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汉书新注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说明】本志是班氏新创制,专讲刑法史。首先提到“作刑以明威”,“因天讨而作五刑”,说明刑法乃统治工具。重点是讲历代刑法,讲汉代刑法尤详,其言汉初约法省刑,有“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的话,言文帝除肉刑,说“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都能揭露实质;写武帝时,“禁网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这比司马迁指责当世酷吏横行,更具体有力;写宣帝时“狱刑号为平”,成帝下诏减刑而不了了之,都值得嚼味;甚至还连带讥刺东汉刑法不正,说明作者对世道法治持己见而不阿世。它还指出当世刑法不正、“五疾”,严重的社会根因;而强调制礼以止刑、明法正刑,而使百姓有法可循。

  夫人宵(肖)天地之貌(1),怀五常之性(2),聪明精粹(3),有生之最灵者也(4)。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5),趋走不足以避利害(6),无毛羽以御寒暑(7),必将役物以为养(8),任智而不恃力(9),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10),不能群则不胜物(11),不胜物则养不足(12)。群而不足,争心将作(13),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14),众心说(悦)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15);归而往之,是为王矣(16)。《洪范》曰(17):“天子作民父母(18),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19),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20)。爱待敬而不败(21),德须威而久立(22),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23),必通天地之心(24),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25),而则天象地(26)。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27)。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28);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29)云“天秩有礼”(30)“天讨有罪”(31)。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32),因天讨而作五刑(33)。大刑用甲兵(34),其次用斧钺(35);中刑用刀锯(36),其次用钻凿(37);薄刑用鞭扑(38)。大者陈诸原野(39),小者致之市朝(40),其所繇(由)来者上(尚)矣(41)。

  (1)肖:类似。(2)五常:指仁、义、礼、智、信。(3)精粹:细密、淳朴。(4)有生:指生物。(5)爪牙:借指人之手脚。(6)利害:偏义复词,言害。(7)寒暑:偏义复词,言寒。(8)役物:役使万物。(9)任:使用。恃(shì):依靠。(10)群:合群,组成集体。(11)不胜物:不能制胜万物。(12)养:给养。(13)将作:必将兴起。(14)上圣:道德高尚的人。(15)君:原指群体的首领,后来指统治者。(16)王:原指受群众拥护者,后来也指统治者。(17)《洪范》:《尚书》篇名。洪范,大法之意。(18)天子:指国君。(19)类:类比。正名:确定名分。(20)王道:旧称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之道。(21)待:同“恃”,依靠。(22)须:通“需”,引申为凭借。(23)躬:亲身,引申为“禀赋”。(24)通天地之心:符合天意、天性。(25)缘:遵循。(26)则天象地:效法天地。(27)“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引自《左传》。(28)震:雷。曜(yào):闪电。(29)《书》:即《尚书》。下两句引自《尚书·虞书·皋陶漠》。(30)天秩有礼:言遵守礼制者,上天依次进用之。(31)天讨有罪:言有罪过者,上天必然惩罚之。(32)五礼:指吉、凶、宾、军、嘉等五种礼制。(33)五刑:这里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朴等五种惩罚手段。也指称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法。(34)大刑:用兵征讨。甲兵:铠甲和武器,这里指军事。(35)斧钺(yuè):指斩刑。(36)刀锯:指割刑、刖刑。_(37)钻凿:指髌刑、黥刑。(38)薄刑:轻刑。鞭:鞭打。扑:杖刑。(39)大者陈诸原野:征战时弃置尸体于疆场。(40)致之市朝:古时,官吏尸列于朝,平民尸弃于市。(41)由来者上:由来已久。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1),颛项有共工之陈(阵)以定水害(2)。唐虞之际(3),至治之极(4),犹流共工(5),放欢兜(6),窜三苗(7),殛鲧(8),然后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9),殷、周以兵定天下矣(10)。天下既定,戢臧(藏)干戈(11),教以文德(12),而犹立司马之官(13),设六军之众(14),因井田而制军赋(15)。地方一里为井(16),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17)。有(又)税有(又)赋(18)。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故四井为邑(19),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20),牛十二头,甲士三人(21),卒七十二人(22),千戈备具,是谓乘马之法(23)。一同百里,提封万井(24),除山川沈斥(25),城池邑居(26),园囿术路(27),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28),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29),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戎马车徒干戈素具(30),春振旅以搜(蒐)(31),夏拔舍以苗(32),秋治兵以狝(33),冬大阅以狩(34),皆于农隙以讲事焉(35)。五国为属(36),属有长(37);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连帅比年简车(38),卒正三年简徒(39),群牧五载大简车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4 )。

