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周文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这一年(前684年),齐桓公因鲁国曾武力支持他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特派兵攻打鲁国,双方在鲁国的长勺展开一场激战。当时齐强鲁弱,但由于战前曹刿对鲁国的情况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在战争开始后曹刿又能很好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所以鲁国反而打败了齐国,使此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著名战例。此文记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揭示了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之本,而士气的盛衰则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一段】
齐师伐我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其乡人曰③:“肉食者谋之④,又何间焉⑤?”刿曰:“肉食者鄙⑥,未能远谋。”遂入见。
【注释】
①齐师:齐国的军队。(与前文《周郑交质》“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句之“师”、《郑庄公戒饬守臣》“郑师毕登”句之“师”等义同。) 我:指鲁国。因《左传》采用鲁国国君在位年记事,故称鲁国为“我”,后边《宫之奇谏假道》等篇亦如此。下文的“公”指鲁庄公。②曹刿(ɡuì):鲁国人,有智有勇,他除了参加本文所记述的齐鲁长勺之战,还曾在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齐鲁两国国君柯地会盟时,持剑挟持齐桓公,迫使他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请见:请求进见。见,指臣下拜见君主,下级拜见上级。③乡人:同一个乡的人。春秋时期诸侯国国都及其近郊设“乡”这样的行政区划,跟后来的“乡村”之“乡”不同。④肉食者:指有权位的大人物。⑤间(jiàn):参与。(注意此“间”字与《周郑交质》“谁能间之”句之“间”、《石碏谏宠州吁》“远间亲,新间旧”句之“间”及《季梁谏追楚师》“故难间也”句之“间”在词义上的区别。)⑥鄙:鄙陋。
【译文】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那些吃肉的(大人物)在谋划,你又去搀和什么呢?”曹刿说:“那些吃肉的(大人物)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
【二段】
问:“何以战⑦?”公曰:“衣食所安⑧,弗敢专也⑨,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⑦何以:以何,指依靠、凭借什么。⑧所安:指安身立命的东西。⑨专:指专有,独享。牺牲:指祭祀用的牲畜,一般指牛、羊、猪。玉:玉器。帛:丝绸之类的纺织品。加:指虚报、谎报。信:诚实,诚信,言语真实。(注意此“信”字与《周郑交质》“信不由中”句之“信”和《季梁谏追楚师》“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句之“信”在词义解释上的细微区别。)孚(fú):诚信感人。狱:诉讼案件。情:情况,实情。忠之属:指忠于人民一类的事。忠,尽心竭力。(注意此“忠”字与《季梁谏追楚师》“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句之“忠”和“上思利民,忠也”句之“忠”义同。) 属:类。可以:可以凭借它。(注意:这里“以”字后边省略了“之”字,而“之”字则代“忠之属”。此“可以”不同于下文的两个“可矣”。)
【译文】
(曹刿)问(庄公):“依靠什么迎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人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施予)不周到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不敢谎报,(祝史的祭祷)一定诚实不欺。”(曹刿)回答说:“小信小诚不足以感动神灵,神灵是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说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心竭力(为人民办实事)一类的事情啊!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一旦)打起来时,请让我跟去。”
【三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乘(chénɡ):乘车。(注意此“乘”字与《郑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句之“乘”和“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句之“乘”在读音和词义上的区别。)长勺:鲁国地名,其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市北。鼓之:指击鼓发起对齐军的反攻。古代发动进攻时以击鼓为号。鼓,擂鼓,用作动词。下文的“三鼓”,指三次击鼓进攻。败绩:(军队)溃败,大败。驰之:指驱赶兵车追击齐军。驰,赶车马快跑。视:仔细地看。辙:车辙,车轮轧过后所留下的痕迹。轼(shì):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按:此句或谓登上车厢前横木“而望之”。
【译文】
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发起对齐军的反攻),曹刿说:“还不行。”齐军三次擂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反攻)了!”齐军大败(溃不成军)。庄公准备驱赶兵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仔细察看齐军兵车的车辙(后),登上(兵车),扶着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眺望(溃逃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驱车)追击齐军。
【四段】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既克:指已经战胜齐军。既,已经。克,战胜。夫:句首语气词,用以提起下文,表示要发表议论和看法等。(下文“夫大国”句之“夫”、《石碏谏宠州吁》“夫宠而不骄”句之“夫”、《臧哀伯谏纳郜鼎》“夫德,俭而有度”句之“夫”及《季梁谏追楚师》“夫民,神之主也”句之“夫”等,其词性和作用均同此。)作气:指使士气振作起来。作,这里用作使动词。惧:恐怕。有伏:有埋伏。焉:兼词。(其义与《郑伯克段于鄢》“虢叔死焉”句之“焉”、《臧僖伯谏观鱼》“吾将略地焉”句之“焉”等均同。)靡(mǐ):倒下。
【译文】
打败齐军以后,庄公问能够战胜齐军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擂第一通鼓振作士气,擂第二通鼓士气就有所衰减,擂第三通鼓(齐军的士气)就泄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失殆尽,而我军的士气却正充盈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大国(军队的战术)难以捉摸,恐怕他们有埋伏,我仔细察看他们的车辙已很凌乱,眺望他们的战旗也倒下了,所以这才追击他们。”
【评析】
此文有的选本作《齐鲁长勺之战》,而《古文观止》则以“曹刿论战”为题,很能看出编选者的审美眼光。此文虽然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但它着重揭示的却是战略战术问题。全文自始至终围绕着“论战”二字展开。首段先推出“论战”主人公曹刿,并以“其乡人”作陪衬,点明“论战”之由;二段写曹刿在战前对鲁国国内政治情况所作的分析,实际是在“论”战争胜利之本,这自然是从战略上着眼;三段写曹刿在战斗进行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战机,则是从战术上落墨,表面上虽无“论”字,但那几个精彩的细节描写和曹刿说的两个“可矣”,就足以显示曹刿所采取的战术原则了;四段写战后曹刿对克敌制胜经验的总结,把“论战”二字推向极致。全文主旨集中而明确,结构缜密而严谨,语言简洁而明快。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一个片段,本文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曹刿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爱国战略家形象,时隔将近两千七百年,他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如在眼前,谓其呼之欲出,恐怕不算过誉。
本文所反映出来的具有永恒借鉴意义的战略、战术思想,还特别受到毛泽东的赏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论及战略退敌问题时曾引述本文,并评析说:“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b? ????H?2G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