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新注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说明】本传叙述公孙弘、卜式、兒宽等人的事迹。这是一篇曲学阿世者的类传。公孙弘,少为狱吏,中年学《春秋》杂说,贤良对策以“和”为主旨,故曲学以阿世,本来疏谏征伐,但不敢坚持,而顺从武帝之意。卜式,本是畜牧主,因利害关系,输财支持武帝的备边政策。兒宽,勤于治学,为人温良,善属文,议封禅附和武帝之意,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史记》将公孙弘与主父偃同传,反映游士俗儒的面貌;将卜式附干《平准书》,写其奉迎,颇寓讽刺;但对二人的节俭、生财,也作肯定。《汉书》将三人合传,是因公孙弘曲于对策,卜式曲于助边,兒宽曲于议封禅,都受到武帝信用,都有曲学阿世的特点;传未所论“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三人官至公卿,是遇上了机会,当然还要有个人的手腕,这是不言而喻的;又统论一代人才,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还首先点名“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卜式与汲黯同属“质直”,可见班固论人的旨趣与标准,并不大高明。 公孙弘(1),菑川薛人也(2)。少时为狱吏(3),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4)。 (1)公孙弘:姓公孙,名弘,字季,一字次卿。(2)菑川:诸侯王国。都剧(在今山东寿光县甫)。薛:县名。在今山东滕县南。薛县不属菑川国。这里并举苗川与薛想是公孙弘少时生活于此二地。(3)狱吏:《史记》作“薛狱吏”。(4)杂说: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之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1),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2),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3)。 (1)士:其上疑有“之”字。(2)不合意:言奏事不合天子之意。(3)移病:作书声称疾笃,移居第舍。多为官吏求退的婉辞。 元光五年(1),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2),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3)。上策诏诸儒(4): (1)元光五年:前130年。或为“元光元年”之误。 (2)用:犹以。《史记》作“以”。(3)太常:官名。掌管宗庙礼仪。(4)策诏诸儒:其下当有“曰”字。 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1),异章服(2),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3),六畜蕃(4),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5),泽不涸(6);鳞凤在郊薮(7),龟龙游于沼(8),河洛出图书(9);父不丧子,兄不哭弟(10);北发渠搜(11),南抚交趾(12),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13),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14)?子大夫修先圣之术(15),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智)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16),物鬼变化(17),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18),详具其对,著之于篇(19),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1)画衣冠:在罪犯衣冠上画图以示惩罚。(2)异章服:给罪犯穿异于常人的衣服。(3)登:成也。(4)著:多也。(5)童:无草木。(6)涸:水干;枯竭。(7)薮(sǒu):指少水的泽池。(8)沼:池也。(9)河洛出图书:即“河出图,洛出书”之说。古代儒家迷信传说,谓伏羲氏时,黄河出现龙马,背负“河图”;洛水出现神龟,背负“洛书”,二者都是“天授神物”。(10)父不丧子,兄不哭弟:意谓子弟无夭折。(11)渠搜:县名。属朔方郡。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12)交趾:郡名。治赢胺(今越南河内)。(13)跂行:谓有足而行者。嚎息:谓有口能息者。(14)臻:至也。 (15)子大夫:对大夫的美称。(16)属(zhǔ):系也。 (17)物鬼变化:王先谦疑为衍文。 (18)悉:尽也。(19)篇:简也。 弘对曰: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1);未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2);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3);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即不争(4),理得则不怨(5),有礼则不暴(6),爱之则亲上(7),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8),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9);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1)躬:谓身体力行。遇:谓对待之。(2)即:与“则”通。(3)逡:是也。群臣逡:言群臣明退让之义。(4)业之:言各得其业。(5)理得:言各申其理。(6)有礼:言使之由礼。(7)爱之:言子爱百姓。(8)远:违也。(9)去:弃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1)。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2),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悦)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1)比:和也。(2)合:谓与上合德。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1),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2),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3),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现)于上,谓之木: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4),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5);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1)履:履行。(2)致:招致。(3)分(fèn):亦作“份”。(4)要:要术。(5)法设而不用:下不犯法,则无所用刑。 