  (1)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祖先,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号轩辕氏、有熊氏。涿鹿之战:传说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即阪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而取胜。火灾:指炎帝侵凌之祸。按古代“五行”说,炎帝为火德,故有“火灾”之称。(2)颛顼(zhuàn xù):传说是古代部族的首领,号高阳氏。共(gōng)工:传说是古代部族之首领。按五行说,共工为水德,故言“水灾”。阵:军阵,引申为战役。(3)唐虞:唐,指陶唐氏尧;虞,指有虞氏舜。即唐尧、虞舜。(4)至治:治理最好。(5)流:流放。(6)放:驱逐。欢兜:传统为舜时大臣,与共工勾结为奸。(7)窜:驱逐到远地。三苗:古部族名,在南方。(8)殛(jí):诛死。鲧(gǔn):禹之父,奉尧命治洪水,九年未成,被处死。(9)甘扈之誓:据说夏朝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今陕西户县西),军前誓师,其誓词即《尚书·夏书·甘誓》。(10)兵:指武力。(11)戢地(jí)藏:收藏。干戈:泛指兵器。(12)文德:指礼乐教化。(13)司马:古官名,掌管军政与军赋。(14)六军:据《周礼·夏官·司马》说,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王有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15)并田:相传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国有而划成“井”字块状分给私人耕种的制度。军赋:为用兵而征发的赋役。(16)地方:言土地面积。一里:即一平方里。(17)井、通、成、终、同、封、畿:都是按土地面积大小而定的名称。(18)税:田租。赋:兵赋。有:通“又”。(19)四井为邑:《周礼·地官·小司徒》有“九夫为井,四并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之说。故井、邑、丘、甸等都是指一定的土地及民众组成的社会单位。(20)乘(shèng):车辆。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21)甲士:披甲胄持武器在车上作战的士兵。(22)_卒:步兵。(23)乘马之法:古代军赋制度。(24)提封万井:言一同百里之内总共有一万井土地。提封:都凡,总共之意。(25)沈:当为“沆”,大泽。斥:盐碱地。(26)城池:城墙与护城河。居:住所。(27)囿:养动物的处所。术:城邑中的道路。(28)卿大夫:西周诸候国君之下有卿、大夫。采地:即采邑、封地。诸侯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29)畿(jī):古代王都地区,后来称“京畿”。(30)素具:常备。(31)搜:同“蒐”,打猎。(32)夏拔舍以苗:夏天在野外宿营,猎取野兽,保护禾苗。(33)治兵:出猎。狝(xiǎn):秋猎之称。(34)大阅:对军队大检阅。狩(shòu):围猎,冬猎之称。(35)讲事:讲习武事。(36)国:这里指城邑。属,及下文的连、卒、州,均为地方行政单位。(37)属有长:属长,及下文的连帅、卒正、州牧,均为各级地方长官。(38)简车:检阅兵车。(39)简徒:检阅步兵。(40)立武足兵:建立军功,加强军备。

  周道衰(1),法度堕(2),至齐桓公任用管仲(3),而国富民安。公问行伯(霸)用师之道(4),管仲曰:“公欲定卒伍(5),修甲兵(6),大国亦将修之,而小国设备(7),则难以速得志矣。”于是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8),故卒伍定乎里(9),而军政成乎郊(10)。 连其什伍(11),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目相见,缓急足以相死(12)。其教已成,外攘夷狄(13),内尊天子,以安诸夏(14)。齐桓既没(殁)(15),晋文接之(16),亦先定其民,作被庐之法(17),总帅诸侯,迭为盟主(18)。然其礼已颇僭差(19),又随时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_制(20)。二伯(霸)之后(21),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22),哀公用田赋(23),搜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24)。《春秋》书而讥之(25),以存王道。于是师旅亟动(26),百姓罢(疲)敝(27),无伏节死难之谊(义)(28)。孔子伤焉(29),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30)。”故称子路曰:(31)“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32)。”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3)。”治其赋兵教以礼谊(义)之谓也。

  (1)道:指治国之道。(2)法度:法令制度。(3)齐桓公:春秋初期齐国之君,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著名政治家,协助齐桓公建立霸业。(4)行霸:实行霸道。(5)定:建制之意。卒伍:古时军队编制的名称,五人为伍,百人为卒。(6)修:修造。甲兵:铠甲和兵器。(7)设备:防备。(8)作内政:指改革政治。寓军令:意谓包括治军。(9)里:乡里。(10)郊:郊野。(11)连其什伍:将军民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的编制进行组织。(12)缓急:偏义复词,急迫。(13)夷狄:古时指边远各族。(14)诸夏:指中原各诸侯国。 (15)没:通“殁”,死亡。(16)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17)被庐之法:指晋文公在被庐(晋地)制定改革政治、整顿军队的法令。晋因此而国力强盛。(18)迭:更替。(19)僭(jiàn)差(ci):僭越本分。差:等级。(20)王制:先王的礼制。 (21)二霸:指齐桓公、晋文公。(22)丘甲:鲁国按田亩征发的兵赋制度。据说,按此制,一丘要负担一甸(四丘)的兵赋,可见赋重。(23)田赋:按土地征收赋税。(24)正:正道,指先王之道。(25)《春秋》:鲁周的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计二百四十二年。(26)师旅:军队,这里引申为战争。亟:屡次。(27)疲敝:疲困。(28)伏节:守节。死难:殉难。(29)伤:感伤。焉:兼词,“对比”。(30)“以不教民战”等句:见《论语·子路》。言用未经军事训练的百姓去作战,等于让他们去送死。不教民:未经训练的老百姓。(31)子路:仲由,孔子的学生。(32)子路曰等句:见《论语·公冶长》。(33)子路亦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先进》。摄乎:处于。方:道理。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1),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2),以为戏乐,用相夸视(示)(3)。而秦更名角抵(4),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杰)之士因势辅时(5),作为权诈以相倾覆(6),吴有孙武(7),齐有孙膜(8),魏有吴起(9),秦有商鞅(10),皆禽(擒)敌立胜,垂著篇籍(11)。当此之时,合从(纵)连衡(横)(12),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13),魏惠以武卒奋(14),秦昭以锐士胜(15)。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16)。时唯孙聊明于王道(17),而非之曰(18):“彼孙、吴者,上_(尚)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慢)之国(19),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仰),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捍头目,何可当也?邻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20),顾视其上(21),犹焚灼仇雠(22)。人情岂肯为其所恶而攻其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23)!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24)。’言以仁谊(义)绥民者(25),无敌于天下也。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事小敌脆(26),则媮(偷)可用也(27);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28)。是亡国之兵也。魏氏武卒(29),衣三属之甲(30),操十二石之弩(31)。负矢五十个(32),置戈其上(33),冠胄带剑(34),赢(盈)三日之粮(35),日中而趋百里(36),中试_则复其户(37),利其田宅(38),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秦人(39),其生民也狭厄(40),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41),隐之以厄(42),狃之以赏庆(43),道(导)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44),非战无由也。(45)功赏相长(46),五甲首而隶五家(47),是最为有数(48),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49)。然皆干赏蹈利之_兵(50),庸徒鬻卖之道耳(51),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52)。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53)。至于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54),然犹未本仁义之统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55)。”

