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元史 两都之战

【原文】
岁戊辰①七月庚午,泰帝皇帝崩于上都②,倒刺沙③专权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惧。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④留守京师,遂谋举义。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兴圣宫,兵皆露,号于众曰:“武皇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归心,大统所在,当迎立之,不从者死!”乃缚平章乌伯都刺、伯颜察儿,以及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等下于狱。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固守内廷。于是帝⑤方远在朔漠,猝未能至,虑生他变,乃迎帝弟怀王于江陵,且宣言已遣使北迎帝,以安众心。复矫称帝所遣使者自北方来,云周王⑥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丁巳,怀王入京师,君臣请正大统,固让曰:“大兄在北,以长以德,当有天下。必不得已,当明以朕志播告中外。”九月壬申,怀王即位,是为文宗。改元天历,诏天下曰:“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时倒刺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为皇帝,乃遣兵分道犯大都⑦。而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兵皆次于榆林⑧。燕铁木儿与其弟撒敦、子唐其势等,帅师与战,屡败之。上都兵皆溃。十月辛丑,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铁木儿以兵围上都,倒刺沙乃奉皇帝宝出降,两京道路始通。于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继来迎,朔漠诸王皆劝帝南还京师,遂发北边。
《元史·明宗本纪》

【注释】
①戊辰:指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致和元年,即公元1328年。
②上都:地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二十公里闪电河北岸。
③倒刺沙:泰定帝时权臣。
④燕铁木儿:功臣土土哈之孙,元文宗时权臣,曾密谋毒死明宗,后惧怕事情败露,病死。
⑤帝:即元明宗。
⑥周王:即元明宗。
⑦大都:地名,即今北京。
⑧榆林:地名,即今陕西榆林。

【译文】
戊辰年七月庚午日,泰定皇帝死于上都,倒刺沙专权独断,横行无忌,过了一个多月还不拥立新皇帝,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当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留守京师,决定政变。八月甲午日黎明,燕铁木儿在兴圣宫召集百官,武器都露了出来。他向众人号召说:“武宗皇帝有两位皇子,忠孝仁义,老百姓都归服他们,他们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应当迎立他们,不同意的就得处死。”于是逮捕了平章乌伯都刺、伯颜察儿,并把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押入大牢。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一齐把守宫廷。这时明宗皇帝远在北方,匆忙之间不能赶到,考虑到可能会发生其他变故,于是前往湖北江陵迎立明宗皇帝的弟弟怀王(即文宗皇帝),并且宣称已经派使臣到北方去恭迎明宗皇帝,用以安定人心。接着又假称明宗派遣的使者从北方赶来,报告周王和诸王及卫士们向南赶来,马上就会到了。丁巳日,怀王进入京师大都,诸王大臣们请求他登基,怀王推辞说:“我的大哥在北方,凭他的年龄和德行,都应该可以统治天下。现在情势迫不得已,应当把我的想法告于天下。”九月壬申日,怀王即位,就是文宗,改年号为天历,诏告天下人说:“我等待着我的大哥回到京师,这样就可以达成我坚决推辞即位的心愿。”
此时倒刺沙在上都,拥立泰定皇帝的儿子为新帝,然后派兵分几路进犯大都。不久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率兵都抵达榆林。燕铁木儿和他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等人,率军同他们作战,屡次击败他们。上都的军队都被击败了。十月辛丑日,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铁木儿率兵包围了上都,倒刺沙不得不捧出皇帝玉玺出降,大都与上都的道路这才开始畅通。于是文宗又派哈散及撒迪等先后前去迎接明宗皇帝回大都即位,北方的诸王都劝谏明宗南还京师,明宗皇帝于是从北边开始起程。