臣闻尧遭鸿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桀纣行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1)。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2)。 (1)顺之和起,逆之害生:谓顺天则和起,逆天则害(灾害)生。(2)大对:大问之对。 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摆弘对为第一。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1)。 (1)金马门:汉宦者署门,门旁有金马,故称。后世沿用为官署的代称。 弘复上疏曰:“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名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1):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臣闻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2),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3)。”书奏,天子以册书答曰:“问:弘称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视孰与周公贤(4)?”弘对曰:“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虽然,愚心晓然见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5),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上异其言。 (1)笃:原也。(2)期(jī)年:一整年,一周年。(3)所志:言志之所在。(4)与:犹如。(5)揉:谓矫而正之。累:积也。 时方通西南夷(1),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2),缘饰以儒术(3),上说(悦)之,一岁中至左内史(4)。 (1)通西南夷:见《西南夷传》。(2)习文法吏事:公孙弘少时为狱吏,故习文法吏事。(3)缘饰:譬之于衣服加花边。(4)左内史:官名。内史掌京哉地方。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廷)辩(1)。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闲(2),黯先发之,弘推其后(3),上常说(悦),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4),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旨)(5)。汲黯庭(廷)洁弘曰(6):“齐人多诈而无情(7),始为与臣等建此议(8),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1)廷辩:在朝廷辩论。(2)汲黯:本书有其传。请闲:要求与皇帝个别谈话。(3)黯先发之,弘推其后:让人先发而已推其后,则可观察君主对先发者之喜怒,而后见机行事。(4)约:要约,商定。(5)旨:意旨。(6)廷论:在朝廷指问。(7)情:《史记》作“情实。”(8)为:是也。 弘为人谈笑多闻(1),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2),人臣病不俭节。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 (1)谈笑多闻:言善于谈笑而能识政治之要。(2)病:犹忧。 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1),北筑朔方之郡(2)。弘数谏,以为罢(疲)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3)。发十策,弘不得一(4)。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1)苍海:一作沧海,郡名。在今朝鲜半岛。(2)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3)朱买臣:本书有其传。(4)发十策,弘不得一:武帝使朱买臣向公孙弘提出十个关于置朔方利害的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十策而不能得一,“辩论有余”之公孙弘非不能答辩,乃不敢逆上而伪屈。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1),奉(俸)禄甚多(2),然为布被(3),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4),有三归(5),侈拟于君(6),桓公以霸(7),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8),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亦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9),诚如黯言。且无黯,陛下安闻此言?”上以为有让(10),愈益贤之。 (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故称其三公。(2)俸禄甚多: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故弃“俸禄甚多”。(3)布被:《盐铁论·救匮篇》云,“公孙弘布被,兒宽练袍。”(4)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为齐公卿,协助齐桓公改革政治、发展经济,促成齐国霸业。(5)三归:谓娶三姓之女。妇人谓嫁为“归”。或说三归,台名。言管仲筑三归台而伤于民。(6)拟:言相似。(7)桓公:指齐桓公。春秋时第一个霸主。(8)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继为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9)差:差别。(10)让:谦让。 元朔中(1),代薛泽为丞相(2)。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曰:“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3)。”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1)元朔:汉武帝年号(前128—前123)。(2)为丞相:弘为相,在元朔五年(前124)。(3)高成:县名。属勃海郡,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 时上方兴功业,娄(屡)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1),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弘身食一肉(2),脱粟饭(3),故人宾客仰衣食(4),奉(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然其性意忌(5),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6),无近远,虽阳(佯)与善,后竟报其过(7)。杀主父偃(8),徒董仲舒胶西(9),皆弘力也。 (1)徒步:古时平民出行无车,故以“徒步”为平民之代称。(2)一肉:言不兼味。