  (1)灭弱吞小:吞灭弱小国家。(2)礼:这里指制度。(3)夸示:夸耀,显示。(4)角抵:类似今之摔跤。(5)因势辅时:顺应趋势,促进时局。(6)倾覆:倾轧、颠覆。(7)孙武: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为吴将,使吴国强大起来。著有《孙子兵法》。(8)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为齐国军师,使齐国力强大。著有《孙膑兵法》。(9)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军事家,曾为魏国西河守,又为楚国令尹,实行变法。著有《吴子》。(10)商鞅(?��前338):姓公孙氏,后因封于商,号商君。著名改革家。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强。(11)重著篇籍:犹名垂史册。(12)合纵连衡:战国时,东方六国地连南北,联合抗秦,称“合纵”;秦与东方六国横向联合,以破坏六国合纵,称“连衡”。衡,横也。(13)齐愍:即齐湣王,前323年至前284年在位。技击:武术。 (14)魏惠:即魏惠王,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武卒:步兵。(15)秦昭:即秦昭王,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锐士:精锐之士。(16)驰说者:指游士说客。孙、吴:指孙武、吴起。宗:效法的对象。(17)孙卿:即荀况(前313��前238),杰出的思想家。著有《荀子》。(18)非:批评。以下引文见《荀子. 议兵》,文句略有出入。(19)昏嫚(màn):昏愦,傲慢。(20)椒、兰:两种芳香植物,比喻友好关系。(21)顾视其上:四顾其国君。(22)焚灼:烧。仇雠:仇敌。(23)何幸之有:即“有何幸”的倒装句式。(24)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这里指商汤。“莫我敢遏”:即“莫敢遏我”的倒装句式。(25)绥(suì):安抚。 (26)事:战斗规模。(27)偷:苟且,勉强。(28)涣然离矣:言立即流散。(29)魏氏:指魏国。(30)衣:作动词,穿。三属之甲:古代战士的铠甲,由上之披膊、中之胸铠、下之腿裙等三部分连缀而成的战衣。(31)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弩:用机械发箭的弓。(32)负矢:背箭。(33)置戈其上:将戈扛在肩上。(34)冠:作动词,戴。胄(chòu):头盔。(35)赢:通“盈”,装满,引申为带足。(36)日中:指上午。(37)复:免去赋税和劳役。中试:考试合格。(38)利其田宅:给予田宅之利。(39)秦人:指秦国。(40)生民:养育百姓。狭厄:穷困之意。(41)劫:强迫。(42)隐之以厄:言使民忧戚于穷厄。隐:忧戚之意。(43)狃(niǔ):贪于。赏庆:奖赏。(44)要利:求利。(45)非战无由:除了打仗,别无他法。(46)功赏相长:立功与奖赏互相促进。(47)五甲首而隶五家:秦法规定,斩获敌方甲士五个首级,则可以役使五家。(48)数:术数,办法。(49)四世:四代。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四代。(50)干赏蹈利:追求赏赐与利禄。(51)庸徒鬻(yù)卖:受人雇用而卖力的人。(52)安制矜节:遵守制度,坚持节义。(53)鳃鳃(xi):恐惧的样子。轧(yà):倾乱。(54)入其域:指达到先王用兵的境界。(55)遇、直、当、敌:皆抵挡之意。

  故曰:“善师者不陈(1),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若夫舜修百僚(2),咎繇作士(3),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宄)”(4),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5)。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禽(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齐桓南服强楚(6),使贡周室,北伐山戎(7),为燕开路,存亡继绝(8),功为伯(霸)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楚昭王遭阖庐之祸(9),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二国并力,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10),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11),奋其爪牙,禽(擒)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雠,(飙)起云合(12),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13),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争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14),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1)师:这里作动词,领兵,用兵。(2)修:整治。(3)咎繇:即皋陶,舜之臣。士:古代司法官。(4)“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见《尚书·虞书·舜典》。猾:扰乱。奸轨:同“奸宄”,犯法去作乱。(5)陈师誓众:指汤伐桀作《汤誓》,武王伐纣作《泰誓》和《牧誓》。(6)齐桓南服强楚:见《左传》僖公四年。(7)(齐桓)北伐山戎:见《春秋》庄公三十年。(8)存亡继绝:使亡国复存,使绝嗣再续。(9)阖庐之祸:此及号哭请救之事,见《左传》定公四年。(10)河山:指黄河、崤山。(11)白起(?��前257):战国时名将。 王翦:战国末年秦名将。(12)飙(biāo):暴风。(13)伊、吕:伊尹、吕尚(姜太公)。(14)孙、吴、商、白:指上文提到的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等。

  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1),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2)。任萧、曹之文(3),用良、平之谋(4),骋陆、郦之辩(5),明叔孙通之仪,文武相配,大略举焉。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6),京师有南北军之屯(7)。至武帝平百粤(8),内增七校(9),外有楼船(10),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至元帝时,以贡禹议(11),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12)。

