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新注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业(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数。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夹氏》。(4)《诗》分为四:谓《毛氏》(毛亨)、《齐》(齐人辕固)、《鲁》(鲁人申培)、《韩》(燕人韩婴)。(5)黔首:劳动人民。(6) 简脱:编简之绳断,则简脱落。(7)写书之官:指抄书者。(8)秘府:宫中藏书处。(9)谒者:官名。属郎中令。(10)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刘向:字子政。《楚元王传》附其传。(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卫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时星历。数术:占卜之书。(13)侍医:少府太医令之属官。方技:医药之书。(14)录:刘向的《书录》,附于原书的,谓之《叙录》;汇于一书者,则为《别录》,已佚。(15)侍中:加官。奉车都尉:官名。掌御乘舆车。歆:刘歆,字子骏。刘向之子。《楚元王传》附其传。(16)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略:概要。(17)《六艺》:《六经》。 《易经》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传周氏》二篇(3)。字王孙也(4)。《服氏》二篇(5)。《杨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8)。《韩氏》二篇。名婴(9)。《王氏》二篇。名同(10)。《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12)。《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13)。《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14)。《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1)《易经》: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传,已亡。(3)《易传周氏》:书己亡。(4)字王孙也:此为班氏原注,无“师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书已亡。服氏:齐人,号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杨氏》:书已亡。(7)杨何:汉武帝时五经博士之一,宫至中大夫。(8)《蔡公》:书已亡。蔡公:其人无考。(9)《韩氏》:书已亡。姚振宗云:《韩诗外传》问有引《易》文者,亦《韩氏易》也。(10)《王氏》:书已亡。 王同:字子中,东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书已亡。《儒林传》云: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今小章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传”二字为文。 (12)《古五子》:书已亡。《初学记》文部引刘向《别录》曰: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篇》,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号曰《五子》。所谓“古”,是指用篆文字的书,以区别于用隶字写的今文书。(13)《淮南道训》:书已亡。(14)《神输》:颜师古引刘向《别录》曰:《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书残,《四库全书》著录《京氏易传》三卷,入子部数术类。京房:字君明,顿丘人,曾为魏郡太守。所谓《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学。五鹿充宗:其为《梁丘易》。段嘉:《儒林传》作“殷嘉”。东海人,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书已亡。章句:对经师教授经书分章、断句、释义之称。(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计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此为《易》书之统计。《汉志》每书之后皆计之。 《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7)。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8),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9)。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10),或脱去“无咎”、“悔亡”(11),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2)。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所谓伏羲氏画卦,乃言《易》之创始。(2)物:万物,万事。(3)效:犹“见”。(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上下篇。《经》文有《卦辞》、《爻辞》。(5)十篇:此言《传》文,实有七种十篇,除《象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还有《说卦》、《杂卦》各一篇。此十篇称《十翼》。(6)更:经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书,而《易》为篮卜之事,传者不绝:秦始皇焚书,命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王先谦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见《儒林传赞》。(9)费:费直,字长翁,东莱人。高:高相,沛人。两人同时,未立于学官。(10)中:指秘府。(11)“无咎”、“悔亡”:皆经文。(12)此段为《易》学之小序。《汉志》每种书后皆有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1)。《经》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3)。《欧阳章句》三十一卷(4)。《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6)。《欧阳说义》二篇(7)。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8)。许商《五行传记》一篇(9)。《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10)。《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11)。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刘向《稽疑》一篇(13)。(1)《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包括典、漠、训、诰、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2)《经》二十九卷:书已亡。此是今文。(3)《传》四十一篇:此伏生《尚书大传》。已残。《四库全书》录《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4)《欧阳章句》:书已亡。杨树达引庄述祖云:欧阳《经》三十二卷,《章句》仅三十一卷,其一卷无章句,盖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书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胜,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书已亡。故:同“诂”。(7)《欧阳说义》:书已亡。(8)《五行传记》书已亡。《五行传记》即《洪范五行传论》。(9)许商:汉长安人,字长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书》:书已残。今《四库全书》著录十卷,入别史类。(11)《议奏》:书已亡。汉宣帝时于石渠阁大集儒生讨论经旨异同,帝为称别临决。参与讨论者,有林尊、欧阳地余、周堪、张山柑、假仓等。(12)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陈国庆曰:“王氏《补注》本《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为一行,即作一家计算,则适符九家之数。大小夏侯《经》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欧阳《经》作三十二卷,合计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颜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撰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国献之。遭巫蛊事(5),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6),《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7),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论衡·正说篇》以为景帝时。(4)得多十六篇:此谓考见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蛊事:详见《武五子传·戾太子传》。(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经。(7)尔雅:近正之意。(8)古今语:古语为方言,今语指汉语。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1)。《鲁故》二十五卷(2)。《鲁说》二十八卷(3)。《齐后氏故》二十卷(4)。《齐孙氏故》二十七卷(5)。《齐后氏传》三十九卷(6)。《齐孙氏传》二十八卷(7)。《齐杂记》十八卷(8)。《韩故》三十六卷(9)。《韩内传》四卷(10)。《韩外传》六卷(11)。《韩说》四十一卷(12)。《毛诗》二十九卷(13)。《毛诗故训传》三十卷(14)。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1)《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书已亡。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2)《鲁故》:书已亡。《鲁故》,申公作。所谓“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比(颜师古说)。(3)《鲁说》:书已亡。王先谦据《儒林传》云:《鲁诗》有《韦》(韦贤)、《张》(张长安)、《唐》(唐长宾)、《褚》(褚少孙)之学。此《鲁说》,弟子所传。(4)《齐后氏故》:书已亡。后氏:后苍,字近君,辕固生再传弟子。所谓“后氏故”盖后苍子弟所推说。(5)《齐孙氏传》:书已亡。(6)《齐后氏传》:书已亡。(7)《齐孙氏故》书已亡。(8)《齐杂记》:书已亡。(9)《韩故》:书已亡。王先谦曰:此韩婴自力本经训故,以别于《内外传》者,故《志》首列之。(10)《韩内传》:书已亡。(11)《韩外传》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韩说》:书已亡。此书为韩氏徒众所传。(13)《毛诗》:今存。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云:《毛诗》经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则为二十九卷。(14)《毛诗故训传》:今存。作者为毛亨(参《四库提要》)。毛氏传诗多古文,其释实兼诂、训、传三体,故名其书《故训传》。(15)六家:指鲁、齐、韩、后氏、孙氏、毛氏。今计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1)。”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2),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3),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4)。 (1)《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书,非专指鲁《春秋》。(3)与:如也。(4)毛公之学……未得立:汉代有两个毛公,作《训故传》者为毛亨,为河间献王博士者为毛苌。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1)。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2)。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4)。 《曲台后仓》九篇(5)。 《中庸说》二篇(6)。 《明堂阴阳说》五篇(7)。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8)。 《周官传》四篇(9)。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12)。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13)。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1)《礼古经》、《经》:其书有存有亡。陈国庆曰:“《礼经》即《仪礼》。初名《士礼》。盖古人进退揖让之节,婚丧宴饮之道。十七篇,在汉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本,亦即现今通行本。”其作者,有二说,古文学派以为是周公,今文学派以为是孔子。还有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记》:书已残。《记》,即《礼记》。钱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传而言也。《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协百三十一篇之数。”陈国庆曰:“《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尽皆戴德之旧,多系后人杂取诸书,弥缺补遗。其势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小戴》四十九篇,本《志》无专录,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盖皆孔门七十二子后学所记者。清《四库全书》著录《礼记正义》四十九篇六十三卷。”(3)《明堂阴阳》:书已亡。(4)《王史氏》:书已亡。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5)《曲台后仓》:书已亡。当作《曲台后仓记》。颜师古引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6)《中庸说》:书已亡。此非今存《戴记》中之《中庸》(顾实说)。 (7)《明堂阴阳说》:书已亡。(8)《周官经》:书存。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宫》,以《考工记》充之。”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云:“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此书的来源与作者,诸说不一。(9)《周官传》:书已亡。(10)《军礼司马法》:书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司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禅群祀》:书已亡。 (12)《封禅议对》:书已亡。汉武帝时设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见《兒宽传》)。(13)《汉封禅群祀》:书已亡。 (14)《议奏》:书已亡。(15)凡《礼》十三家等句:陈国庆曰:“今计《司马法》一家为新入者,如未计在内,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锗(1)。”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2),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3)。”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4)。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5),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6)。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序卦》之辞。错:置也。(2)曲:犹事也。