(3)脱粟:粟仅脱皮,犹今之糙米。(4)故人:平生故·交。仰(yǎng,旧读yàng):依靠。《西京杂记》云:弘起家徒步为丞相,故人高贺从之,弘食以脱粟饭,覆以布被。贺怨曰:“何用敌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惭。贺告人曰:“公孙弘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饍一肴,岂可以示天下。”于是朝廷疑其矫焉。弘叹曰:“宁逢恶宾,不逢故人。”(5)意忌:疑忌。(6)常:宋祁曰,“南本作‘尝’。”(7)过:《史记》作“祸”。(8)杀主父偃:详见本书《主父偃传》。(9)徙董仲舒于胶西:见本书《董仲舒传》。 后淮南、衡山谋反(1),治党与方急(2),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镇)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3)。今诸侯有畔(叛)逆之计,此大臣奉职不称也(4)。恐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臣闻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智)、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问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5)。’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梯),监(鉴)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徕四方之士,任贤序位,量能授官,将以厉(励)百姓劝贤材也。今臣愚驽,无汗马之劳(6),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7),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8),加有负薪之疾(9),恐先狗马填沟壑(10),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上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上(尚)文,遭遇右武(11),未有易此者也(12)。朕夙夜庶几(13),获承至尊(14),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15)。盖君子善善及后世(16),若兹行(12),常在朕躬(18)。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19),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20)。今事少闲(21),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持。”因赐告牛酒杂帛(22)。居数月,有瘳(23),视事。 (1)淮南、衡山反:见《淮南衡山传》。(2)党与:同伙。(3)由:从也。(4)称:副也。(5)“好问近乎智”等句:见《礼记·中庸》。(6)汗马之劳:指从军之功。(7)过意:犹言过垂恩意。卒伍:谓卑贱。与更、正、戍三卒为伍,乃卑贱之人。(8)不足以称:言不副其任;不称职。(9)负薪之疾:占时臣不能胜任君之使命,则用“有负薪之疾”告辞。(10)狗马填沟壑:言死。狗马抛在荒沟坑谷里,即死之意。(11)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言守天下时重文,遭祸乱时重武。(12)易:改也。(13)庶几:言有幸。(14)至尊:指帝位。(15)知:谓知朕意。(16)善善及后世:谓世传国为侯。(17)行:言所以行赏。(18)常在朕躬:谓赏罚之权操于朕躬(皇帝自称)。(19)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己:谓遭霜露寒凉之疾轻,何忧于病不止。罹(lí):遭也。恙(yàng):忧也。(20)章:明也。(21)少闲:言稍有空闲。(22)赐告牛酒杂帛:赐予休假及牛酒杂帛。(23)瘳(chōu):病愈。 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1)。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继踵为丞相(2)。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墟)而已(3),至贺、屈牦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唯庆以惇谨(4),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 (1)终:公孙弘死于元狩二年(前121),终年八十,则当生于汉高帝七年(前200)。(2)李蔡:李广之弟。见本书《李广传》。石庆:石奋之予。见本书《万石传》。公孙贺、刘屈氂:本书有其传。继踵:言相蹑。(3)丘墟:废墟。(4)惇:厚也。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1),诏征巨野令史成诣公车(2),度留不遣,坐论为城旦(3)。 (1)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2)巨野:县名。属山阳郡,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南。公车:官署名。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征召皆总领之。(3)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四岁刑。论决为髠钳,输边,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 元始中(1),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俸)禄以给敌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2),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3)。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励)俗,圣王之制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见为适(嫡)者(4),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2)制度:应助曰:“礼,贵有常尊,衣服有品。”(3)诡服:指有意穿的鄙服。殊科:谓不一样。(4)次:世次。 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1)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数(shuò):屡次。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上不报(4),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人:赐给卜式四百人更赋钱。外徭:谓出徭戍钱,即更赋钱。(8)匿:藏也。(9)中郎:近侍之官。属郎中令(光禄勋)。(10)左庶长:爵名,第十级。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1)。岁余,羊肥息(2)。