  (1)躬:亲身,引申为天生。(2)秦、项:指秦朝、项羽。(3)萧、曹:指萧何、曹参。(4)良、平:指张良、陈平。(5)陆、郦:指陆贾、郦食其。(6)踵:跟从,继承之意。材官:步卒的代称。(7)南北军:汉代保卫京师的军队,南军负责保卫皇宫,北军负责保卫京城。(8)武帝:指汉武帝刘彻。百粤:又作“百越”。(9)七校:汉武帝曾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秩皆二千石。胡骑不常设,故言七校尉。(10)楼船:水军的代称。(11)贡禹议:事见本书《贡禹传》。(12)正:矫正。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1)?”鞭扑不可弛于家(2),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文德者(4),帝王之利器;威武者(5),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6),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7)。

  (1)古人有言等句: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指金、木、水、火、土。(2)鞭朴:鞭打、杖击的刑罚。(3)孔子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卫灵公》。(4)文德:指礼制、德政。(5)威武:指用兵、刑罚。(6)刑错兵寝:止刑息兵。(7)极功:最大的功绩。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1),诘四方(2):一曰,刑新邦用轻典(3);二曰:刑平邦用中典(4);三曰,刑乱邦用重典(5)。五刑,墨罪五百(6),劓罪五百(7),宫罪五百(8),刖罪五百,(9)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杀人者踣诸市(10),墨者使守门(11),剿者使守关(12),宫者使守内 (13),刖者使守囿(14),完者使守积(15)。其奴(16),男子入于罪隶(17),女子入舂槁(18)。凡有爵者(19),与七十者(20),与未齓者(21),皆不为奴。

  (1)三典:轻、中、重三种用刑的法规。参《周礼·秋官·大司寇》。刑:治理。(2)诘:责。要求。(3)新邦:新建之国。(4)平邦:承平守成之国。中典,常行之法,(5)乱邦:篡弑叛乱之国。(6)墨:又称“黥”,刺面涂墨。五百:指五百条款。(7)劓(yì):割鼻。(8)宫:男子去势,妇子幽闭。(9)刖(yuè):断足。(10)赔(bó):仆倒。这里指陈尸示众。(11)守门:看守城门。(12)守关:守卫边关。(13)守内:服役于宫廷。(14)守囿:看守园囿。(15)完:又称“耐”,剃去鬓毛而服役。守积:看守库藏物资。(16)奴:指刑徒。 (17)男子入于罪隶:言男奴没入官府服劳役。(18)女子入舂槁:言女奴在舂人、槁人(周官名)管辖下服役。(19)有爵者:有封爵的人。(20)七十者:指七十岁以上的人。(21)未龀(chèn)者:指尚未换牙的七八岁儿童。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耄恍)(1)命甫候度时作刑(2),以诘四方。墨罚之属千,剿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

  (1)穆王:周穆王姬满。眊荒:通”耄恍”,年老昏瞆。(2)甫侯:即吕侯,穆王的司寇。度时:审察时势。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1)。晋叔向非之曰(2):“昔先王议事以制(3),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谊(义)(4),纠之以政(5),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6);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悚之以行(7),教之以务(8),使之以和(9),临之以敬,(10)莅之以强(11),断之以刚(12)。犹求是哲之上(13),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14),并有争心,以徵于书)(15),而徵(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16)。三辟之兴(17),皆叔世也(18)。今吾于相郑国(19),制参(三)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20)。’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21)。’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锥刀之末(22),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报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材(才)(23),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偷薄之政(24),自是滋矣。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5)。”‘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26)。”孟氏使阳肤为士师(27),问于曾子(28),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29)。”

  (1)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在郑国执政,将刑书铸于鼎,公布于众。(2)叔向:名羊舌肸(xī),晋国大夫。非之:指责子产铸刑书。以下叔向与子产的问答,均见《左传》昭公六年。(3)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据事定罪,不公布刑法。刑辟:刑法。(4)闲:栅栏,引申为约束。(5)纠:督察,矫正。(6)奉:养。(7)悚(sǒng):恐惧。行:行为。(8)务:时务。(9)和:和睦。(10)临:领导之意。敬:庄重。(11)莅:意与“临”同。避:尽力。(12)断:决断。刚:果断。(13)上:指最高统治者。(14)不忌于上:不怕统治者。(15)征:征引。书:指刑书。(16)九刑:墨、劓、宫、刖、辟及流、赎、鞭、扑九种刑罚。(17)三辟:指禹刑、汤刑、九刑等三种刑法。(18)叔世:末世。(19)子:古时对人之尊称。(20)《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周颂·我将》。仪式:指法式。刑:效法。(21)又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孚:信,信服。(22)锥(Zhuī)刀之末:锥刀的末端。比喻细微之事。 (23)不才:无能。自谦之词。(24)偷(tōu)薄:轻薄。(25)(孔子)曰云云:引文见《论语·为政》,语句有颠倒。导:引导。齐:整治。耻:廉耻。格:归顺。免:指避免犯罪。(26)“礼乐不兴”等句:见《论语·子路》。中(zhòng):得当。(27)孟氏:孟孙氏,鲁大夫。阳肤:曾子之弟子。土师:狱官。(28)曾子:即曾彦,字子舆,孔子之弟子。(29)“上失其道”等句:引文见《论语·子张》。

  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1),秦用商秧,连相坐之法(2),造参(三)夷之诛(3);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烹)之刑(4)。

