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唐宋文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题解】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为著名风景地,始建于唐,其后败坏,至宋初时又重加修葺。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在岳阳楼上见到的景物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
【一段】
庆历四年①春,滕子京②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③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④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
①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庆历为北宋仁宗的年号。②滕子京:名宗谅,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进士。曾在泾州任知州。后因被人诬告“枉费公用钱”而贬至巴陵郡(今湖南岳阳)。③具:同“俱”。④属:同“嘱”。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任太守。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便重修了岳阳楼,扩大了原来的规模,把唐朝名士和当代人物的诗赋刻在上面,委托我写篇文章记下这件事。
【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⑤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⑥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⑦,南极潇湘⑧,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隋,得无异乎?
【注释】
⑤洞庭:即洞庭湖,在岳阳之西。⑥晖(huī):阳光。⑦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⑧潇湘:两条河名,流经湖南,注入洞庭湖。
【译文】
我看巴陵郡的美景,全在一个洞庭湖上。它含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漫无边际。朝阳夕照,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一带的壮观美景,前人对它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它的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抵潇水、湘江,贬官诗人常在这里聚会,当他们触景生情时,能没有差异吗?
【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⑨,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注释】
⑨霪(yín)雨:同“淫雨”,连绵的雨。霏霏:细雨:耀(yào):光辉。国:在这里指国都。
【译文】
有时细雨连绵不断,数月不见阳光;阴风怒吼,浊浪腾空而起;日月星辰光芒消失,山岳也隐没了它的形体;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傍晚一片昏暗,虎啸猿啼。这时登上了岳阳楼,就会产生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受人中伤、讥笑的心情,他们满目都会是萧瑟凄凉的景象,从而极度伤感而悲痛了。
【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芷(zhǐ):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为白色。
【译文】
有时春光明媚,风停浪静;水天一色,碧波万里;沙鸥飞翔云集,金鲤游动嬉戏;岸边芷草和沙洲兰花,郁郁青青。有时还会出现云雾消散一空,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似金光闪烁,月影如璧玉浮沉;渔歌互相问答,其乐无穷!这时登上了岳阳楼,就会令人心旷神怡,一切宠辱都被置之度外,临风酌饮,真是心花怒放了。
【五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庙堂:宗庙和明堂,借代为朝廷。江湖:泛指五湖四海各地,唐以后往往用于落魄流浪之处。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怀,他们或许同上述两种人的表现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因外界环境称心而兴高采烈,也不因自己的失意困窘而悲痛欲绝。身居朝廷高位,就会为百姓担忧;身处边远江湖,就会为皇帝担忧。这就是升官也担忧,贬斥在外也担忧。那么他们何时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还能和谁志同道合呢?我写本文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评析】
在古文中,《岳阳楼记》是一篇声誉极高的传世之作,现已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之一。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它在选材、构思等方面确实不同凡响,而且因为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座右铭。
文章先从作者的写作动机谈起,然后再介绍重修后的岳阳楼的“大观”,由“大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不同心情的游客的“感极而悲”和“其喜洋洋”的截然相反的情绪。最后,作者巧妙地借“古仁人之心”批评了“喜”、“悲”的表现,用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个人理想的最高境界,收到了令人折服、称叹的效果。这样的安排,妙就妙在顺理成章,毫无牵强之感。
岳阳楼是个驰名四方的景点,既然是为它作“记”,那就离不开写景。全文的写景共有三处:第二段中是写它的一般景观,着重描摹出“气象万千”的雄伟场面。第三段中则是写它在天气恶劣时的凄凉情景。第四段里又写出它在春和日丽时的美好面貌。这三处的写法各有不同,是和其写作目的相呼应的。特别是在第三、四段中,作者完全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不同的场面,从而紧密地呼应了游客们“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观点。
在用词方面,作者的雕琢功力确实不凡。全文词汇较丰富,又多用对偶句(第三、四段中的对偶句用的是骈体文句法,这也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之一)。如“衔远山,吞长江”写出了岳阳楼的宏伟气势,“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出了它正处于商旅通衢,“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写的是阴天时的情形,“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的是晴天下的景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对偶句紧密地配合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强烈。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已经被贬斥在外,本身也是个“去国怀乡”之人。正是由于本身的处境,他才能体会到“迁客”的衷肠。在这样的处境下,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不容易的。至于他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了,已被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