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3),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喉氏令(4),缑氏便之;迁成皋令(5),将漕最(6)。上以式朴忠(7),拜为齐王太傅(8),转为相(9)。 (1)草:草鞋。(2)羊肥息:言羊既肥又生多。(3)去:除也。(4)缑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5)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6)将漕最:言其领漕,课最上。(7)朴:质也。(8)齐王太傅:齐王国太傅,辅佐齐王。(9)相:诸侯王国之相,统众官。 会吕嘉反(1),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 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2)。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3),以尽臣节(4)。”上贤之,下诏曰:“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5)。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6)。齐相雅行躬耕(7),随牧蓄(畜)番(蕃)(8),辄分昆弟,更造(9),不为利惑(10)。日者北边有兴(11),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发恶(12),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13),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1)吕嘉反:见本书《南越传》,(2)强国不犯:国家威强而不见侵犯。(3)子男:自谓其子。临菑: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习弩:古时临淄入长于射弩。博昌:县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博昌习船:古时博昌临近渤海,故长于使船。(4)以尽臣节:谓从军以尽死节。(5)报德以德,报怨以直:《论语·宪问篇》有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故诏引之。(6)未有奋由直道:言元欲愤激而从于报怨以直之道。奋:愤激。由:从也。(7)雅行:言行为雅正。(8)畜蕃:言畜牧滋多。(9)更造:意谓再行创业。(10)不为利惑:谓不惑于利。 (11)日者:往日。兴:谓发军。(12)岁恶:犹凶岁。年谷不登。(13)首奋:为首愤激。 元鼎中(1),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2)。上由是不说(悦)式。明年当封禅(3),式又不习文章(4),贬秩为太子大傅,以兒宽代之,式以寿终。 (1)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2)可罢:卜式言可罢盐铁等事,详见本书《食货志》下。(3)明年:指元封元年(前110)。是年武帝至泰山封禅。(4)文章:谓文物典章。 兒宽,千乘人也(1)。治《尚书》,事欧阳生(2)。以郡国选诣博士(3),受业孔安国(4)。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5)。时行赁作(6),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7),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8)。 (1)千乘:县名,属千乘郡,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北。(2)欧阳生:见本书《儒林传》。(3)郡国:“国”字衍。千乘为郡,非国名。(4)孔安国:见本书《儒林传》。(5)都养:当炊事员。(6)赁作:当佣工。(7)射策: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出试题于簿策,分甲乙科,列于案上,应试者随意取答,然后由主试者审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掌故:官名,主故事,属太常。(8)文学卒史:主行文书。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智)自将(1),善属文(2),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3),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4),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5),除为从史(6),之北地视畜数年(7)。还至府,上畜簿(8),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9),椽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椽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10)。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向)学,以宽为奏漱椽(11),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12)。见上,语经学。上说(悦)之,从问《尚书》一篇(13)。擢为中大夫(14),迁左内史(15)。 (1)有:杨树达以为当作“以”。将:卫也。(2)属:缀也。(3)张汤:本书有其传。(4)史:谓善史书者。(5)署曹:委任职务。(6)从史:一般小吏。(7)北地:郡名。治马领(在今甘肃庆阳西北)。畜:指廷尉在北地郡的牲畜。(8)薄:谓文计。(9)却:退也。(10)掾:古代属官的通称。(11)奏谳掾:掌奏报与定案文书之属吏。(12)侍御史:官名。属御史大夫。(13)从问《尚书》:事详本书《儒林传》。(14)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15)左内史:内史掌治京畿地方,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甲仁厚士,推情与下(1),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2),定水令以广溉田(3)。收租税,时裁阔狭(4),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5),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6),课更以最(7)。上由此愈奇宽。 (1)与:犹接待。(2)六辅渠:古代关中地区六道人口灌溉渠道之总称。元鼎六年(前111)在兒宽主持下,于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道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3)水令:用水之法。(4)截:审度。阔:谓宽裕。狭:谓窘迫。(5)课殿:考核最下。(6)输租繦属不绝:谓输租者接近,不绝于道。繦:绳索。(7)课更以最:考核变为最上等。 