(3)“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刘光汉《古书疑义举例补》曰:“古籍以三字形容众多之词。其数之最繁者则拟以三百之数,以见其多。其数之尤繁者,则拟以三千之数,以见其尤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犹言数百数千耳。不必以三为限,亦不必定以《周礼》、《仪礼》沽之也。”(4)《土礼》十七篇:陈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号墓中,出现汉代竹木简所写仪礼,包含三部分,甲本是仪礼士相见之礼等七篇,乙本是丧服传一篇,丙本是丧服经。甘肃省博物馆定为是汉代今文经,疑为庆普所传之本。”(5)淹中:里名。(6)愈:胜也。 《乐记》二十三篇(1)。 《王禹记》二十四篇(2)。 《雅歌诗》四篇(3)。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5)。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7)。 (1)《乐记》:书残。顾实《汉志讲疏》曰:《小戴记》有《乐记篇》。孔颍达曰,“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入《礼记》,在刘向前也。至刘向为《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又载余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惜此十二篇不入《戴记》而竟亡也。”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曰,《乐记》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孙尼子》”。(2)《王禹记》:书已亡。(3)《雅歌诗》:书已亡。(4)《雅琴赵氏》:书已亡。(5)雅琴师氏:书已亡。(6)《雅琴龙氏》: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7)凡《乐》六家等句:所计家数、篇数不误。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1)。”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二者相与并行(4)。周衰俱坏,乐尤微吵(妙),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5)。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6),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7),而不能言其义(8)。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9),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10),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1)《易》曰等句:引文为《易·豫卦》象辞。殷:盛也。(2)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通典》云:黄帝作《咸池》。少吴作《大渊》,颛顼作《六茎》,帝舍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纣弃先祖之乐,作淫声。周武王作《王武》,周公作《勺》。又有《房中之乐》,歌以后妃之德。(3)孔子曰等句:《孝经·广要道章》载孔子之言。(4)二者相与井行:谓乐与礼相辅而行。(5)郑、卫:郑卫之音,乃俗乐。遗法:指雅乐之遗法。(6)制氏:鲁人,善乐事(服虔说)。(7)纪:识也。(8)义:义理。(9)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此说不足据。按《史记》,魏文侯逝世至汉文帝元年已二百余年,岂有汉文帝得魏文侯之乐人窦公事,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已辩之。(10)八佾之舞:大型舞,八人为列,共八列,八八六十四人。(11)内史丞:官名。属内史。(12)浸:逐渐。微:隐也。 《春秋古经》十二篇(1),《经》十一卷。公羊、毅梁二家(2)。 《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3)。 《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4)。 《毅梁传》十一卷。榖梁子,鲁人(5)。 《邹氏传》十一卷(6)。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7)。 《左氏微》二篇(8)。 《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9)。 《张氏微》十篇(10)。 《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11)。 《公羊外传》五十篇(12)。 《榖梁外传》二十篇(13)。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14)。 《榖梁章句》三十三篇(15)。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16)。 《公羊颜氏记》十一篇(17)。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18)。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19)。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20)。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21)。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22)。 《战国策》三十二篇。记春秋后(23)。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24)。 《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25)。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26)。 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27)。 《太古以来年纪》二篇(28)。 《汉著记》百九十卷(29)。 《汉大年纪》五篇(30)。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31)。省《太史公》四篇(32)。 (1)《春秋古经》:今存。《春秋古经》:指孔子整理的《春秋》,即《古文本春秋经》,《左氏传》所据之本。(2)《经》,公羊、榖梁二家:今存。《左传》十二篇,十二公各一篇。《公羊》、《榖梁》二家合闵公于庄公,故十一卷。陈直曰:“清代学者说三传,皆言在晋以前,经与传分。以余考之,有分有连。经与传分者,熹平石经、正始石经是也。经与传连者,元和公羊隶砖是也。此砖1925年,西安西南乡出土,第一行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第一句是春秋经,以下皆公羊传文(见拙著《关中秦汉陶录续录》),可见分连并无定式。”(3)《左氏传》:今存。《左传》与《春秋古经》之配合,始于晋杜预。《左传》的作者为谁,历来颇有争议。(4)《公羊传》:今存。《公羊传》的作者为谁,古来也有争议。(5)《榖梁传》:今存。榖梁子:其名有喜、嘉、赤、寘、俶诸名,各说不一。(6)《邹氏传》:书已亡。钱大昭《汉书辨疑》:“王吉能力《驺氏春秋》,即此也。邹、驺古字通。”(7)书早亡。有录无书:有录,《七略》著其名;无书,班固作志时已亡。(8)《左氏微》:书已亡。微:谓《春秋》之支别(沈钦韩说)。(9)《铎氏微》:书已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铎椒为楚威王太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10)《张氏微》:书已亡。作者疑是张苍(沈钦韩说)。(11)《虞氏微传》:书已亡。周寿昌引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樶》九卷以授荀卿,是虞氏亦专为左氏学。(12)《公羊外传》:书已亡。(13)《榖梁外传》:书已亡。(14)《公羊章句》:书已亡。(15)《榖梁章句》:书已亡。(16)《公羊杂记》:书已亡。(17)《公羊颜氏记》:书已亡。汉颜安乐(字公孙)所说(沈钦韩说)。《摹平石经·公羊碑》有《颜氏说》。(18)《公羊董仲舒治狱》:书已亡。《后汉书·应劭传》云:故胶西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19)《议奏》:书已亡。(20)《国语》:今存。作者为谁,说者不一。(21)《新国语》:书已亡。(22)《世本》:书已亡。清代以来有多种辑本。近有《世本八种》出版。(23)《战国策》:今存。有高诱、姚宏注本。《四库简目》云:“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因诱注残本而补之。其中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为高诱原注,余皆宏所补注也。”(24)《奏事》:书已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有秦始皇、二世巡行天下于名山刻石之文,多为李斯手笔。(25)《楚汉春秋》:书亡于南宋。(26)《太史公》:今存。《太史公》,又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书》。东汉以来称《史记》。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缺十篇,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阙。”(27)冯商所续《太史公》:书已亡。冯商:字子高,阳陵人。(28)《太史公以来年纪》:书已亡。(29)《汉著记》:书已亡。其书或谓如《起居注》(颜师古说),或曰未必属于《起居注》(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0)《汉大年纪》:书已亡。(31)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顾实《汉志讲疏》云:《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篇,本为一行。合计二十九家。其公、谷二家经各十一卷,合得九百一篇,凡多六家,少四十七篇。(32)省:谓刘氏本有而班氏省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1)。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徽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3),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4),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榖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1)式:“戒”之误。王念孙《读书杂志》五:“式”本作“戒”,字之误也。言行之是者可以为法,非者可以为戒,故曰慎言行,昭法戒。(2)(仲尼)称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八佾篇》。微:成也。献:贤也。(3)仍:因也。(4)事实:即本事。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1)。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2)。 《鲁》二十篇,《传》十九篇(3)。 《齐说》二十九篇(4)。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5)。 《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6)。 《鲁王骏说》二十篇(7)。 《燕传说》三卷(8)。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9)。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10)。 《孔子三朝》七篇(11)。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12)。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13)。 (1)《论语》古二十一篇:书已亡。王应麟《汉志考证》:何晏序云:古《论》惟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马国翰有《古论语》辑佚六卷。(2)《齐》:书已亡。《问王》:“《问玉》”之误(顾实《汉志讲疏》)。(3)《鲁》:《鲁论》。汉以后称《论语》。今存。《传》:解释《论语》者。已亡。《论语》在汉代有三种:《古论》、《齐论》、《鲁论》。《鲁论》二十篇,为现行《论语》所据之本。原作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经汉人张禹、郑玄两次改订。(4)《齐说》:书已亡。汉代传此学者,惟王吉(字子阳)名家。(5)《鲁夏侯说》:书已亡。撰者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官为太子太傅。(6)《鲁安昌侯说》:书已亡。张禹所撰。(7)《鲁王骏说》:书已亡。王骏:王吉之子。(8)《燕传说》:书已亡。(9)《议奏》:书已亡。参与石渠论议之《论语》家有韦玄成、萧望之、梁丘临等。(10)《孔子家语》:书已亡。非后世所传之《家语》。(11)《孔子三朝》:书已亡。沈钦韩曰:今《大戴记》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周兵》、《少闲》七篇。三朝:言孔子三次朝见鲁哀公。(12)《孔子徒人图法》:书已亡。 (13)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今计十二家,二百三十篇,多一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集)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1)。传《鲁论语》者(2),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承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3),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1)王吉:字子阳。时称王阳。贡禹:字少翁。本书卷七十二有两人传。胶东:王国名。庸生:名谭。(2)《鲁论语》:汉时只称《鲁论》,多“语”字。(3)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韦贤:字长懦,鲁国邹人。《汉书》有其传。鲁:王国名。扶卿:孔安国之弟子(见《论衡·正说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本书有其传。张禹,字子久,河内轵人。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1)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2)。 《长孙氏说》二篇(3)。 《江氏说》一篇(4)。 《翼氏说》一篇(5)。 《后氏说》一篇(6)。 《杂传》四篇(7)。 《安昌侯说》一篇(8)。 《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9)。 《尔雅》三卷二十篇(10)。 《小尔雅》一篇(11),《古今字》一卷(12)。 《弟子职》一篇(13)。 《说》三篇(14)。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15)。 (1)《孝经古孔氏》:书已亡。(2)《孝经》:书今存。作者大概是七十子之徒。 陈国庆曰:《孝经》的版本,计有四种:一、古文本,出孔子宅中者,已亡。二、隋代后得古文本,《隋志》言之,已亡。三、清代后得日本古文本,伪作,今尚存,即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所刻者。四、今文本,汉初颜贞所献,凡十八章,今存,即《十三经注疏》所据之本。(3)《长孙氏说》:书已亡。(4)《江氏说》:书已亡。(5)《翼氏说》:书已亡。翼氏:翼奉,后仓之弟子。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6)《后氏说》:书已亡。(7)《杂传》书已亡。(8)《安昌侯说》:书已亡。安昌侯:张禹。(9)《五经杂议》:书已亡。王先谦曰:此经总论也。《尔雅》、《小尔雅》、《诸经通训》、《古今字》、《经字异同》,皆附焉。(10)《尔雅》:书今存。二十篇:今为十九篇。清《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录《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1)《小尔雅》:今存。孔氏壁中文(沈钦韩说)。《唐志》有《李轨解》一卷。李善《文选注》引《小尔雅》皆作《小雅》。(12)《古今字》:书已亡。章学诚《校雠通义》内篇三:案《尔雅》,训诂类也,主于义理。《古今字》,篆隶类也,主于形体。其二书不当入《孝经》。(13)《弟子职》:今存。此书是言古代小学生守则。今为《管子》第四十九篇。(14)《说》:已亡。此《弟子职说》(王先谦说)。(15)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说》三篇,本不分行,为十一家;今皆另提行,则为十三家。