【评析】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朝宋濂、王濂等修纂,是一部用时很短而史料价值极高的官修正史。
《元史》在正史中有其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编修时间特别早。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就组织了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濂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的修史班子,立即开局编修。1368年8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率后妃太子仓皇出逃到上都,就当时历史形势而言,元朝灭亡已成定局。但是扩廓帖木儿拥兵山西,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盘踞陕西,纳哈出据辽阳,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割据云南,尤其是扩廓帖木儿拥兵数十万,对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威胁最大。中原大地虽经明军北伐渐次攻克。但留恋前朝的蒙古、色目、汉族地主贵族及前元官僚仍然大有人在。总之担心元朝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成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如何在舆论上宣传元朝已经灭亡、天下已经统一成为明政权的迫切需要。编修《元史》成为明太祖朱元璋实现这一政治目的的极好途径。为了笼络故元遗民,安定社会秩序,招抚与平定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巩固新生的明政权,朱元璋急于表明自己是“奉天承运,济世安民”的圣主,新建王朝只不过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继续,《元史》一旦修成,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终结,从而消除残元势力复国的幻想,使明王朝成为承继元朝帝统的合法王朝。
1368年底朱元璋下诏修《元史》。第二年初,在天界寺开局,诏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翰林学士宋濂、待制王濂为总裁,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赵埙、曾鲁、高启、赵访、张文海、徐尊生、黄麓、傅恕、王社、傅著、谢徽等十六人为纂修。历时半年就完成上自太祖、下至宁宗的“粗完之史”。计本纪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六十三卷、目录二卷,共一百六十一卷。元顺帝一朝史事,因没有典籍可据,暂付缺如。同时派遣儒士欧阳佑等采集顺帝一朝的有关史料,运回京师。洪武三年二月,重新开局修史,纂修除赵埙以外,另外召来朱右、贝琼、朱世濂、王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俞寅、殷弼等十四人,仍由宋濂、王濂等为总裁。这年七月初续修《元史》完成,计补修纪十卷、志五卷、表二卷、传三十六卷。两次合在一起,编成二百一十卷。全书编纂时间总共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几占全书四分之一。其中《太祖纪》一卷,除记载太祖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先十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太宗、定宗纪》一卷,《宪宗纪》一卷,《世祖纪》一十四卷,《成宗纪》四卷。《武宗纪》二卷,《仁宗纪》三卷。《英宗纪》二卷,《泰定帝纪》二卷,《明宗纪》一卷,《文宗纪》五卷,《宁宗纪》一卷,《顺帝纪》十卷。《世祖纪》和《顺帝纪》共二十四卷,占本纪的一半以上,而蒙古前四汗,即太祖、太宗、定宗、宪宗的本纪又过于简略。太宗、定宗合一卷。定宗死后三年之间竟未记一事,有人认为显然属于漏落。前四汗本纪,特别是太祖本纪,记述了十三世纪初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国家,并东征西讨,向外扩张的情形。《世祖纪》详述忽必烈率兵南下,逐渐采用汉法,建立元朝,灭金亡宋,统一中国,各种制度相继建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是本纪中最详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元朝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相对比较安定,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取得显著进步,商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城市经济空前活跃,这些在元朝中期各帝本纪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顺帝本纪较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元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加剧以及元末农民起义等情形。
《元史》列传共九十七卷,记载了一千二百多人。立传名目与前史大同小异,计有后妃、宗室、儒学、良吏、忠义、孝友、隐逸、列女、释老、方技工艺、宦者、奸臣、逆臣。《元史》列传突出的弊端是蒙古色目人立传太少,有些传记内容空洞,如丞相见于宰相表的蒙古人有五十九人,立传的人不及一半;见于宰相表的色目人更多,立传的更少;太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立传,太宗以后皇子竟无一人立传。
元朝建立过程中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在开国功臣中,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号称“四杰”。木华黎追随成吉思汗,参与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战争,屡立战功。后来参加指挥进攻金朝的战争,攻取辽东、辽西等地。成吉思汗西征时,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负责率各族军队征取太行山以南各地,连破河北、河东、山东等地。在这些军事行动中,他改变了以往蒙古军春去秋来、一味屠杀掠劫的办法,意在长期占领。后在山西病死。速不台与折里麦、哲别、虎必来并称开国四先锋。早年,速不台追随成吉思汗,参加统一漠北诸部的战争,战功卓著。后参与指挥攻金战争并随从蒙古军西征。阅读他们的传记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蒙古族兴起和强盛的过程。

【在线留言】  【返回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