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卷七 宋文 秋声赋

(欧阳修)
【题解】
历代文人多有歌咏秋景之作,秋景已成为文学创作中经常被采用的题材之一。欧阳修在本文中除了描绘自然界的秋景外,还对世事艰难、人生不易的现状抒发了个人的无限感慨。本文的体裁为“赋”,但和传统的赋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

【一段】
欧阳子①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②,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③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④:“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注释】
①欧阳子:作者自称。子,本为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也可用于男子的通称,如本文即是。②(cōnɡ)铮铮:金属器物互相撞击时发出的声音。③枚:一种形如筷子的小木棒。古代士兵在行军时含在口中以防止喧哗。④童子:本指未成年的男子,仆人也可称为童,童子有书童之意。

【译文】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种声音从西南方传过来,心怀不安地听着,失声地说:“奇怪啊!”开始时发出淅沥的雨声和潇潇的风声,忽然间又发出奔腾澎湃的响声,好像波涛在黑夜里惊起,狂风暴雨骤然降临。它接触到物体时,叮叮当当,好像金铁相撞之声;又好像奔赴前线的军队,衔枚而急速奔走,听不到号令声,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一下。”童子说:“星星和月亮都洁白明亮,银河在天空清晰可见,四处并无人声,声音从树间发出。”

【二段】
予曰:“噫嘻⑤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⑥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⑦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⑧也,于时为阴⑨;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注释】
⑤噫(yī)嘻:叹词。⑥砭(biān):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⑦缛(rù):繁密。⑧刑官:即司寇,古代执掌刑狱的长官,又称为秋官,取其杀戮之意。⑨阴:古人用阴、阳二气来配合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金:古人相信“五行”之说,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四季相配,秋季属金。商声: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五声来配合四季,秋季属商。其相应的方位为西。夷:古代音乐分为十二律(律为乐音高低的标准),夷为其中之一,相应的月份为七月。渥(wò):湿润。黟(yī):黑。

【译文】
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要来呢?秋天的情景是这样的:它的色彩惨淡阴暗,烟飞云散;它的外观清静明朗,天高日明;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萧条,山水沉寂。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尔后便呼啸怒吼。繁密的青草本来生长得绿油油而茂盛,青葱葱的佳木本来生长得令人赏心悦目;可是秋风过后,青草遇到了它就要改变了颜色,树碰上了它就要纷纷落叶;摧残草木使之零落不堪的,就是秋风这种肃杀之气发出的余威。秋天的季节,象征着刑官,在时令上属于阴;又象征着战争,在五行中属于金。
这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刚正之气,常常拿酷烈的手段显示自己的意志。自然界对于世上的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上相对应的是商声,商声代表西方的音调,夷则属于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老了自会感到悲伤;夷,就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了就应该杀戮。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到了时候就会飘零消亡。人属于动物,而且是万物中的精灵,数不清的忧虑触及他的内心,数不清的琐事劳累着他的身体。内心受到触动,必然会消耗精力。又何况有时考虑的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事,发愁的是他的智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必然使得红彤彤的面貌变成枯木一样,乌黑的鬓发变成花白色了。为什么要拿本来不是金石的躯体,去和草木争荣斗艳呢?想一想是谁戕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

【三段】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童子听说后也无法回答,低下头打起瞌睡。这时只听到四面墙壁虫声唧唧,好像是陪着我一道叹息。

【评析】
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后,历代文人骚客“咏秋”的篇章可谓数不胜数。但其基调大致相同:触景伤情,悲叹人生之无常。本文也反映了这一点,但又能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去深层次地挖掘产生忧患的根本原因,这就使得文章的思想内涵上具有了积极意义。
作者在描绘秋景时,使用了大量的带有排比性的短句,选用了确切的词语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如“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就把秋天的种种特色形象地反映出来了。这种手法,也是“赋”这种体裁“铺陈其事”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它又不像汉赋那样大量堆砌冷僻词语,用的是接近口语的朴素的语言。还有,作者还注意到文章的音韵美。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以及以下的几句,用的是“inɡ”的韵母。讲求音韵,本来也是赋的要求,作者把这种要求和较为通俗的词语结合起来,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本文基本上是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情,而在中间又穿插了一个“童子”,这也是赋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童子是一个稚气未脱的人,他不可能像作者那样愁肠百结,因而他也不会产生“悲秋”的情结。所以他听到作者的“宏论”后,只能做出“垂头而睡”的反应。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作者的孤独感。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