  (1)申子:申不害,战国时法家,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曾为韩昭侯之相。(2)连相坐之法;即连坐法。(3)三夷:灭三族。三族,各说不一,有说指父族、母族、妻族。(4)颠:头顶。胁:腋下肋骨。镬(huò)烹:将人放在镬里煮死。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义)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1),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2),日县(悬)石之一(3)。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4),囹圄成市(5),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1)躬操文墨:亲自处理案件。(2)自程决事:自己按定量处理政事。程:规程,定量。(3)悬:用秤称。石之一:即一石,指一石重的书简。(4)赫(zhě)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这里指称罪犯。塞路:充满道路,形容犯人多。(5)囹圄(líng yǔ):牢狱。成市:形容牢狱多。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1)。”蠲(捐)削烦苛(2),兆民大说(悦)(2)。其后四夷未附(4),兵革未息(5),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6) ,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7)。

  (1)抵罪:按罪行轻重大小给予惩罚。(2)烦苛:指烦琐苛细的刑法。(3)兆民:众百姓。(4)四夷:指周边各族。(5)兵革:指用兵。(6)捃摭(jùn zhì):拾取。(7)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及户律、兴律、厩律等九章。

  当孝惠、高后时(1),百姓新免毒蠚(2),人欲长幼养老(3)。萧、曹为相,填(镇)以无为(4),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以)稀。

  (1)孝惠、高后:即惠帝、吕后。(2)毒蠚(hǎo):毒害。蠚:螫。(3)长幼:抚育幼小。养老:赡养老人。(4)镇:安定。无为:顺应自然,与民休息。

  及孝文即位(1),躬修玄默(2),劝趣农桑(3),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4),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蓄)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5),禁罔(网)疏阔(6)。选张释之为廷尉(7),罪疑者予民(8),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9),有刑错(措)之风(10)。

  (1)孝文:即汉文帝。(2)躬修玄默:亲自实行无为政治。(3)趣(cù):催促。(4)少文多质:不重形式而讲究实效。(5)风流:这里指风俗。(6)禁网疏阔:法禁宽大。(7)张释之:字季,文帝时为廷尉,执法平。本书有《张释之传》。(8)罪疑:指疑案。予民:由民众议决。(9)断狱:判案。判狱四百,指每年判案之数。(10)刑措:刑法搁置不用。

  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1),诏狱逮系长安(2)。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3),缓急非有益(4)!其少(小)女缇萦(5),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6),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7),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无)繇(由)也(8)。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9):“盖闻有虞氏之时(10),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11),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12),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训道(导)不纯而愚民陷焉(13)。《诗》曰:‘恺弟(悌)君子,民之父母(14)。’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无)繇(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15),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16),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17)。”

  (1)齐太仓令:齐王国掌管太仓的长官。淳于公:淳于意,世称“仓公”。(2)诏狱:奉皇帝诏令而设的监狱。(3)子:这里指女儿。(4)缓急:“偏义复词,急难。(5)缇萦(tī yíng):仓公之小女。(6)妾:古时女子之自称。(7)复属:言恢复原状。属:联缀。(8)道无由:无路可走。(9)制诏御史:指御史大夫。(10)有虞氏:即舜。(11)画衣冠:在罪犯衣冠上画图以示惩同。异意服:给罪犯穿异于常人的衣服。这是所谓象征性的刑罚。(12)肉刑三:指当时施行的黥、劓、刖三种肉刑。(13)陷:指落入法网。(14)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涧酌》。恺悌:和蔼,平易近人。(15)息:生。(16)罪人:给人定罪。(17)具为令:制成法令条文。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言(1):“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无)繇(由)至,放(乌)盛德(2),臣等所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3),完为城旦舂(4);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5);当劓者,笞三百(6);当斩左止(趾)者(7),答五百;当斩右止(趾),及杀人先自告(8),及吏坐受败枉法(9),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10)已论命复有笞罪者,(11)皆弃市。(12)罪人狱已决(13),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14)。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15)。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16)。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17),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18),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19),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臣昧死请(20)。”制曰:“可。”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趾)者又当死。斩左止(趾)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1)张苍:精于律历,曾任汉相。本书有《张苍传》。冯敬:汉文帝时为御史大夫。(2)於:通“乌”,乌乎,感叹词。(3)当完者:判“完”罪的犯人。有说“完”当作“髡”。(4)城旦舂:刑罚之一。为期四年。男子罚作长城。女子改为舂米。(5)髡(kūn):剃去头发。钳(qián):以铁圈束颈。(6)笞(chī):打竹板,或鞭打。(7)趾:脚。 (8)自告:自首。(9)受赇(qiǔ):受贿。 (10)县官:指官府。(11)论命:判罪,定案。复有:又犯有。(12)弃市:执行于市,陈尸示众。(13)狱已决:案件已审完毕。(14)鬼薪:男犯采薪,以供宗庙使用,服刑三年。白粲:女犯择米至于纯白,以供祭祀使用。(15)隶臣妾:为官奴者,男称隶臣,女称隶妾。(16)司寇:刑罚之一,为期二年。将犯人罚往边地,一面服役,一面御寇。(17)如司寇:女犯服类似的司寇的劳役。(18)亡逃:指戴罪逃亡的人。罪耐以上:指重犯耐罪以上的人。(19)前令:下令(除肉刑)之前。禁锢:监禁。(20)昧死:冒死。表示敬畏之意。

  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1),幸而不死,不可为人(2)。其定律:苔五百曰三百(3),答三百曰二百。”犹尚不全(4)。至中六年(5),又下诏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答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答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捶令(6)。”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缩请:“笞者,捶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7),皆平其节(8)。当笞者笞臀(9)。毋得更人(10),毕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犹以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