及议欲放(仿)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1),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2),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向),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3),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4),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5)。唯圣主所由(6),制定其当(7),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8),使群臣得人自尽(9),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10),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11),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1)司马相如:本书有其传。(2)统揖:总揽,总统。(3)此谓封禅之享荐,不是常礼,故经无其文。(4)祛:举也。(5)称:副也。(6)由:从也。(7)当:犹中。(8)优游:言不决。(9)人自尽:意谓各自为是,各执己见。(10)极:犹准。准则。(11)金声而玉振之:言宣扬德音,如金玉声。 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书曰:“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1)。间者圣统废绝(2),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3),宗祀泰一(4),六律五声(5),幽赞圣意(6),神乐四合(7),各有方象(8),以丞嘉祀(9),为万世则(10),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11),登告岱宗(12),发祉闿(开)门,以侯景至(13)。癸亥宗祀(14),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肃邕(雍)永享(15)。光辉充塞(16),天文粲然(17),见(现)象日昭(18),报降符应(19)。臣宽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制曰:“敬举君之觞。” (1)属:连接。象:指政教之法象。(2)圣统:圣人之遗业,谓礼文。(3)祖:始也。辟雍:古代的大学,又为祭祀之所。(4)宗:尊也。泰一:神祠名。见本书《郊祀志》。(5)六律:谓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五声:宫、商、角、徵、羽。(6)幽:深也。赞:明也。(7)神乐:谓柯神之乐。(8)方象:谓四方景象。(9)丞:同“承”。(10)则:法也。(11)将建大元:谓将改年号。本瑞:谓天瑞。(12)岱宗:泰山。(13)景:谓景象。(14)癸亥:甲子六十之末日;次日即子,为六十日之元。 (15)肃雍永享:言既敬且和,永享于天。肃,敬也。雍,和也。(16)塞:满也。 (17)粲然:光明貌。(18)昭:明也。(19)报降符应:谓天报答而降下符应。 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1):“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2)。”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语在《律历志》。 (1)司马迁:本书有其传。(2)正:谓改正。 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1),居位九岁(2),以官卒。 (1)易:轻也。(2)九岁:当作“八岁”。兒宽自元封元年为御史大夫,卒于太初二年十二月(见《武纪》),在位八年。 赞曰: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雀)(1),远迹羊承之间(2),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义)安(3),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4),见主父而叹息(5)。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6),卫青奋于奴仆(7),日出于降虏(8),斯亦囊时版筑饭牛之朋已(9),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10),笃行则石建、石庆(11),质直则汲黯、卜式(12),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13),定令则赵禹、张汤(14),文章则司马迁、相如(15),滑稽则东方朔、枚皋(16),应对则严助、朱买臣(17),历数则唐都、洛下闳(18),协律则李延年(19),运筹则桑弘羊(20),奉使则张骞、苏武(21),将率则卫青、霍去病(22),受遗则霍光、金日碑(23),其余不可胜纪(24)。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25),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木进(26)、刘向、王褒以文章显(27),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28),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29),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30),亦其次也(31)。 (1)鸿:大雁。渐:进也,此喻公孙弘等有鸿之大材,未进之时为燕雀所轻。(2)远迹:远窜其迹。(3)又安:太平无事。(4)枚生:枚乘,本书有其传。(5)主父:主父偃,本书有其传。(6)弘羊:桑弘羊,见《食货志》。(7)卫青:本书有其传。(8)日碑:金日碑,本书有其传。(9)版筑饭牛之阙:指傅说、宁戚。相传商代傅说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商王武了任为大臣,治理国政。宁戚,即宁越。相传春秋时齐桓公郊迎客,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以为非常人,命以后车载之而归,用为客卿。(10)董仲舒:本书有其传。(11)石建、石庆:见本书《万石传》。(12)汲黯:本书有其传。 (13)韩安国、郑当时:本书有其传。(14)赵禹:见本书《酷吏传》。张汤:本书有其传。(15)相如:司马相如。(16)东方朔:本书有其传。枚皋:见本书《枚乘传》。(17)严助、朱买臣:本书有其传。(18)唐都、洛下闳:见本书《律历志》。(19)李延年:见本书《佞幸传》。(20)运筹:划策。 (21)张骞、苏武:本书有其传。(22)霍去病:本书有其传。 (23)受遗:受先帝之遗命。霍光:本书有其传。(24)纪:记也。 (25)茂异:茂才异等之简称,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26)萧望之:本书有其传。梁丘贺、夏侯胜、严彭祖、尹更始:见本书《儒林传》。韦玄成:见本书《韦贤传》。(27)刘向、王褒:本书有其传。(28)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本书有其传。(29)黄霸、王成、龚遂、召信臣:见本书《循吏传》。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张敞:本书卷七六有其传。严延年:见本书《酷吏传》。(30)参:考察之意。其:指汉皇帝。(31)其:指汉武帝。其次:谓次于武帝时之臣。 |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