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周书 沙苑之战

【原文】
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神武军六十余里。齐神武闻太祖至,引军来会。癸巳旦,候骑告齐神武军且至。太祖召诸将谋之。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①,可先据以待之。”遂进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②中,闻鼓声而起。申时,齐神武至,望太祖军少,竞驰而进,不为行列,总萃于左军。兵将交,太祖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齐神武夜遁,追至河上,复大克获。前后虏其卒七万。留其甲士二万,余悉纵归。收其辎重兵甲,献俘③长安。
《周书·文帝纪下》

【注释】
①渭曲:渭水的弯曲处。
②葭芦:芦苇。
③献俘:古时军礼之一,打仗凯旋则献俘太庙以告成功。

【译文】
(537年)冬十月壬辰日,西魏军队到达沙苑(今陕西大荔),距东魏高欢的军队六十多里,高欢听说宇文泰到达,便率领军队前来迎战。癸巳日早晨,侦察骑兵向宇文泰报告高欢的军队就要到了。宇文泰召集诸将商量对策。李弼说:“彼众我寡,不能在平地布置战阵,距此地东十里有渭水的弯曲处,可以先去占领,在那里等待他们。”于是进军到渭曲,背靠渭水,排成东西战阵。李弼在右方抵御,赵贵在左方抵御,命令将士全部隐藏在芦苇中,听到鼓声便发起冲击。申时,高欢的军队到达,看到宇文泰的军队少,便争相飞驰进军,已不成队列了,都聚集在左军。战斗一触即发,宇文泰鸣起了鼓,战士们勇敢地发起冲锋,于谨等六支军队与他们一起作战,李弼率领铁骑从横向攻击,将高欢的军队分割为两部分,大败高欢军队。六千多人被斩首,二万多人在战场上投降。高欢趁夜逃走,被追到黄河边,又获大胜。沙苑之战共俘虏东魏军队七万人,将其中的二万甲士扣留,其余的全部放回。还收缴东魏的军事物资,献俘于长安。

【评析】
《周书》,唐令狐德棻纂,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记录了北魏大统元年(535年),东西魏分裂至隋开皇元年(581年)隋代北周间的四十七年史事,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北周二十五年。作者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所载有关均田制、府兵制的史料较为重要。原书残缺今本多取《北史》补入。
令狐德棻是唐初第一个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修纂前朝诸史的史学家。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令狐德棻在向唐高祖的上书中,从历史角度,提出了修纂近代“正史”的重要性,从政治的角度,提出了修纂近代诸史的可能性。他的建议,有理有据,因此,唐高祖采纳了令狐德棻的建议,并在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特地下达了《命萧偻等修六代史诏》。诏书指出了史职的重要和修史的目的,提出了修纂前代历史的内容和要求,对修纂前代各史的作者作了任命,令狐德棻与侍中陈叔达、太史令庾俭修周史。但是,这次修史工作,经过几年的时间,竟不就而罢。
唐太宗继位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复下诏纂述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史臣商量后,认为北魏史已有北齐魏收所纂《魏书》和隋代魏澹所纂《魏书》,史事详备,不必再修。唐太宗表示同意,并派令狐德棻修北周史,李百药修北齐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征修隋史,由令狐德棻具体指导和协调诸史纂述工作。贞观六年(632年)令狐德棻迁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四年后,五史俱成,令狐德棻以修周史而受到皇帝奖励。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诏重修《晋书》后,六十四岁的令狐德棻在房玄龄的推荐下,再次发挥他的史学才能。在修纂《晋书》工作中,令狐德棻所发挥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参加修纂的十八个人,共推他为首,对于制定《晋书》的体制和类例,他负有主要责任。两年以后,《晋书》修成,令狐德棻因此而被任命为秘书少监。
令狐德棻是一位有漫长的著作生涯的历史学家,他对唐初史学的杰出贡献,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远见和史学才能方面,而且还突出表现在他的大量的著述工作方面。他一生致力于皇家纂述工作(主要是历史纂述工作),凡四十余年,可以这样说,凡唐初的重大历史著述活动,都饱含着令狐德棻的心血。另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曾热情地支持和具体地帮助了李延寿个人纂著《南史》《北史》的工作,书成之后,令狐德棻予以检阅和推荐,使李大师、延寿父子的愿望和心血才没有付之东流。《南史》《北史》的修成并成为封建社会“正史”而流传至今,是有令狐德棻的一份功劳的。
令狐德棻主编《周书》,经历了两次才得以完成。一次是在武德五年(622年),与陈叔迭、庾俭共修,未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又命令狐德棻和岑文本同修周史。令狐德棻又上奏请求崔仁师为助手,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共五十卷,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周书》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断限。唐初,关于叙述北朝史事的著作,已有北齐魏收的《魏书》、隋魏澹的《魏书》,前者以东魏为正统、西魏为僭伪,后者则相反。令狐德棻考虑到魏澹的《魏书》记西魏事不尽满意,而北周上承于西魏、隋上承于北周、唐又上承于隋,有必要强调这个“正统”关系,因而在《周书·文帝纪》里,详细地记述了西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大事。所以,从《周书》断限来看,它实际是包揽了西魏、北周二朝史事。这在当时,特别是魏澹《魏书》还存在的情况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重要意义。但到北宋,魏澹《魏书》已佚,只剩帝纪一卷。这样,《周书》所述西魏史事乃成为后人了解西魏一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了。
《周书》在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上的价值,是尤其值得重视的。北魏、西魏、东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北周是鲜卑族宇文部建立的政权,北齐则是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政权。《魏书》《周书》《北齐书》比较集中地记述了这五个皇朝的兴衰史。如果我们把《魏书》《周书》《北齐书》中记述的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种种变化,跟《三国志》《后汉书》里所记鲜卑族史事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二三百年中,鲜卑族的历史取得了何等伟大的进步!其实,这又不只是鲜卑族的进步。自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同汉族不断走向融合、不断加深了封建化。《周书》正是这个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之一。
令狐德棻修史的目的,不仅是要阐明唐王朝统治的正统性,而且还要给诸多大族功臣的先辈树碑立传,因此,《周书》难免在写法上存在回护、阙书、蛇足等不足之处。后人指其内容多脱离实际是不过分的。
北周的历史很短(557—581年),仅二十五年,加上它的前身两魏(535—556年),也只有四十七年,相对而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十分重要。一般的读者对之并不十分了解,有必要根据《周书》的纪传,尤其是本纪加以介绍。
《周书》本纪七卷,其中《文帝纪》上下二卷,《明帝纪》一卷,《武帝纪》上下二卷,《宣帝纪》一卷,《静帝纪》一卷,共记录宇文氏五传的历史情况。
《周书》列传四十二卷,所记人物近上百人之多,基本上网罗了当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人物。
通过阅读这些列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北周(包括西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情况,从而对北周社会有一个大体印象。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