  (1)加笞:施行笞刑。重罪:指死刑。(2)不可为人:言残废。(3)曰:改为之意。(4)不全:不能保全生命。(5)中六年:即前144年。(6)棰令:执行笞刑的法令。棰,竹制的捶杖。 (7)本:指棰的根部,手执的部分。末:末梢,打击的部分。(8)平其节:削平竹节。(9)笞臀:笞打臀部。在此之前是苔背。(10)毋得更人:执行者不更换人。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1),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2),缓深故之罪(3),急纵出之诛(4)。其后奸猾巧法(5),转相比况(6),禁罔(网)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7),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8)。文书盈于几阁(9),典者不能遍睹(10)。是以郡国承用者(11),或罪同而论异(12)。奸吏因缘为市(13),所欲活则傅(附)生议(14),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15)。

  (1)张汤、赵禹:均为酷吏。洋见本书《张汤传》、《酷吏传》。(2)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知犯法者而不举发,则被认为故意纵容犯罪,而罪犯的主管部门及上级的主管官员、监察官员,都要连坐。(3)缓深故之罪:放宽对犯人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缓,宽缓。深,指加重处罚。故:指故意陷人千罪。(4)急纵出之诛:加重对犯人开释不疑为故纵者之惩处。急,加重之意。纵出:开释罪犯。(5)巧法:玩弄法令而舞弊。(6)转相比况:言以各种案例辗转比附。(7)事:指案例。(8)决事比:判案无法律明文为依据,可比附近似条文,经皇帝批准即可生效,将此案例汇编,即可作为以后判案的依据。死罪决事比:即死罪案例的汇编。(9)文书:这里泛指法律条文和讼狱案卷。(10)典者:掌管者。(11):杂乱。(12)论异:判罪不同。(13)因缘:借机。为市:进行交易,指营私舞弊。(14)附:比附。(15)冤伤之:为此伤心而不平。

  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1),及即尊位,廷史路温舒上疏(2),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语在《温舒传》。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3),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4),不辜蒙戮(5),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6),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7),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8),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9),季秋后请谳(10),时上常幸宣室(11),齐(斋)居而决事(12),狱刑号为平矣。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圣王置谏争(诤)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13);立法明刑者,非以为治,救衰乱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矣。今不正其本(14),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15)。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16)。”宣帝未及修正。

  (1)闾阎:里巷之门,这里借指民间。(2)廷史:廷尉的属官。路温舒:宣帝时上《尚德缓刑疏》。本书有《路温舒传》。(3)巧文:指狱吏玩弄法律条文。(4)兴邪:产生邪念。(5)不辜:指无罪的人。蒙戮:蒙受耻辱。(6)鞠狱:审讯犯人。(7)廷平:与廷尉相当,掌职同廷尉。(8)于定国:字曼倩。本书有《于定国传》。(9)黄霸(?��前51):字次公。本书有《黄霸传》。(10)季秋:晚秋,指阴历九月。请谳(yàn):上报定罪。(11)宣室:未央宫中殿名之一。 (12)决事:审理案件。(13)逸豫:过失,安乐。(14)本:这里指删定律令。(15)政衰听怠:政令衰败,处理案件也就懈怠。(16)招权:揽权,专权。

  至元帝初立,乃下诏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烦多而不约(1),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2),斯岂刑中之意哉(3)!其议律令可蠲(捐)除轻减者,条奏(4),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1)约:简明。(2)罗:网罗,作动词用。元元:指百姓。不逮:意识不到。指无意之中犯了法。(3)刑中:刑罚得当。(4)条奏:逐条奏请。

  至成帝河平中(1),复下诏曰:“《甫刑》云‘五刑之属三千,大辟之罚其属二百’(2),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奇请它比(3),日以益滋,自明习者不知所由,欲以晓喻众庶,不亦难乎!于以罗元元之民,夭绝亡(无)辜(4),岂不哀哉!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蠲(捐)除约省者(5),令较(皎)然易知,条奏。《书》不云乎?‘惟刑之恤哉(6)!’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朕将尽心览焉。”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7),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8),毛举数事(9),以塞诏而已(10)。是以大议不立,遂以至今。议者或曰,法难数变。此庸人不达,疑(凝)塞治道(11),圣智之所常患者也。故略举汉兴以来,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

  (1)河平:成帝年号(前28��前25)。(2)《甫刑》等句:“见《尚书·周书·吕刑》。《甫刑》:即《吕刑》。(3)奇(ji)请:在法律条文外的申报。它比:以其它事例比附。(4)夭绝无辜:摧残无罪之人。(5)中二千石、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这里指享此俸禄的官员。(6)“惟刑之恤哉”:见《尚书·虞书·舜典》。恤:忧虑。这里引申为慎重。(7)仲山父:即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将:奉行。明:明察,明辨。(8)钩摭:拾取。(9)毛举:列举琐细之事例。(10)塞:搪塞。(11)凝塞:阻塞。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罔(网)漏吞舟之鱼(1),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今曰:“当三族者,皆先默、剿斩左右止(趾),答杀之,枭其首(2),菹其骨肉于市(3)。其诽谤詈诅者(4),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俱)五刑(5)。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6)。至高后元年(7),乃除三族罪、妖言令。孝文二年(8),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9),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10),朕甚弗取。其议。”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11):“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12),使重犯法也(13)。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朕闻之,法正则民慤(14),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导)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未见其便,宜孰(熟)计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其后,新垣平谋为逆(15),复行三族之诛。由是言之,风俗移易,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智),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16),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17)?

