跟着灭亡了呢?”屠黍不说话。威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屠黍无可奈何地说:“你的王朝将要灭亡。”威公这时才害怕了,他到处求访国家里面年长德高望重的人。寻访到义莳、田邑等人,对这些人以礼相待。然后又寻访到史辚、赵骈,给他们担当进谏大臣的官职。同时,还取消了三十九条苛刻的法令。威公把做的这些事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周朝可能要到你逝世之后才会亡国。”威公问这其中的原因。屠黍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国家的振兴是由于上天赐予它贤能的人和勇于直谏的人;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上天降给了它扰乱朝纲的贼子和会阿谀奉承的人。”威公过世之后,棺材停放了九个月都不能够下葬,周王朝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有道行的人说过的话,是不能不重视的。周鼎上面刻有饕餮的图案,有头但是没有身体,这种东西吃掉一个人,还来不及把人吞下去,自己的身子就会融掉。这说明在现世会立刻遭到报应。做坏事也就是这个下场。白圭来到中山国这个地方,中山国的国君意图挽留他在国内,白圭坚决地辞去,坐车离开了中山国。他又来到了齐国,而齐王意图留下他,他还是拒绝,而离开了齐国。人们问他为什么推辞时,白圭回答说:“这是两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我从老师那里学到过‘五尽’的说法。什么称为‘五尽’呢?就是言行出尔反尔,使信用无存;对好人不加赞誉,因此没有荣耀的名声,使名誉无存;不会关爱别人,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亲相爱,使亲情荡然无存;旅行在外的人吃光了粮食,在家的人又没有饭吃,这就是财物无存;不能懂得使用别人,自己又没有发挥好的作用,这就是功能无用。一个国家存在这五样的情况,就一定会灭亡,不可以侥幸逃过。中山国、齐国都存在这五种情况。”如果令中山国和齐国听到这关于五尽的说法来进行改革的话,就必然不会亡国了。他们的灾祸就在于没有听到忠言,即使让他们听到了,但他们又不去相信。可见,君王的主要任务是要擅长听取忠言。中山国曾五次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赵国,齐王曾带领全国的将士在济水抵抗燕国的进攻,可是两国都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他们摒弃了用来生存的条件,却顺延这灭亡的路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