今计五十六篇,少三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1)。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2)。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3)”,“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1)孔子为曾子陈孝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孔子弟子。“孔以为能通孝道,故受之业,作《孝经》。”王应鳞不信此说,曰:“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2)《孝经调师古引桓谭《新论》,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3)续:嗣续。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1)。 《八体六技》(2)。 《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3)。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4)。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5)。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6)。 《训纂》一篇。扬雄作(7)。 《别字》十三篇(8)。 《苍颉传》一篇(9)。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10)。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11)。 杜林《苍颉故》一篇(12)。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13)。 (1)《书籀》:书已亡。史籀(zhòu):太史籀书之意。非人名,所谓“周宣王太史”,乃误解。籀:读也。(参考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2)《八体六技》:书已亡。 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六技: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书、虫书。(3)《苍颉》:书已亡。清以来有多种辑本。(4)《凡将》:书亡于宋。(5)《急就》:书今存。《急就》,或称《急就章》。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晁公武说)。陈国庆曰:“今《四部丛刊》据涉园藏明抄本影印凡三十二章,正文一千一十六字,未分章,有复字。”(6)《元尚》:书已亡。(7)《训纂》:已亡。(8)《别字》:今存。钱大昕曰:“即扬雄撰《方言》十三卷也。本名《轩史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或称《别字》,或称《方言》,皆省文也。”清《四库全书》将《方言》十三卷著录于经部小学类。顾炎武曰:别字,今之谓之白字,乃别音之字转。姚振宗同意顾氏之说,而否定钱氏以为即是方言之说。(9)《苍颉传》:书已亡。清以来有多种辑本。(10)扬雄《苍颌训纂》:书已亡。王先谦曰:此合《苍颉》、《训纂》为一。(11)杜林《苍颉训纂》:书已亡。杜林:东汉初人。姚振宗曰:班氏修志时,其人已早卒,书已行世,因并附入,非通例也。(12)《苍颉故》:已亡。故:训诂。(13)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除后入扬雄、杜林二家不计,正合十家。如以《八体六技》为八篇(钱大昭《汉书辨疑》引李赓艺说),又不计后入的三篇,正合四十五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1)。”“夬,扬于王庭(2),”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3),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4)。汉兴,萧何草律(5),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6),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7)。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8)!”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9)。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10)。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11),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12),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13)。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14)。《凡将》则颇有出矣(15)。至元始中(16),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17),凡一百二章(18),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19),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夬:《易》之夬卦。夬(guài):决也;诀也。(2)“夬,扬于王庭”:引文为《易·夬卦》之辞。(3)保氏:地官之属。(4)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颜师古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台义,以见指,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5)草:创造之。(6)六体:疑误。此与上文云“八体六技”,显然矛盾。吴恂曰:“愚谓‘字或不正,辄举劾’下,当有脱文,似宜增:《八体》者: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云云。然后下接《六技》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云云。如是较合,此缘《八体》者以下文尽阙,后人故改上文《八体》之八为六,并更下之《六技》为《六体》也。”陈直曰:“西汉时另盛行一种龟蛇书体。余所见者,有‘与天毋极’瓦,毋字作龟蛇体。有‘西乡’印,有‘西神’瓦筒题字,西字皆作龟蛇(以上均拓本)。……类于后代之美术书体。”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吴仁杰《两汉书刊误补遗》曰,太史课试,善史书者以补史书令史,而分隶尚书及御史也。”(7)人用其私:言各任私意而为字。(8)孔子曰等句:引文为《论语·卫灵公篇》载孔子语。史:即《史籀》、大篆诸书。文:即字。(9)秦篆:即小篆。(10)隶书等句:许慎《说文叙》曰:秦“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11)里阁书师:间里中教授字书的先生。(12)凡五十五章:计有三千三百字。(13)复:重复。(14)《苍颉》中:在《苍颉》二千三百字之中。(15)出:言多出于《苍颉》之字。(16)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17)臣:班固自称。(18)一百二章:如仍以每章六十字计,则为六千一百二十字。(19)张敞:字子高。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1)。 (1)凡六艺一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陈国庆曰:“今计一百十七家,三千零八十二篇,多十四家,少四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1)”,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2),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3)。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4)。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5),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6)。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7),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8)。 (1)故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言若无阴阳变化之《易》道,则乾坤几乎灭息。(2)五学:谓学者学《乐》、《礼》、《诗》、《书》、《春秋》。(3)犹五行之更用事:姚明辉《汉志注解》曰:五常之于五行,仁为木,义为金,礼为火,智为水,信为土。五学既为五行之道,则其递相教,亦如五行之更用事也。(4)三十而五经立:钱大昭曰:三年而通一艺,故孔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5)多闻阙疑之义:《论语·为政篇》载孔子“多闻疑缺,慎言其余,则寡尤”之语,故《志》引之。(6)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言其烦琐。(7)此言已所习者则保守之,未尝见者则妄毁之。(8)此段为一略之总论。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1)。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2)。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3)。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4)。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5)。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6)。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7)。 《魏文侯》六篇(8)。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9)。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10)。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11)。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12)。 《羋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13)。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14)。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15)。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16)。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17)。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18)。 《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19)。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20)。 《宁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21)。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22)。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23)。 《李氏春秋》二篇(24)。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25)。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26)。 《俟子》一篇(27)。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28)。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29)。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30)。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31)。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32)。 《陆贾》二十三篇(33)。 《刘敬》三篇(34)。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35)。 《贾山》八篇(36)。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37)。 《贾谊》五十八篇(38)。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39)。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40)。 《兒宽》九篇(41)。 《公孙弘》十篇(42)。 《终军》八篇(43)。 《吾丘寿王》六篇(44)。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45)。 《庄助》四篇(46)。 《臣彭》四篇(47)。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48)。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49)。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50)。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51)。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52)。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53)。 (1)《晏子》:书今存。《晏子》,《隋志》称《晏子春秋》。清《四库全书》著录《晏子春秋》八卷,入史部传记类。撰者必非晏婴,因书中有述晏婴遗事。《列传》:指《史记·管晏列传》。(2)《子思》:书已残。清《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著录《子思子》一卷。(3)《曾子》:书已残。清《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著录有《曾子》一卷。(4)《漆雕子》:书已亡。启:即开,因避汉景帝讳而改。“后”乃衍文(郭床若说,见《儒家八派的批判》)。(5)《宓子》:书已亡。宓:与“伏”同。(6)《景子》:书已亡。(7)《世子》:书已亡。(8)《魏文侯》:书已亡。(9)《李克》:书已亡。(10)《公孙尼子》:书已亡。(11)《孟子》:书今存。今存内篇七篇。外书四篇已佚。《列传》:指《史记·孟子列传》。(12)《孙卿子》:书今存。孙卿子,即苟况。三十三篇:王应麟《考证》“当作三十二篇”。(13)《羋子》:书已亡。“吁子”之误(王念孙说)。(14)《内业》:书已亡。(15)《周史六弢》:书已亡。师古以为即《六韬》。梁启超《诸子略考释》指出师古说错误,又说“六”乃“大”之误,《古今人表》有“周史大”,为“弢”之误。(16)(17)(18)(19)(20)(21)(22)(23)(24)(25)(26)书皆亡。(27)《俟子》:书已亡。师古引李奇曰:或作《侔子》。(28)(29)(30)(31)(32)书皆亡。(33)《陆贾》:书己残。陈国庆曰:此书今名《新语》,凡十二篇,为二卷。陆贾:《汉书》有其传。(34)《刘敬》:书已亡。刘敬:本性娄,汉高帝赐姓刘氏。本书有其传。陈国庆曰:“本传载敬说高帝都秦,与冒顿和亲,徙民实关中,凡三事,或即此三篇。(35)《孝文传》:书已亡。(36)《贾山》:书已亡。(37)《太常蓼侯孔臧》:书已亡。此书疑即《孔丛子》(参考章太炎《国故》)。(38)《贾谊》:今存。《贾谊》,《新唐志》始称《贾谊新书》,自后即称《新书》。今存五十六篇,缺二篇。(39)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书已亡。河间献王:刘德,景帝之子。《景十三王传》有其传。(40)《董仲舒》:书已残。梁启超《诸子略考释》:“疑今本《繁露》八十三篇,即在此百二十三篇中也。”(41)(42)(43)(44)(45)(46)(47)书皆已亡。(48)《钩盾冗从李步昌》:书已亡。据《百官表》,少府有钧盾令丞,冗从为散员。(49)《儒家言》:书已亡。(50)《盐铁论》:今存。桓宽:字次公,汝南人。汉昭帝时参与论盐铁事。(51)刘向所序六十七篇:存而不全。陈国庆曰:“《新序》今存十卷,《说苑》存二十卷,《世说》今佚,《列女传》存八卷,《颂图》或百或无,《隋志》入史部杂史类,清《四库全书》著录入子部儒家类。”