  (1)网漏吞舟之鱼:比喻法网疏阔。(2)枭(xiao):悬头示众。(3)菹(zu):菹醢(hai),把人剁成肉酱。(4)署(li):骂。诅(zu):诅咒。(5)俱五刑:言一人受几种刑罚。(6)彭越、韩信:本书有其传。(7)高后元年:即前187年。 (8)孝文二年,当为孝文元年(前179)。是年汉文帝除收帑相坐律令。(9)治之正:治国之正道。(10)同产:同母兄弟。坐:连坐。收:没入为官奴婢。(11)周勃、陈平:本书有其传。(12)累其心:使其恐惧。(13)重犯法:不轻率地犯法。(14)慤(què):诚实。 (15)新垣平事,见本书《郊祀志》。(16)过刑:过重之刑罚。(17)末流:末世之习俗。

  《周官》(1),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五听(2):一曰辞听(3),二曰色听(4),三曰气听(5),四曰耳听(6),五曰目听(7)。八议:一曰议亲(8),二曰议故(9),三曰议贤,(10)四曰议能(11),五曰议功(12),六曰议贵(13),七曰议勤(14),八曰议宾(15)。三刺:一曰讯群臣(16),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三宥:一曰弗识(17),二曰过失(18),三曰遗忘(19)。三赦:一曰幼弱(20),二曰老眊(21),三曰蠢愚(22)。凡囚(23),“上罪梏拱而桎,(24)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拱(25),有爵者桎(26),以待弊(27)。”高皇帝七年(28),制诏御史:“狱之疑者(29),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30),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31)。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32)。”上恩如此,吏犹不能奉宣(33)。故孝景中五年复下诏曰(34):“诸狱疑,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35),辄谳之。”其后狱吏复避微文(36),遂其愚心。(37)至后无年(38),又下诏曰:“狱,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报谳而后不当(39),谳者不为失(40)。”自此之后,狱刑益详,近于五听三宥之意。三年复下诏曰(41):“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42),人所哀怜也。其著令(43):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44),师、朱(侏)儒当鞠(鞫)系者(45),颂(容)系之(46)。”至孝宣元康四年(47),又下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48),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今或罗(罹)于文法(49),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50),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至成帝鸿嘉元年(51),定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52),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53)。”合于三赦幼弱老眊之人。此皆法令稍定,近古而便民者也(54)。

  (1)《周官》:即《周礼》。(2)五听:指审案的五种方法。八议:“指减免刑罚之八种条件。三刺:经三询而后判决。三宥:罪犯得到从宽处理的三种情况。三赦:三种可以获赦的人。参考《周礼·秩官》之《小司寇》及《司刺》。(3)辞听:观其辞讼,是否理直。(4)色听:观其颜色,是否正常。(5)气听:观其气息,是否平和。(6)耳听:观其聆听,是否准确。(7)目听:观其眼神,是否安然。(8)议案:君主之亲族犯罪,可议而减免。(9)议故:君主之故旧犯罪,可议而减免。(10)议贤:有贤德者犯罪,可议而减免。(11)议能:有道艺者犯罪,可议而减免。(12)议功:有功劳者犯罪,可议而减免。(13)议贵:爵位高者犯罪,可议而减免。(14)议勤:为国尽力者犯罪,可议而减免。(15)议宾:君主之宾客犯罪,可议而减免。(16)讯:征询。(17)弗识:不审,即不知法而犯罪。(18)过失:无意,即无意之中犯了罪。(19)遗忘:忽忘,即忘记法令规定而犯罪。(20)幼弱:七岁以下的孩子。(21)老眊:八十以上的老人。(22)蠢愚:病呆无知的傻子。(23)囚:有罪而囚禁者。 (24)上罪:重罪犯。“下罪”则为轻罪犯。“中罪”则介于轻重罚犯之间。梏拱而桎:即梏、拱、桎加于一身。梏(sù):一只手上的刑具。拱(gǒng):双手戴的一个刑具。桎(zhi):脚上戴的刑具。(25)王之同族拱:与帝王同族的人犯了重罪,只是双手共械。(26)有爵者桎:有爵位的人犯了重罪,只是脚上戴桎。(27)待弊:等待审判。(28)高皇帝七年:前200年。(29)狱之疑:疑狱,疑案。(30)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新设的县级行政区。(31)以其罪名当报之:判定其罪名,并批复县、道。(32)傅所当比律令以闻:言附上可以比照的律令上报皇帝。(33)奉宣:奉行,宣扬。(34)孝景中五年:前145年。 (35)文致:舞文弄法:陷入于罪。不厌:不服。(36)微文:隐晦讽刺之文。(37)愚:愚弄。(38)后元年:即景帝后元年,前143年。(39)令谳着:奉令将案件上报复审的人。不当:指原判不当。(40)谳者不为失:言不追究上报复审者的过失。(41)三年: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42)鳏(guan)寡:鳏夫、寡妇。不属逮:没有连系,这里指独身。(43)其著令:应该著明法令。(44)孕者未乳:怀孕未产,指孕妇。(45)师:双目失明的乐师。侏儒:身材矮小的人。鞫系:审讯拘押。(46)容系:收禁而不戴刑具,即散禁。(47)元康四年:前62年。(48)耆((qi)老:年老。(49)罗:同“罹(li)”,遭受。(50)终其年命:言天年善终。(51)鸿嘉元年:前20年。(52)贼斗杀人:指故意杀人及斗殴杀人。殊死:斩首之刑。(53)减死:减刑而免处死。(54)近古:近于古代法意。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1)。”言圣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2),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至于善人,不入于室(3),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此为国者之程式也(4)。今汉道至盛,历世二百余载,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趾),三倍有余(5)。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乡(向)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王者之于天下,譬犹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为之(6)怆于心。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6),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7)。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子路》。世:一世三十年。仁:指仁政。为国:治国。胜残去杀:克服残暴,不行杀戮。(2)被民以德教,以道德教化百姓。(3)不入于室:尚未高深之意。犹今言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4)程式:法则。(5)三倍有余:指判耐罪至斩右趾者,比之判死刑者,为三倍多。(6)多少相覆:多得互相迭压。多少:偏义复词,言多。(7)和气未洽:言社会尚未融洽和好。