(52)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法言》、《太玄》,今存。《乐》已亡。《箴》谓官箴。姚明辉《汉志注解》云,“今案《艺文类聚》、《初学记》、《古文苑》诸书所载,有《州箴》十二首,《官箴》十六首”。(53)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今不计扬雄,凡五十二家,八百四十六篇。《志》统计不准确。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1),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2),宪章文武(3),宗师仲尼(4),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5)。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6)。”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7)。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僻)儒之患。 (1)司徙:《周礼·地官司徒》言司徒掌邦教,佐国王。(2)祖:始也。述:修也。(3)宪:法也。章:明也。(4)宗:尊也。(5)于道最为高:此对儒家极力推崇。(6)孔子曰等句:《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对人称誉,当试以事,观其实效。(7)惑者既失精微等句:顾实《汉志讲疏》:惑者为谁,章句鄙儒,如秦延君是也。僻者为谁,曲学阿世,如公孙弘是也。二者皆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1)。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2)。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3)。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4)。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5)。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6)。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7)。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8)。 刘向《说老子》四篇(9)。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10)。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11)。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12)。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13)。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14)。 《老成子》十八篇(15)。 《长卢子》九篇。楚人(16)。 《王狄子》一篇(17)。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于称之(18)。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19)。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20)。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21)。 《宫孙子》二篇(22)。 《鶍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鶍为冠(23)。 《周训》十四篇(24)。 《黄帝四经》四篇(25)。 《黄帝铭》六篇(26)。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27)。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28)。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29)。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30)。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31)。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32)。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33)。 《臣君子》二篇。蜀人(34)。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35)。 《楚子》三篇(36)。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37)。 右道三十六家,九百九十三篇(38)。 (1)(2)(3)(4)书皆已亡。(5)《管子》八十六篇:残。原本八十六篇,至梁隋时亡十篇,宋时又亡《五言》一篇(严可均说)。作者不是管仲,是杂家的汇集。(6)《老子邻氏经传》:《老子》今存二卷,八十一章。《邻氏传》今亡。(7)(8)(9)书皆已亡。(10)《文子》:今存,凡二卷十二篇。(11)《蜎子》:书已亡。(12)《关尹子》:书已亡。关:关令,官名。姓尹,名喜。(13)《庄子》:今存内篇七,外篇三十三。清《四库全书》著录《庄子注》十卷(晋郭象撰)。(14)《列子》:今存。清《四库全书》著录《列子》八卷。(15)(16)(17)(18)(19)(20)(21)(22)书皆已亡。(23)《鶍冠子》:今存三卷,凡十九篇。显然有问题。(24)(25)书皆已亡。(26)《黄帝铭》六篇:今存二篇。顾实《汉志讲疏》:黄帝《金人铭》,见于《荀子》、《太公金匮》、《说苑》:黄帝《巾儿铭》,见于《路史》。(27)(28)(29)(30)书皆已亡。(31)《捷子》:书已亡。捷子:战国时人。《古今人表》列于尸子之后,邹衍之前。《史记·孟荀列传》作“接子”,接、捷古字通。“武帝时说”四字衍。(32)(33)书皆已亡。(34)《臣君子》:书已亡。君子:”君平”之误。《臣君平》,谓严君平之《道德指归论》(陈直引陈辅卿说)。此“二篇”,或为《道德指归论》十一篇中之一部分(陈直说)。清《四库全书》著录有《道德指归论》六卷,入子部道家类。(35)(36)(37)书皆已亡。(38)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今计三十七家,八百零一篇(已计入《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言》、《兵》的篇数,乃《太公》篇数的分析,不能再计之),少一百九十二篇。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1),合于尧之克攘(让),《易》之嗛嗛(谦谦)(2),一谦而四益(3),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4),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1)君人:当作“人君”(王念孙说)。(2)谦谦:谦逊貌。(3)四益:谓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陈国庆说)(4)放:荡也。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1)。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爽《始终》书(2)。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3)。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4)。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5)。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6)。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7)。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8)。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9)。 《容成子》十四篇(10)。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11)。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12)。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13)。 《冯促》十三篇。郑人(14)。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15)。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16)。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17)。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18)。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19)。 《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20)。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21)。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 (1)《宋司星子韦》:书已亡。(2)《公梼生终始》:书已亡。传邹奭始终书:当作“传黄帝终始书”(姚振宗说)。(3)(4)(5)书皆已亡。(6)《乘丘子》:书已亡。乘丘:当作“桑丘”(沈钦韩说)。(7)(8)(9)(10)(11)书皆已亡。(12)《邹奭子》:书已亡。雕龙奭:顾实《汉志讲疏》:《七略》云,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奭修衍之文,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13)(14)书皆已亡。(15)《将钜子》:书已亡。将巨子:疑为“将具子彰”之误。施之勉曰:应助《风俗通·姓氏篇》,将具氏,齐大公子将具之后,见《国语》。《汉艺文志》,六国时,将具子彰著书五篇。姚振宗曰,按,应仲远所见《汉志》,则为将具子彰。今本作巨,似写误,又脱彰字。(16)(17)书皆已亡。(18)《卫侯官》:书已亡。卫侯:当作“卫候”。钱大昭曰:侯,当作候。卫尉属官有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佚真姓名,故但书其官。(19)(20)(21)书皆已亡。(22)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今计二十一家,三百六十八篇,少一篇。阴阳家二十一种书,无一存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素和之官(1),敬顺吴天(2),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3),舍人事而任鬼神(4)。 (1)羲和:羲氏、和氏,相传为唐虞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2)昊天:皇天。(3)泥:滞也。(4)舍:废也。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1)。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2)。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3)。 《处子》九篇(4)。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5)。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6)。 《游律子》一篇(7)。 《晁错》三十一篇(8)。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9)。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10)。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11)。 (1)《李子》书已亡。(2)《商君》二十九篇: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商子》五卷,目二十六篇,入法家。(3)《申子》:书已亡。(4)《处子》:书已亡。处子:或作“剧子”。(5)《慎子》:书已残。今书亡三十五篇,存七篇也欠完整。(参考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6)《韩子》:书今存。(7)(8)(9)(10)书皆已亡。(11)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1),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敕)法”(2),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3)。 (1)理官:治狱之官。(2)《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噬嗑》象辞。(3)薄厚:对所厚者刻薄之意。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1)。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2)。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3)。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4)。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5)。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6)。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7)。 在名七家,三十六篇(8)。 (1)《邓析》:书今存。(2)《尹文子》:书今存。郭沫若疑其为假(《宋钘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3)《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4)《成公生》:书已亡。成公生:姓成公。(5)《惠子》:书已亡。《庄子·天下篇》引其十事。(6)(7)书皆已亡。(8)右名七家,三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1)。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3),则苟钩析乱而已(4)。 (1)异数:差别之意。(2)孔子曰等句:此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欲为政,必先正名。名:指名号、爵位。(3)譥(jiào):吹毛求疵之意。(4)(pì):破也。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1)。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2)。 《我子》一篇(3)。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4)。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5)。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6)。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7)。 (1)《尹佚》书已亡。尹佚:亦曰尹逸,又曰史佚。(2)《田俅子》:书已亡。田俅:即田鸠。(3)(4)(5)书皆已亡。(6)《墨子》:书存而不全。陈国庆曰:“此书宋世已亡九篇,久无善本。今存两种版本,一道藏本,五十二篇;一《四库》本,六十三篇。”(7)右墨六家,八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1)。茅屋采(棌)椽(2),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3),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4);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5);以孝视(示)天下,是以上(尚)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6),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1)清庙:谓肃然清静之宗庙。守:“官”之误。(2)棌椽:以柞木为椽。(3)三老五更:古时设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养之。(4)右鬼:谓信鬼神。(5)非命:言无吉凶之命。(6)非礼:当是“非礼乐”(王念孙说)。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1)。 《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2)。 《庞煖》二篇。为燕将(3)。 《阙子》一篇(4)。 《国筮子》十七篇(5)。 《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6)。 《蒯子》五篇。名通(7)。 《邹阳》七篇(8)。 《主父偃》二十八篇(9)。 《徐乐》一篇(10)。 《庄安》一篇(11)。 《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12)。 右从(纵)横十二家,百七篇(13)。 (1)《苏子》:书今存十二篇。有辑本。陈国庆曰:“诸家皆以《鬼谷子》为苏秦书。盖刘向《别录》原题《鬼谷子》,《班志》本《七略》,从其核实题名《苏子》。”(2)(3)(4)(5)(6)书皆已亡。(7)《蒯子》:书已亡。蒯通:本书有其传。(8)《邹阳》:书已亡。邹阳:本书有其传。(9)《主父偃》:书已亡。主父偃:本书有其传。(10)《徐乐》:书已亡。徐乐:本书有其传。(11)《庄安》:书已亡。本书有《严安传》。本姓庄,班氏因避东汉明帝讳有时称严。陈直曰:《汉书》对于庄字,有避有不避。不避,用变形字体,已隐含有避讳之义。(12)《待诏金马聊苍》:书已亡。金马:金马门。聊苍:《汉书·严助传》作“胶苍”。(13)右纵横十二家,百七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 从(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1)。孔子曰:“诵诗三百,使干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又曰:“使乎,使乎(3)!”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尚)诈谖而弃其信(4)。 (1)行人之官:掌使之官。(2)孔子曰等句:此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为使不达干事,诵《诗》虽多,亦无所用。(3)“使乎,使乎!”引《论语》载孔子之言。意谓使者其人难得。(4)诈谖:诈言。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1)。 《大禹》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2)。 《五(伍)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3)。 《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4)。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5)。 《尉缭》二十九篇。六国时(6)。 《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7)。 《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集)智略士作(8)。 《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9)。 《淮南外》三十三篇(10)。 《东方朔》二十篇(11)。 《伯象先生》一篇(12)。 《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13)。 《吴子》一篇(14)。 《公孙尼》一篇(15)。 《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16)。 《臣说》三篇。武帝时作赋(17)。 《解子簿书》三十五篇(18)。 《推杂书》八十七篇(19)。 《杂家言》一篇。王伯(霸),不知作者(20)。 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21)。 (1)(2)书皆已亡。(3)《伍子胥》:疑即《越绝书》(参考顾实《汉志讲疏》)。(4)(5)(6)书皆已亡。(7)《尸子》:书已亡。鲁人:王先谦以为“晋人”之讹。施之勉引钱穆说:“其时晋已不国,而魏沿晋称,尸佼殆为魏人。”有多种辑本。(8)《吕氏春秋》:书今存。二十六篇:细分为一百六十篇。今有《吕氏春秋集释》。(9)《淮南内》:即《淮南子》,今存。王安:淮南王刘安。 (10)《淮南外》:书已亡。(11)《东方朔》:残。《汉书补注》引叶德辉曰:《北堂书钞》百五十八引《嗟伯夷》,《文选·海赋》注引《对诏》,《艺文类聚·灾异部》引《旱颂》、《人部》引《诫子》,凡四篇。(12)(13)(14)(15)(16)书皆已亡。(17)《臣说》:书已亡。说:人名,读曰“悦”。(18)(19)书皆已亡。(20)《杂家言》:书已亡。王霸:王霸之道。(21)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今计二十家,三百九十三篇,少十篇。入兵法:其上脱“出蹴鞠”三字(《补注》引陶宪曾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1)。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2),见王治之无不贯(3),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4),则漫羡而无所归心(5)。 (1)议官:《周礼》无议官。《隋志》以为出于史官。(2)此:指杂家之言。(3)王治之无不贯:言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4)荡:放也。(5)漫羡:犹漫衍。 《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1)。 《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2)。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3)。 《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4)。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5)。 《赵氏》五篇。不知何世(6)。 《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7)。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8)。 《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9)。 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10)。 (1)(2)(3)(4)书皆已亡。(5)《尹都尉》:书已亡。尹:姓也。都尉:官名。(6)《赵氏》:书已亡。姚振宗以为是赵过的书。(7)《氾胜之》: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曰: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今有辑本。(8)(9)书皆已亡。(10)有农九家,百一十四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关于农家,可参考今人工毓瑚《中国农学书录》。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1),”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2),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3)。 (1)“所重民食”:此引《论语》载孔之言。意谓为君之道,当重视民食。(2)以为无所事圣王:谓不须圣王,天下自治。(3)欲使君臣并耕等句:《孟子·膝文公上》曰:“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1)。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2)。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3)。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4)。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5)。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6)。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7)。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8)。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9)。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10)。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11)。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12)。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13)。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14)。 《百家》百三十九卷(15)。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6)。 (1)《伊尹说》:书已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伊尹以割烹要汤,孟子尝所详辩,则此殆战国之士所为矣。(2)(3)(4)(5)(6)书皆已亡。(7)《宋子》:书已亡。宋子:即宋钘,又作宋、宋荣子。(8)(9)书皆已亡。(10)《封禅方说》:书已亡。方说:方士言方之说。(11)《待诏臣饶心术》:书已亡。饶:人名。齐人。(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书已亡。安成:道家。未央术:即长生术。陈直曰:“长生未央,为西汉人之习俗语。……未央术当为长生术之歇后语。”(13)《臣寿周纪》:书已亡。圉:县名。故属项国,汉属淮阳国。臣寿,实为淮阳国圉人。(施之勉说) (14)《虞初周论》:书已亡。虞初:姓虞,名初。洛阳人。其说以《周书》为本。(15)《百家》:书已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曰:《百家》为浅薄不中义理的东西,殆为故事之无当于治道者。(16)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今计十五家,一千三百九十篇,多十篇。小说家言,多浅薄妄言,故皆亡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攸谬者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1)。街谈巷语,道听涂(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2)。”然亦弗灭也。阎里小知(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3)。 (1)稗官:小官。(2)孔子曰等句:引文为今《论语》载子夏语。师古以为此是《论语》载孔子之言,可能他根据于《齐论语》或《古论语》;而今《论语》则是《鲁论语》。(3)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 五篇(1)。 (1)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今计为一百八十九家, 四千三百五十九篇。多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1)。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途),一致而百虑(2)。”今异家者各推所长(3),穷知(智)究虑,以明其指(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4)。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5)。”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6),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7),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8)。 (1)九家:十家中去小说家。(2)《易》曰云云:引文见《易·系辞下》。(3)异家:各相异之家。(4)流裔:如水之下流,衣之末裔。(5)“礼失而求诸野”:言都邑失礼,则于郊野求之,亦将有所收获。(6)索:求也。(7)舍:废也。(8)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焉:凌稚隆《汉书评林》:叙尾合有“叙诸子为十种”六字,疑衍。 屈原赋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1)。 唐勒赋四篇。楚人(2)。 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3)。 赵幽王赋一篇(4)。 庄夫子赋二十四篇。名忌,吴人(5)。 贾谊赋七篇(6)。 枚乘赋九篇(7)。 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8)。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9)。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10)。 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11)。 阳丘侯刘郾赋十九篇(12)。 吾丘寿王赋十五篇(13)。 蔡甲赋一篇(14)。 上所自造赋二篇(15)。 ■ 宽赋二篇(16)。 ■ 光禄大夫张子侨赋三篇。与王褒同时也(17)。 ■ 阳成侯刘德赋九篇(18)。 ■ 刘向赋三十三篇(19)。 ■ 王褒赋十六篇(20)。 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21)。 (1)屈原赋二十五篇:今存。顾实《汉志讲疏》:今《楚辞》、《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凡二十五篇。(2)唐勒四篇:书已亡。(3)宋玉赋:今存。宋玉:屈原弟子。姚明辉《汉志注解》:今考《楚辞》载《九辨》九篇,《招魂》一篇。《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钩赋》五篇,凡十九篇。(4)赵幽王赋:《高五王传·赵幽王传》作“歌”。本书《高五王传》载歌一篇,疑即此赋。(5)庄夫子赋:今存《楚辞》有《哀时命》一篇,即庄夫子所作(参考王逸注)。(6)贾谊赋五篇:今存五篇,即《惜誓》、《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以及《郾赋》残篇。(7)枚乘赋九篇:今存三篇,即《七发》、《柳赋》、《梁王兔园赋》。(8)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即《子虚赋》、《哀二世赋》、《大人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9)淮南王赋:今存《屏风赋》(载《艺文类聚》)。(10)淮南王群臣赋:今存《招隐士》一篇。淮南小山之作(王应麟说)。(11)太常蓼侯孔臧赋:陈国庆曰:“《孔丛子连丛子》上《叙书》云: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而卒。先时尝为赋二十四篇。别不在集。似其幼时之作也。或即《谏格虎赋》、《杨柳赋》、《郾赋》、《蓼虫赋》四篇。”(12)阳丘侯刘郾赋:书已亡。阳丘:《王子侯表》作“杨邱”。“郾”,与“偃”相通(陈直说)。(13)(14)书皆已亡。 (15)上所自造赋二篇:今存。上:武帝。陈国庆曰:“本书《外戚传》载有《伤李夫人赋》一篇,《文选》载有《秋风辞》一篇,《沟洫志》载有《瓠子之歌》二章。”(16)(17)(18)书皆已亡。(19)刘向赋三十三篇:存而不全。陈国庆曰:“今存《楚辞》载有《九叹》九篇,《古文苑》载有《请雨华山赋》一篇,本书《高帝纪》、《高帝颂》一篇,凡十一篇。(20)王褒赋十六篇:残。陈国庆曰:“今存《楚辞》载有《九怀》九篇。列传载有《圣主得贤臣颂》一篇。《文选》载有《洞箫赋》一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载有《甘泉宫颂》、《碧鸡颂》二篇,凡十三篇。”(21)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今计家数、篇数均不误。顾实曰:此《屈原赋》之属,盖主抒情者也。 陆贾赋三篇(1)。 枚皋赋百二十篇(2)。 朱建赋二篇(3)。 常侍郎庄忽奇赋十一篇。枚皋同时(4)。 严助赋三十五篇(5)。 朱买臣赋三篇(6)。 宗正刘辟强赋八篇(7)。 司马迁赋八篇(8)。 郎中臣婴齐赋十篇(9)。 臣说赋九篇(10)。 臣吾赋十八篇(11)。 辽东太守苏季赋一篇(12)。 萧望之赋四篇(13)。 河内太守徐明赋三篇。字长君,东海人,元、成世历五郡太守,有能名(14)。 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15)。 淮阳宪王赋二篇(16)。 扬雄赋十二篇(17)。 待诏冯商赋九篇(18)。 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19)。 车郎张丰赋三篇。张子侨子(20)。 骠骑将军朱宇赋三篇(21)。 