  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桀(杰)务私,好不辄得,狱豻不平之所致也(1)。《书》云“伯夷降典,哲民惟刑(2)”,言制礼以止刑,犹堤之防溢水也。今堤防凌迟,札制未立;死刑过制,生刑易犯;饥寒并至,穷斯滥溢(3);豪雉(杰)擅私,为之囊橐(4),奸有所隐,则狃而浸广(5):此刑之所以蕃也。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6)。”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7)。”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8)。今之狱吏,上下相驱(9),以刻为明,深者获功名,平者多后患。谚曰:“鬻棺者欲发之疫(10)。”非憎人欲杀之,利在于人死也。今治狱吏欲陷害人,亦犹此矣。凡此五疾(11),狱刑所以尤多者也。

  (1)狱豻(an):诉讼之事。(2)《书》云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吕刑》。伯夷:传说是虞舜时的礼官。降典:定下礼法。哲民惟刑:言教民以礼法,然后才用刑。(3)穷斯滥溢:言如此普遍穷困。斯,如此。(4)囊橐(ráng tuó):口袋,引申为保护所。(5)狃(niǔ):习以为常。(6)孔子曰等句:引文见《孔丛子·刑论》。本:治国之根本。末:为政之下策。(7)(孔子)又曰等句:引文见《孔丛子·刑论》。听狱者:处理案件的人。(8)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言与其枉杀无辜的人,宁可放掉犯罪的人。(9)上下相距:上下级之间互相竞争。(10)“鬻棺者欲岁之疫”:这谚语说卖棺材者希望年年发生瘟疫。(11)五疾:指上述的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杰务私,狱豻不平。

  自建武、水平(1),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2),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桀(杰)之侠。以口率计(3),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4),可谓清矣。然而未能称意比隆于古者,以其疾未尽除(5),而刑本不正。

  (1)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7年)。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公元58�75年)。(2)高、惠:高祖、惠帝。(3)以口率计:以人口比例计算。(4)什八:十分之八。(5)疾:指上述的五疾。

  善乎!孙卿之论刑也(1),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者无肉刑,有象刑墨黥之属(2),菲履赭衣而不纯(3),是不然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邪(4),岂独无肉刑哉,亦不待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5),而直轻其刑,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未也(6)。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7)。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8)。一物失称(9),乱之端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不详莫大焉。夫征暴诛悖,治之威也(10)。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书》云‘刑罚世重世轻’(11),此之谓也。”所谓“象刑惟明”者(12),言象天道而作刑(13),安有菲屦赭衣者哉?

  (1)孙卿:即荀子。以下引文见《荀子·正论》,文字略异。(2)象刑:象征性的刑罚。(3)菲履:草鞋。不纯:不缝边。(4)人莫触罪:人不犯罪。(5)人或触罪:有人犯罪。(6)惩其未:惩戒未来。(7)乱今:暴乱的今世。(8)以类相从:按不同情况而区别对待。(9)失称:失当,不恰当。(10)治:治世。下文“乱”,乱世。(11)“刑罚世重世轻”:见《尚书·周书·吕刑》。意谓刑罚因时势而或轻或重。(12)“象刑惟明”:见《尚书·虞书·益稷》。(13)象天道而作刑:仿效天道而制定刑罚。

  孙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1),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而御突(2),违救时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网)民(3),失本惠矣(4)。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箭之盗(5),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赃),若此之恶,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故欲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者不治,乱名伤制(6),不可胜条(7)。是以罔(网)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慢)。必世而未仁,百年不而胜残,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撰二百章(8),以应大辟。其余罪次(9),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10)。及伤人与盗,吏受贼赇法,男女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皆复古刑(11),为三千章。诋欺文致微细之法(12),悉蠲(捐)除。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13),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14),殷天人之和(15),顺稽古之制(16),成时雍之化(17)。成康刑错(18),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19)”。《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20)。”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所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21)”者也(22)。

   (1)极敞之流,极为衰败的遗风。(2):马缰绳。(han)突:凶悍的马。(3)以死网民:意谓以重刑作为统治百姓的手段。(4)失本惠:失去原来加惠于民的本意。(5)穿窬(yú)之盗:穿壁越墙的盗贼。(6)乱名伤制:乱了刑名,坏了法制。(7)不可胜条:不胜逐条列举。(8)撰二百章:意谓依据《吕刑》“大辟之属二百”而撰集二百章。(9)罪次:刑罪的等级。(10)募行肉刑:以资财赎死而减为肉刑。 (11)复古刑:意谓恢复《吕刑》“五刑之属三千”的古代刑法的规定。(12)诋(dǐ)欺:诋毁,欺骗。(13)法无二门:法令一致。(14)合刑罚之中:使刑罚适当。(15)殷天人之和:定天人之和谐。殷,正定。(16)顺稽古之制:顺古代之法制。(17)成时雍之化:成天下太平之风气。(18)成康:指西周成王、康王时代。(19)《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假乐》。言适合人心,上天厚赐。(20)永年:指国祚长久。(21)“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见《尚书·周书·吕刑》。意谓天子既得福,百姓便得利。(22)本篇注释,参考了《汉书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等著作。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