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扬雄八篇(22)。 (1)陆贾赋:已亡。陆贾有《孟春赋》(参考《文心雕龙·才略篇》)。(2)枚皋赋:已亡。《枚乘传》附枚皋传。本传提及《平乐馆赋》、《皇太子生赋》、《立皇太子禖祝》、卫皇后立时为《戒终赋》。(3)朱建赋:已亡。(4)常侍郎庄忽奇赋:已亡。师古引《七略》云:忽奇,庄助昆弟。(5)(6)(7)赋皆已亡。(8)司马迁赋: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载《艺文类聚》卷三十)。(9)(10)(11)(12)(13)(14)(15)(16)赋皆已亡。(17)扬雄赋:今存。顾实《汉志讲疏》:“后注云‘入扬雄八篇’,盖《七略》据《雄传》,言作四赋,止收《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扬赋》四篇,班氏更益八篇,故十二篇也。其八篇,则本传《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三篇,《古文苑》之《蜀都赋》、《太玄赋》、《逐贫赋》三篇,又有《覈灵赋》(《文选》、《御览》)、《都酒赋》(即《酒箴》,亦作《酒赋》,详《上古三代文》)二篇,凡八篇。然若益以《解嘲》、《解难》、《赵充国颂》、《剧秦美新》诸篇,则溢出十二篇之数矣,岂此诸篇不在内耶?”(18)待诏冯商赋:已亡。(19)博士弟子杜参赋:已亡。杜参:杜陵人。死于阳朔元年。(20)车郎张丰赋:已亡。(21)骠骑将军朱宇赋:已亡。“骠骑将军”下脱一“史”字。(22)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今计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多一篇。顾实曰:此陆贾赋之属,盖主说辞者也。 孙卿赋十篇(1)。 秦时杂赋九篇(2)。 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3)。 广川惠王越赋五篇(4)。 长沙王群臣赋三篇(5)。 魏内史赋二篇(6)。 东暆令延年赋七篇(7)。 卫士令李忠赋二篇(8)。 张偃赋二篇(9)。 贾充赋四篇(10)。 张仁赋六篇(11)。 秦充赋二篇(12)。 李步昌赋二篇(13)。 侍郎谢多赋十篇(14)。 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15)。 洛阳铸华赋九篇(16)。 眭弘赋一篇(17)。 别栩阳赋五篇(18)。 臣昌市赋六篇(19)。 臣义赋二篇(20)。 黄门书者假史王商赋十三篇(21)。 侍中徐博赋四篇(22)。 黄门书者王广吕嘉赋五篇(23)。 汉中都尉丞华龙赋二篇(24)。 左冯翊史路恭赋八篇(25)。 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26)。 (1)孙卿赋:存。顾实《汉志讲疏》:十篇,盖十一篇之误。《荀子》有《赋篇》、《成相篇》,《成相》亦赋之流也。《赋篇》有《礼》、《知》、《云》、《蚕》、《箴》五赋,又有《佹诗》一篇,凡六篇;《成相篇》载有五篇,共有十一篇。(2)(3)(4)赋皆已亡。(5)长沙王群臣赋:已亡。长沙王:指吴芮(陈直说)。(6)魏内史赋:已亡。西汉无封魏之王,次于长沙群臣赋之后,或为魏王豹之内史(陈直说)。(7)东暆令延年赋:已亡。东暆:县名。初属临屯郡,临屯郡罢后则属乐浪郡。陈直曰:“王先谦谓延平亦见《沟洫志》(原文为齐人延年上书),‘延年’在西汉为最通常之名,似不应混为一人。”施之勉也指出王氏之说无据。(8)卫士令李忠赋:已亡。卫士令:官名。属卫尉。(9)(10)(11)(12)(13)(14)(15)(16)赋皆已亡。(17)眭弘赋:已亡。眭弘:即眭孟。(18)别栩阳赋:已亡。别栩阳:姓别,名栩阳(顾炎武、钱大昭说)。然顾实引庾信《哀江南赋》:“栩阳亭离别之赋。”则别栩阳非人之姓名。(19)(20)(21)(22)(23)(24)赋皆已亡。(25)左冯翊史路恭赋:已亡。史路恭:史谓掾史,路恭为人名(陈直说)。(26)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顾实曰:“此《荀卿赋》之属,盖主效物者也。” 《客主赋》十八篇(1)。 《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2)。 《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3)。 《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4)。 《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5)。 《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6)。 《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十六篇(7)。 《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8)。 《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9)。 《大杂赋》三十四篇(10)。 《成相杂辞》十一篇(11)。 《隐书》十八篇(12)。 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13)。 (1)《客主赋》:已亡。扬雄《长杨赋》有子墨,客卿;翰林,主人。盖用其体。(2)(3)(4)(5)(6)(7)(8)(9)(10)(11)(12)赋皆已亡。(13)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今计家数、篇数不误。顾实曰:此杂赋尽亡不可徵,盖多杂诙谐为庄子寓言者欤? 《高祖歌诗》二篇(1)。 《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2)。 《宗庙歌诗》五篇(3)。 《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4)。 《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十篇(5)。 《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6)。 《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7)。 《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8)。 《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9)。 《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10)。 《邯郸河间歌诗》四篇(11)。 《齐郑歌诗》四篇(12)。 《淮南歌诗》四篇(13)。 《左冯翊秦歌诗》三篇(14)。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15)。 《河东蒲反(板)歌诗》一篇(16)。 《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五篇(17)。 《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18)。 《杂歌诗》九篇(19)。 《洛阳歌诗》四篇(20)。 《河南周歌诗》七篇(21)。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22)。 《周谣歌诗》七十五篇(23)。 《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24)。 《诸神歌诗》三篇(25)。 《送迎灵颂歌诗》三篇(26)。 《周歌诗》二篇(27)。 《南郡歌诗》五篇(28)。 右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29)。 (1)《高祖歌诗》:今存。二篇为《大风歌》、《鸿鹄歌》(见《高帝纪》、《张良传》)。(2)(3)今皆存。两者合为十九章,见《礼乐志》、《郊祀志》。(4)《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王先谦曰:疑即汉鼓吹饶歌诸曲。(5)《出行巡狩及游歌诗》:残。王先谦曰:盖武帝《瓠子》、《盛唐》、《枞阳》等歌。汉《饶歌上之回曲》当亦在内。(6)(7)皆亡。(8)《诏赐中山靖王子哙……歌诗》:已亡。中山靖王:刘胜,景帝之子。其子哙不见于侯表。陈直曰:“孺子盖王侯庶妾有号位者之称,冰为孺子之名,未央材人即才人,为妃嫔之号。此诗作者是未央材人,经汉廷写赐与中山王子哙,及其妾冰,上列二人非作家也。”(9)《吴楚汝南歌诗》:疑。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王先谦曰:“郭茂倩《乐府》有《鸡鸣歌》,《鸡鸣歌》即《汝南歌诗》也。”顾实曰:《宋书·乐志》“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也。”是亦吴楚歌诗之可徵者欤?(10)(11)(12)(13)(14)(15)(16)皆亡。(17)《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已亡。陈直曰:“黄门倡为倡技之巧,车忠为人姓名。”陈国庆曰:“《乐府诗集》载有《黄门倡歌》一首。又有《俳歌辞》一首”。(18)(19)(20)(21)(22)(23)皆亡。(24)《周谣歌诗声曲折》:亡。声曲折:即乐谱。王先谦曰:“声曲折,即歌声之谱,唐曰乐句,今曰板眼。(25)(26)(27)(28)皆亡。(29)右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今计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六篇,多二篇。 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扬雄八篇(1)。 (1)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今计一百零六家,一千三百二十一篇,多三篇。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1),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2)。”言感物造端,材知(才智)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3);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4)。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5),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6),皆作赋以风(讽)(7),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讽)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9),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10)。 (1)诵:讽也,今谓背诵。赋:敷也,谓能敷陈事物。(2)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毛诗·卫风·定之方中传》云:“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志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也。”(3)微言:隐语之类,无非欲隐约以见其志(顾实说)。(4)孔子曰等句:此引《论语》载孔于戒伯鱼之辞。(5)逸:遗佚之意。(6)离:遭也。(7)作赋以讽:王念孙曰:“讽”下原有“谕”字,而今本脱之。(8)辞人:言后代之为文辞者。(9)人:此字衍(王念孙说)。(10)序诗赋为五种:刘光汉《刘申叔遗书·论文杂记》曰:叙诗赋为五种,而赋则析为四类。《客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也,余则皆为分集。而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聘辞之赋,有阐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聘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聘辞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阐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观《班志》之分析诗赋,可以知诗歌之体与赋不同,而骚体则同于赋体。至《文选》析赋骚为二,则与《班志》之义迥殊矣。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1)。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2)。 《公孙鞅》二十七篇(3)。 《吴起》四十八篇。有《列传》(4)。 《范蠡》二篇。越王勾践臣也(5)。 《大夫种》二篇。与范蠡俱事勾践(6)。 《李子》十篇(7)。 《缍》一篇(8)。 《兵春秋》一篇(9)。 《庞愋》三篇(10)。 《兒良》一篇(11)。 《广武君》一篇。李左车(12)。 《韩信》三篇(13)。 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14)。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歇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15)。 (1)《吴孙子兵法》:书残。吴孙子:孙武,齐人,仕于吴。《孙子兵法》传世有十三篇。(2)齐孙子:孙膑。早年失传,《隋志》即不见著录。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已整理出版。(3)《公孙鞅》:已亡。(4)《吴起》四十八篇:清《四库全书》著录《吴子》一卷,入子部兵家类,《简目》以为“真古书”。顾实曰:“今本六篇,成一首尾,辞意浅薄,必非原书”。郭沫若《青铜时代·述吴起》断定其为“伪书”。(5)(6)(7)(8)(9)(10)(11)(12)(13)书皆已亡。(14)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今计十三家,二百七十篇。多十一篇。当补“图十三卷”。(15)种:当作“重”。此字前又脱一“篇”字,(王先谦说)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1)。 (1)以正守国,以奇用兵等句:顾实曰:《老子》曰:“以正守国,以奇 用兵。”《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道家、兵家通也。 《楚兵法》七篇。图四卷(1)。 《蚩尤》二篇。见《吕刑》(2)。 《孙轸》五篇。图二卷(3)。 《繇叙》二篇(4)。 《王孙》十六篇。图五卷(5)。 《尉缭》三十一篇(6)。 《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名无忌,有《列传》(7)。 《景子》十三篇(8)。 《李良》三篇(9)。 《丁子》一篇(10)。 《项王》一篇。名籍(11)。 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12)。 (1)(2)(3)书皆亡。(4)《繇叙》:已亡。叙,疑为“余”。繇叙:即由余。(5)《王孙》:已亡。王孙:疑为吴王孙雄(姚振宗)。(6)《尉缭》三十一篇:残。尉缭:战国末人。清《四库全书》著录《尉缭子》五卷,入子部兵家类。《简目》言“今本二十四篇”。(7)《魏公子》:已亡。(8)《景子》:已亡。景子:景阳(沈钦韩说)。(9)(10)(11)书皆亡。(12)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今计十一家;一百零二篇,多十篇;图二十一卷,多三卷。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1)。 (1)以轻疾制敌:《孙子》曰:“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后人发,先人至。”“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皆言兵贵神速。 《太一兵法》一篇(1)。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2)。 《神农兵法》一篇(3)。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4)。 《封胡》五篇。黄帝臣,依托也(5)。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6)。 《力牧》十五篇。黄帝臣,依托也(7)。 《鳺冶子》一篇。图一卷(8)。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黄帝臣,依托(9)。 《地典》六篇(10)。 《孟子》一篇(11)。 《东父》三十一篇(12)。 《师旷》八篇。晋平公臣(13)。 《苌弘》十五篇,周史(14)。 《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15)。 《辟兵威胜方》七十篇(16)。 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17)。 (1)《太一兵法》:已亡。太一:天帝之神。(2)《天一兵法》:已亡。天一:星名。(3)(4)(5)(6)书皆亡。(7)《力牧》:书已亡。力牧:或作力墨(见《流沙坠简考释》释一、五页),或作力黑(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十大经》)。(8)《鳺冶子》:书已亡。(9)《鬼容区》:书已亡。鬼容区,即鬼臾区。(10)(11)(12)(13)(14)(15)(16)书皆亡。 (17)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今计十六家;二百二十七篇,少二十二篇,图十卷。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1),随斗击,因五胜(2),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1)刑:十二辰。德:十日。(《淮南子·兵略训》高《注》(2)五胜:五行相胜。 《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1)。 《五子胥》十篇。图一卷(2)。 《公胜子》五篇(3)。 《苗子》五篇。图一卷(4)。 《逢门射法》二篇(5)。 《阴通成射法》十一篇(6)。 《李将军射法》三篇(7)。 《魏氏射法》六篇(8)。 《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9)。 《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10)。 《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11)。 《蒲苴子弋法》四篇(12)。 《剑道》三十八篇(13)。 《手搏》六篇(14)。 《杂家兵法》五十七篇(15)。 《蹴鞠》二十五篇(16)。 右兵技巧十二家,百九十九篇(17)。省《墨子》重,入蹴鞠也(18)。 (1)(2)书皆亡。(3)《公胜子》:书已亡。公胜:即公乘。(4)《苗子》:书已亡。(5)《逢门射法》:书已亡。逢门:即逢蒙。(6)《阴通成射法》:书已亡。(7)《李将军射法》书已亡。李将军:李广。(8)《魏氏射法》:已亡。魏氏:疑为魏不害(陈直说)。(9)《强弩将军王围射法》:已亡。王围:郁郅人。(见《赵充国传》(10)《望远连弩射法具》:书已亡。(11)《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书已亡。护军射师:当为护军都尉之属官(陈直说)。(12)(13)(14)(15)书皆亡。(16)《蹴鞠》:书已亡。蹴鞠: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17)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今计十六家,多三家;二百零七篇,多八篇;宜补“图三卷”。(18)省《墨子》重:《补注》引陶宪曾曰:省《墨子》重者,盖《七略》《墨子》七十一篇,入墨家,又择其中言兵技巧者十二篇,重收入此,而班省之也。《蹴鞠》本于诸子,班氏出之入此。 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1),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1)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姚明辉《汉志注解》:习手足,如手搏、蹴鞠是也。便器械,如射、弋是也。积机关,如连弩是也。 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 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1),“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2)。”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3),”其用上矣。后世铄金为刃(4),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5)。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6),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1)“足食足兵”:《论语》载孔子之言。谓无兵无食,不可以为国。(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载孔子之言。此意在批评不素习武备。(3)《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弧:木弓。剡(yǎn):削也。 (4)铄:销熔。(5)盗取:言盗取秘府所藏兵法。 (6)裙(jiàn)摭:摘取;搜集。 《太一杂子星》二十八卷(1)。 《五残杂变星》二十一卷(2)。 《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3)。 《常从日月星气》二十一卷(4)。 《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5)。 《淮南杂子星》十九卷(6)。 《太一杂子云雨》三十四卷(7)。 《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8)。 《泰阶六符》一卷(9)。 《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八篇(10)。《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八卷(11)。 《汉日旁气行事占验》三卷(12)。 《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13)。 《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14)。 《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十三卷(15)。 《海中星占验》十二卷(16)。《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17)。《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18)。 《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19)。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20)。 《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21)。 《图书秘记》十七篇(22)。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23)。 (1)《太一杂子星》:书已亡。太一:星名。(2)《五残杂变星》:书已亡。五残:星名。(3)《黄帝杂子气》:书已亡。(4)《常从日月垦气》:书已亡。常从:人姓名。老子师之。(5)(6)(7)书皆亡。(8)《国章观霓云雨》:书已亡。国章:人姓名。(9)《泰阶六符》:书已亡。师古引李奇曰:三台谓之泰阶,两两成体,三台故六,观色以知吉凶。故曰符。(10)《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书已亡。金镀:铜度。玉衡:北斗第五星。五星:岁星(木星)、荧惑(火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11)《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书已亡。彗、客:二星名。(12)(13)书皆亡。(14)《汉日旁气行占验》:书已亡。“行”字下夺一“事”字。与前一书同名,而不是一书。(15)(16)(17)(18)(19)(20)(21)(22)书皆亡。(23)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今计二十二家,多一家。四百一十九卷,少二十六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1),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2)。”然星事凶悍,非湛(沈)密者弗能由也。夫观景(影)以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以不能由之臣(3),谏不能听之王,此所以两有患也。 (1)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古代一种恒星分群系统,周天四方各有七宿,东方曰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曰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曰白虎,有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南方曰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2)《易》曰等句:引文见《易·贲卦》彖辞。(3)由:用也。《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1)。《颛顼历》二十一卷(2)。《颛顼五星历》十四卷(3)。《日月宿历》十三卷(4)。《夏殷周鲁历》十四卷(5)。《天历大历》十八卷(6)。《汉元殷周谍历》十七卷(7)。《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8)。《耿昌月行度》二卷(9)。《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10)。《律历数法》三卷(11)。《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12)。《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13)。《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14)。《古来帝王年谱》五卷(15)。《日晷书》三十四卷(16)。《许商算术》二十六卷(17)。《杜忠算术》十六卷(18)。右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19)。_ (1)《黄帝五家历》:书已亡。黄帝五家:即《律历志》所说的黄帝、颛顼、夏、殷、周五家(周寿昌说)。(2)(3)(4)(5)(6)书皆亡。(7)《汉元殷周谍历》:书已亡。谍历:犹今之纪元。汉元殷周谍历:以汉元上推殷、周之年,如言汉元前某年。(8)书已亡。耿昌:即耿寿昌。“月”上疑脱一“日”字。帛图:画在帛上之图。或当作“度图”。《后汉书·律历志》,甘露二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图仪日月行,考验天运状。姚振宗曰:似前二百余卷为图,后二卷为说。(9)《耿昌月行度》:书已亡。(10)《传周五星行度》:书已亡。传:当为“傅”(王念孙说)。傅周:姓傅,名周。(11)(12)书皆亡。(13)《太岁谋日晷》:书已亡。谋:当为“谍”(王引之说)。(14)《帝王诸侯世谱》书已亡。谱,与表名异而实同。(15)(16)(17)(18)书皆亡。(19)右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今计十八家;五百六十六卷,少四十卷。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1),正分至之节(2),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3),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预)焉!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 (1)四时:春、夏、秋、冬。(2)分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三统:古历法名。汉刘歆作《三统历》及谱,以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太一阴阳》二十三卷(1)。 《黄帝阴阳》二十五卷(2)。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3)。 《诸王子论阴阳》二十五卷(4)。 《太元阴阳》二十六卷(5)。 《三典阴阳谈论》二十七卷(6)。 《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7)。 《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8)。 《猛子闾昭》二十五卷(9)。 《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10)。 《堪舆金匮》十四卷(11)。 《务成子灾异应》十四卷(12)。 《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13)。 《钟律灾异》二十六卷(14)。 《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三卷(15)。 《钟律消息》二十九卷(16)。 《黄钟》七卷(17)。 《天一》六卷(18)。 《太一》二十九卷(19)。 《刑德》七卷(20)。 《风鼓六甲》二十四卷(21)。 《风后孤虚》二十卷(22)。 《六合随典》二十五卷(23)。 《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24)。 《羡门式法》二十卷(25)。 《羡门式》二十卷(26)。 《文解六甲》十八卷(27)。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28)。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29)。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30)。 《五音定名》十五卷(31)。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32)。 (1)(2)(3)(4)(5)(6)(7)(8)(9)(10)书皆亡。(11)《堪舆金匮》:书已亡。堪舆:犹后世相地看风水。(12)《务成子灾异应》:书已亡。务成子:相传为尧师。(13)《十二典灾异应》:书已亡。(14)《钟律灾异》:书已亡。沈钦韩曰,“此盖京房之术。”见《续汉书·律历志》。(15)《钟律丛辰日苑》:书已亡。从辰:五行家占日的一个支派。《史记·日者传》有“丛辰家曰大凶”云云。(16)《钟律消息》:书已亡。消息:生为息,死为消。(17)(18)书皆亡。(19)《太一》:书己亡。太一:北辰神名。(20)《刑德》:书已亡。刑德:《淮南子·天文训》云:“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21)《风鼓六甲》:书已亡。风鼓:王先谦曰,遁甲演于风后,“风鼓”疑“风后”之讹。(22)《风后孤虚》:书己亡。孤虚:占卜推算日时之法。(23)《六合随典》:书已亡。六合:谓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西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24)《转位十二神》:书已亡。(25)《羡门式法》:书已亡。式:即栻,旋转也。(26)(27)(28)书皆亡。(29)《五音奇胲用兵》:书已亡。奇胲:即奇该,非常也(王念孙说)。(30)(31)书皆亡。(32)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今计三十一家,六百五十四卷,多二卷。五行者(1),五常之形气也(2)。《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3)”,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1)五行:木、金、火、土、水。(2)五常:仁、义、礼、智、信。(3)《书》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洪范》。羞:进也。五事:貌、言、视、听、思。 《龟书》五十二卷(1)。 《夏龟》二十六卷(2)。 《南龟书》二十八卷(3)。 《巨龟》三十六卷(4)。 《杂龟》十六卷(5)。 《蓍书》二十八卷(6)。 《周易》三十八卷(7)。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8)。 《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9)。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10)。 《大次杂易》三十卷(11)。 《鼠序卜黄》二十五卷(12)。 《于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13)。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14)。 《易卦》八具(15)。 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16)。 (1)(2)书皆亡。(3)《南龟书》:书已亡。南:或疑为“商”之误。刘师培曰:“南、商形近,南疑商讹。”(《连山归藏考》,《中国学报》第二册)陈直曰:“先考辅卿府君云:疑为商龟书之误字。”(4)(5)(6)书皆亡。 (7)《周易》:书已亡。易:当作“占”解。(8)(9)(10)(11)书皆亡。(12)《鼠序卜黄》:书已亡。鼠序:即鼠卜。卜黄:即鸡卜。(参考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13)《于陵钦易吉凶》:书已亡。(14)《任良易旗》:书已亡。任良:京房弟子。(15)《易卦》:书已亡。八具:八级,以八卷计。(16)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今计十五家,四百八十五卷(包括八具八卷),多八十四卷。 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书》曰:“女(汝)则有大疑,谋及卜筮(1)。”《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善于蓄龟(2)。”“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预)于此(3)!”及至衰世,解(懈)于齐(斋)戒,而娄(屡)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4);龟厌不告,《诗》以为刺(5)。 (1)《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洪范》。卜筮:龟曰卜,蓍曰筮。(2)《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同“娓娓”。勤勉貌。(3)“是故君子将有为也”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4)“筮渎不告,《易》以为忌”:《易·蒙卦》之辞曰:“初筮吉,再三渎,渎则不告。”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言求筮者初来求筮,则为之筮,而告以休咎。若不信初筮,反复多疑,而再三求筮,是狎辱筮人,则不为之筮也。”(5)龟厌不告,《诗》以为刺:《诗经·小雅·小旻》曰:“我龟既厌,不我告犹。”意谓龟甲已厌恶我们,占卜不出什么吉凶来了。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1)。《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2)。《武禁相衣器》十四卷(3)。《嚏耳鸣杂占》十六卷(4)。《祯祥变怪》二十一卷(5)。《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6)。《变怪诰咎》十三卷(7)。《执不祥劾鬼物》八卷(8)。《请官除妖祥》十九卷(9)。《禳祀天文》十八卷(10)。《请祷致福》十九卷(11)。《请雨止雨》二十六卷(12)。《太一杂子候岁》二十二卷(13)。《子贡杂子候岁》二十六卷(14)。《五法积贮宝臧(藏)》二十三卷(15)。《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16)。《昭明子钓种生鱼鳖》八卷(17)。《种树(藏)果相蚕》十三卷(18)。 右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19)。 (1)(2)(3)书皆亡。(4)《嚏耳鸣杂占》:书已亡。嚏(tì):喷嚏。杨树达曰:“今俗,人嚏,则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耳鸣:《居延汉简》有关于“耳鸣”的记述。(5)《祯祥变怪》:书已亡。(6)《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书已亡。物:借为魅魅,老物精。(杨树达说)(7)(8)(9)(10)(11)(12)(13)书皆亡。(14)《子贡杂子候岁》:书已亡。《补注》引叶德辉曰:此因子贡货殖依托而作。(15)《五法积贮宝藏》:书已亡。(16)《神农教田相土耕种》:书已亡。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云:“似乎本书内容纯属占候性质。如《占经》所引,其言大都近于神秘,与后世的农谚不同。”(17)《昭明子钓种生鱼鳖》:书已亡。顾实《汉志注疏》曰:“亦《农书》之主占候者。”(18)《种树藏果相蚕》:书已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云,《齐民要术》中种树诸篇以及所引《食经》的藏果法数十条,都是出于此书。(19)右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今计十八家,三百一十二卷,少一卷。 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徽(1),《易》曰:“占事知来(2)。”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3)。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之梦(4),著明大人之占(5),以考吉凶,盖参卜筮。《春秋》之说妖也,曰:“人之所忌,其气炎(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失常则妖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6)。”故曰:“德胜不祥,义厌不惠(7)。”桑谷共生,大戊以兴(8);鹏雉登鼎,武丁为宗(9)。然惑者不稽诸躬(10),而忌妖之见(现),是以《诗》刺“召彼故老,讯之占梦”(11),伤其舍本而忧末,不能胜凶咎也。 (1)徽:证也。(2)“占事知来”:见《易·系辞下》。(3)周有其官:师古曰:“谓太卜掌三梦之法,又占梦中士二人,皆宗伯之属官。(4)《诗》:指《诗经·小雅》之《斯干》《无羊》。从略不引。熊罴虺蛇之梦:吉祥之梦,而生男女。众鱼之梦:为丰年之应。旐(zhàoyú)之梦:为多盛之象。(师古说)(5)大人之占:谓以圣人占梦之法占之(师古说)。(6)“人之所忌”等句:此引《左传》庄公十四年申之言。衅:瑕也。失常:谓反五常之德。(7)厌:厌恶。惠:顺也。(8)大戊:商代国王。太庚之子。说在《郊祀志》。(9)武丁:商代国王。在位五十九年。后称为高宗。说在《五行志》。(10)稽:考也。躬:自身。(11)《诗》刺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正月》。《山海经》十三篇(1)。《国朝》七卷(2)。《宫宅地形》二十卷(3)。《相人》二十四卷(4)。《相宝剑刀》二十卷(5)。《相六畜》三十八卷(6)。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7)。(1)《山海经》:今存。今本为十八篇。(2)《国朝》:书已亡。疑为刘向志地理之书(沈钦韩、周寿昌说)。(3)(4)(5)书皆亡。(6)《相六畜》:书已亡。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曰:“据魏晋时代的人说,汉时有《相马经》,但《汉志》不载,独有本书,似乎这三十八卷,包括有关于鸟、狗、彘的各种相法,所以总题名为《相六畜》。后世分别传写,各成专书,原来的总名却消失了。”(7)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今计六家,一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徵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1)。 (1)形法者等句:顾实曰:“此以形气言相,非专门名家难言之。然以《山海经》次其间,则其驳也。”凡数术百九十家(1),二千五百二十八卷(2)。 (1)凡数术百九十家:“十”字衍(朱一新说)。(2)二千五百二十八卷:今计一百一十家,多一家;二千五百五十八卷,多三十卷。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1),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2)。”春秋时鲁有梓慎(3),郑有裨灶(4),晋有卜偃(5),宋有子韦(6)。六国时楚有甘公(7),魏有石申夫(8)。汉有唐都(9),庶得粗觕(10)。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 (1)史官:史,是史巫之史;官,则太卜(周寿昌说)(2)《易》曰云云:引文见《易·系辞下》。言道由人行。(3)梓慎:春秋时人,见《左传》襄公十五年。(4)裨灶:春秋时人。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5)卜偃:春秋时人。见《左传》闵公元年。 (6)子韦:春秋时人。宋景公之史。(7)甘公:即甘石。战国时天文学家。(8)石申夫:战国时天文学家。(9)唐都:汉代天文学家。(10)粗觕(cū):粗略。 《黄帝内经》十八卷(1)。《外经》三十七卷(2)。《扁鹊内经》九卷(3)。《外经》十二卷(4)。《白氏内经》三十八卷(5)。《外经》三十六卷(6)。《旁篇》二十五卷(7)。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8)。 (1)《黄帝内经》:今残。王应麟《汉志考证》引王冰云:《素问》、《灵枢》,在其数内。清《四库全书》著有《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灵枢经》十二卷。(2)《外经》:已亡。(3)《扁鹊内经》:已亡。顾实曰:“《千金方》、《外台祕要》皆有引扁鹊法,或为此《内经》《外经》之遗文。”扁鹊:姓秦氏,名越人,战国时人。(4)《外经》:己亡。清《四库全书》著录有《难经本义》二卷。《简目》言“周、秦越人撰,元滑寿注。”(5)(6)(7)书皆亡。(8)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今计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少四十一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1),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2),调百药齐(剂)和之所宜。至齐(剂)之得,犹慈石取铁(3),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1)经落:经络。(2)针石:即石针。“所施”上当有“之”字(王念孙说)。(3)慈石:今作磁石。 《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1)。《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2)。《五脏六腑疽十二病方》四十卷(3)。《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4)。《太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5)。《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6)。《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7)。《金创疭瘛方》三十卷(8)。《妇人婴儿方》十九卷(9)。《汤液经法》三十二卷(10)。《神农黄帝食禁》七卷(11)。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12)。 (1)《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书已亡。痹(bì):风湿病。(2)《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书已亡。疝(shàn):心腹气病。(3)《五脏六腑疽十二病方》:书已亡。疽:黄疽病。(4)《风寒热十六病方》:书已亡。(5)《太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书已亡。扁鹊、俞拊:皆医生姓名。(6)《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书已亡。中:指内脏。(7)《客疾五脏狂颠病方》:书已亡。狂颠病:精神失常症。(8)《金创疭瘛方》:书已亡。即今之刀伤药。疭瘛:当作养瘛疭(chìzòng):即今小儿之角刀反张病。俗名“抽风”。(9)(10)书皆亡。(11)书已亡。禁:与“药”字近似而误。《神农黄帝食药》:疑即《隋志》《唐志》所录《神农本草》之所由托也。(周寿昌说)(12)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今计十一家,二百九十五卷,多二十一卷。 经方者(1),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2),致水火之齐(剂)(3),以通闭解结,反(返)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4)。” (1)经方:乃上古相传之医方,后世莫能出其范围,故冠以经名(姚明辉《汉书注解》)。(2)五苦:批黄连、苦参、黄岑、黄柏、大黄。六辛:干姜、附子、肉桂、吴萸、蜀椒、细辛。(3)水火之剂:制剂有水、火之分。火制四:毁、煨、炙、炒。水制三:浸、泡、洗。水火共制:蒸、煮。(姚明辉《汉书注解》)(4)中医:谓不服药。钱大昕《汉书辨疑》:“今吴入犹云不服药为中医。”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1)。 《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2)。 《尧舜阴道》二十三卷(3)。 《汤盘庚阴道》二十卷(4)。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5)。 《天一阴道》二十四卷(6)。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7)。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8)。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9)。 (1)《容成阴道》:书已亡。容成:人姓名。阴道:御妇人之术(参考《后汉书·方木传》)。(2)(3)(4)(5)书皆亡。(6)《天一阴道》:书已亡。天一:即天乙,商汤之名,错杂出之(沈钦韩说)。(7)(8)书皆亡。(9)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今计八家,一百九十一卷,多五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1)。 (1)房中者等句:顾实曰:“《千金方》中,尚略存房中术。” 《宓戏(伏羲)杂子道》二十篇(1)。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2)。 《道要杂子》十八卷(3)。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4)。 《黄帝歧伯按摩》十卷(5)。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6)。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7)。 《太一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8)。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9)。 《太一杂子黄冶》三十一卷(10)。 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11)。 (1)(2)(3)(4)(5)书皆亡。(6)《黄帝杂子芝菌》:书已亡。芝菌:即灵芝。(7)(8)(9)书皆亡。(10)《太一杂子黄冶》:书已亡。黄冶:道家言冶丹砂令变化,可铸作黄金。(11)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今计十家,二百零一卷,少四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1)。然而或(惑)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2),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3)。” (1)怵惕(chù tì):敬畏;戒惧。(2)诞:大言。(3)孔子曰等句:引文见《礼记·中庸篇》。谓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后世妄从祖述,我不为之。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1)。 (1)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计三十六家,八百六十二卷,少六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歧伯、俞拊(1),中世有扁鹊、秦和(2),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3)。汉兴有仓公(4)。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1)歧伯、俞拊:相传为黄帝之臣。(2)扁鹊、秦和:春秋战国时人。(3)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顾实《汉书讲疏》曰:“《晋语》赵文子曰:‘医及国家乎?’秦和对曰:‘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盖古医字亦作‘毉’,上世从巫史社会而来,故医通于治国之道耳!”(4)仓公:姓淳于,名意。曾为太仓县长,故称仓公。 大凡书(1),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2)。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3)。 (1)大凡:犹总之。(2)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今计六百一十四家,多十八家;一万三千零三十五篇(包括图47卷),少二百三十四篇。陈国庆曰:“至于今日现存之书,包括疑似待考在内,依志原有卷数计之,仅六艺二十八家,诸子二十六家,诗赋二十家,兵书三家,数术四家,方技三家,共计八十五家,二千三百一十五卷。若按现存实数计之,则恐不满二千卷。都六百三十二种。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拾补》,广搜条录,收集散佚,又增加三十四种,二百八十五家,三百一十七部,上古载籍名目,如此而已。”(3)本篇注释,参考了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版)、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等著作。 |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